孟子三樂是什麼,孟子說君子有三樂,這三樂是?

時間 2021-08-11 17:16:00

1樓:光弘電子商務

《君子有三樂》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樓:魚憶

君子有三樂,包括包括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樓:水瓶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出自《孟子·盡心上》。

釋義: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4樓:尋找拾金不昧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5樓:h魚非魚

在《孟子·盡心》篇有這樣一段話:“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段話告訴我們,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指的是這樣的三種人生樂趣:

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沒有什麼災病事故,從而得以躬行孝悌,這是第一樂;為人處事合乎道義,上不愧對於天,下不羞對於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獲得內心的安寧,這是第二樂;第三樂是君子傳道、育人所獲得的快樂,即能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對他們進行教育,從而使君子之道遍傳天下、造福社會。

6樓:噹噹的當

三樂是: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一樂:當時帝王者,多為禪讓,多為老帝王去世,才能登基稱王,兄弟

也多為不和,二樂:帝王者,不可能事事具細, 必然做很多失小保大事,不

可能達到不愧於天地。三樂:帝王者更沒有這種清閒雅緻,更不具備這種德性

教育他人,自己心不正者,如何教服他人?

另解(guanghu):王者,為領導,多為百姓服務,每天處理無數事務,

煩惱必然多...,在我看來更多脫離歷史背景解,夾雜更多“我”執“我”鑑。

誤人子弟。

不管怎樣解,可以定下來的是,此為百姓三樂。自然我們也要體驗下古人

三樂。在我看來三樂無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德”為中心思想,一樂:父母建在

,兄弟無疾健康。體現“德”中孝順父母、悌敬兄弟姊妹。二樂:做到仰不愧於

天,俯不怍於人,就必須做到忠於自己、誠信他人、禮遇四方、心存大義、廉潔

無私、知恥改過。三樂:能夠將傳統文化精髓繼承,並傳授給喜愛接受的人,並

身體力行傳授,最終達到三樂。

7樓:張嵐桃

一是教書育人

二是心地坦然

三是家庭平安

江西省作文高考題目是《孟子三樂》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提出三樂你應該根據這寫議**

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這「三樂」指的是

關於 君子三樂 孟子是這麼說的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說 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 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 怨恨,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 仰頭對天不覺...

2019高考作文孟子三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作文素

第一樂 應該說是親情之樂,父母 兄弟,一家人和睦相處。可以提煉出觀點,健康是福,身體健康比什麼都重要。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與人相處,和諧社會。而此觀點正好可以反思當下社會的一些現象,子女結婚後不少都不願與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許多。第二樂 可以說是自身之樂,做人處事,一切都問心...

孟子說人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是什麼哲學觀點

性善論。孟子曰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翻譯 孟子認為,孩提之童都知道孝敬父母,等長大後都知道尊敬兄長,說明愛親敬長是人的天性。上孝下悌是人的天性,同時又是君子仁德的根本。對父母盡孝,對兄弟敬愛了,那麼以下犯上 作亂的行為,就會很少甚至沒有。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這種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