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算是哲學範疇嗎

時間 2021-06-18 09:28:56

1樓:教師考編指南

算。一、因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哲學,包含了一切具有思辨性的學問,佛教思想的思辨性比中國傳統儒家強的多。宋明理學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思辨性的東西,所以宋明理學才比前代儒學更具有辯證思維。

佛教思想無論如何都可以在哲學思想史上留下一筆。

二、按照目前國內哲學界的學科劃分,總體來說分為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兩大門類。中國哲學學科之下,包含了儒釋道三大傳統宗教,其中佛教的思辨性明顯比儒家和道家要強,既然儒學都可以歸入哲學的範疇,佛教思想當然更可以。

三、關於什麼是哲學,其實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學派有不同的劃分標準,但又一個共同的標準,那就是具有思辨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佛教思想也當之無愧的屬於哲學。

四、你既然要寫畢業**,涉及中國古代哲學,那麼古代的佛教思想當然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

2樓:匿名使用者

陰陽哲學是基礎。

世界、人性的對立面,關聯性。還有最大的特點,是缺少邏輯性,未能突破語言表達的限制。

一個人怒,是因為需要發怒,發怒那一刻是獲得滿足的。

人為什麼覺得食物好吃?人有陰陽五行,食物的味道里也有陰陽五行,(邏輯荒誕性顯示出來,分開講沒錯,合在一起就有問題,這兩者怎麼說明其關聯性呢?)有性狀,有味道,五味調和。

而性熱、性寒,體現了和人的對應,人就會產生偏嗜。

這都算哲學。

但是要我總結特點,那些形容詞,我還真總結不出來。並不是每種學家,都有哲學特點,比如佛裡,有的只是禪,至於那些幻想成分,只能說很美妙。儒家也是,缺少思辨,表達的是一種幻想。

直接從陰陽平衡,就推出了人人生而平等,人為了互相平等,就該相互禮讓。

科學、哲學從猜想開始,僅僅一個幻想,不管你認為他是否美好,我們都沒法去證明他的對錯。

武術、中醫、烹調都有哲學體系,可也加入了太多的幻想和吹噓。

道德禮樂,這些約束性的東西,與哲學無關,講白了,結合了封建統治的小民思想。。

3樓:眾生教父

佛教思想應該是哲學和心理學的統合體吧。每一部佛經都從不同角度,或者不同點解釋慾望的產生和煩惱的產生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至於裡面神話的東西也有但是不多,從裡面釋迦牟尼的言語,這些是正常世界觀,但是對佛法沒有意義,只是做了解而已。

4樓:

錯。佛教不單純是哲學,佛教包羅永珍,可以涵蓋自然科學各個學科,高於科學。

5樓:無盡意

佛學思想涵蓋了一切哲學,雖不能說佛學就是哲學,但佛學確實屬於哲學範疇,不然好多大學都有佛經哲學的科目!就連馬克思也讚歎佛學,他說佛教的哲學辯證法,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

6樓:匿名使用者

學哲學的人說是,但我作為學佛之人,認為佛學哲學太狹隘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嚴格說不可以.可能兩者有重疊的地方,但是出發點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在寫**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的,不能混為一談.

8樓:匿名使用者

算,在圖書館的分類體系中,哲學是一級大類,宗教算二級類目在哲學的下面,屬於哲學類。

從中國哲學來分析,中哲包括儒、釋、道三個方面。儒指的是儒家。釋指的就是佛教。道指的是道教。

9樓:賢衡

應該說佛教是比哲學更高一個層次。當然要是從研究哲學的角度,佛教中的經典可以當做一種哲學思想去研究。佛教的經典不能說是一種思想,這樣看待佛教就非常狹隘了,佛教跟中國本土的道教、儒家一樣是需要體悟和實踐的,光從學術思想的角度去研究,是無法明白的。

所謂的哲學、科學等等是近二三百年發展起來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用它來分析有幾千年的人類傳承,有點盲人摸象的意思。

10樓:妙音

您好試著回答。佛教講的是“一不是二”,哲學講的是“二不是一”,如果還沒有清楚,請看看淨空法師講的《金剛經講記》,相信您會有不俗的收穫的

祝吉祥如意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比哲學可要高深許多,是這個宇宙的根本特性。佛教的思想則對哲學有一定的影響。

12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就是人類對人與自然、人與人關係的看法,可以。

13樓:匿名使用者

超越哲學 科學 宗教 佛法無邊 博大精深 包羅永珍

14樓:

佛教就是哲學

是古印度哲學

佛教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15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建立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16樓:金果

佛教(buddhism):佛教誕生於公元6世紀以前的古印度,與**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創始人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

“佛”,全稱“佛陀”,意思是覺悟者。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人們的一切煩惱(苦)都是有因有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生死輪迴。惟有斷滅貪、嗔、痴的聖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羅漢)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盤(清涼寂靜之意,即無有煩惱),釋迦牟尼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

佛教徒的目的即在於從佛陀的教育(正法)裡,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緣起法),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成佛,或者成阿羅漢。

佛教並非宗教,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從十二因緣中也可以看出“佛教”並沒有承認造物主的存在,當屬於無神論範疇,所以“佛教”並不是宗教,稱為佛學更為恰當。

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

佛陀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說大乘佛法經典約三千部,小乘經典約二千部。佛陀於八十歲時,度緣已盡,即入涅盤。

之後約一千年,於漢明帝時,佛經傳入中國。之後中國曆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經。

流傳入中國的多數為大乘經典,流傳入泰國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多為小乘經典。隨後中國又將佛經傳往日本朝鮮等國。現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國。

佛教是現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參與政治、軍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與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區和國家發生衝突和爭端及戰爭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張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報應的宗教。

佛教是唯一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17樓:じ☆冷月無森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印度。當時印度有八個小國,其中一國王名淨飯王,有太子名悉達多。悉達多太子見眾生輪迴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19歲時捨棄王位,出家修行,為了尋求解脫眾生生老病死煩惱的辦法,苦行六年,而後圓滿究竟覺悟人生真諦宇宙真相,是名為佛陀,意為覺者。

後來佛陀應周圍的**、國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請問,而為闡明人生真諦宇宙真相,為說解脫生老病死苦煩的辦法,後來被其**記錄下來,是為經典。

佛陀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說大乘佛法經典約三千部,小乘經典約二千部。佛陀於八十歲時,度緣已盡,即入涅盤。

之後約一千年,於漢明帝時,佛經傳入中國。之後中國曆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經。

流傳入中國的多數為大乘經典,流傳入泰國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多為小乘經典。隨後中國又將佛經傳往日本朝鮮等國。現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國。

佛教是現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參與政治、軍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與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區和國家發生衝突和爭端及戰爭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張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報應的宗教。

佛教是唯一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18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產生於公元

前6~5世紀的古代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答摩(約前566~前486年),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喬達摩出身於剎帝利種姓,是迦毗羅衛國(在今印度、尼泊爾邊境地區)淨飯王太子。

據說他幼時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和五明;20歲時,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又對當時的婆羅門教不滿,遂捨棄王族生活,出家尋訪師友,探索人生解脫之道。開始時,他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後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至伽耶(菩提伽耶)畢缽羅樹下深思默想,經過7天7夜之後,終於“悟道成佛”,這一年他35歲。之後,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任教,歷時45年,從者甚眾,流傳下來,稱為佛教。

佛,梵文為buddha,意為“覺悟”,漢譯音為“佛陀”。原始佛教階段大約為釋迦牟尼逝世後的100年間,史稱“和合一味”時期,這種“和合”只是大致上的統一,而解裂的種子在其中蘊育和成長。隨著社會的變遷,約在公元前4世紀第二次結集前後,佛教徒發生了第一次大**,產生了兩大部派,即尊崇傳統、保守舊規的上座部和較為進取、提倡改革的大眾部。

究其原因,說法不一按南傳佛教說,是由於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的爭執而引發的;按北傳佛教說,是由於對阿羅漢果的不同看法而引起的。總之,佛教內部的這種分化愈演愈烈,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上座部7次**,成為12派,大眾部4次**,成為8派,這一階段就是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形成於公元1世紀。

隨著部派佛教的發展,一部分徒眾的生活走向世俗化,同時力圖參與和干預社會生活,要求深入眾生,救度眾生,他們提出“上求菩提,下渡眾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思潮,隨著這種思潮的成熟,以後就彙整合為統稱“大乖佛教”的教派。 佛陀以後,印度地方諸王朝盛衰交替。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王入侵印度進兵印度河,未果,轉而向西挺進;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病死。

約在公元前第三次結集,來自東方的大月氏的領地,大月

朱熹哲學思想與王守仁的哲學思想的不同

朱子和王陽明先生,是宋明理學大師,對中華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我們互相學習。朱子認為宇宙之中一理而已,故認為自然之天理 理一分殊是理之自然如此 而陽明先生認為心即理。吾心之良知即天理 朱子認為 天理既渾然 須知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 而陽明先生則認為 夫禮也者,天理也,天命...

貝克萊哲學思想影響,貝克萊哲學思想影響 5

英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 主教 1685年3月12日出生於愛爾蘭基爾肯尼郡,1753年1月14日卒於牛津。少年早熟,15歲考進都柏林三一學院,1704年獲學士學位,1707年獲碩士學位,留校擔任講師 初級研究員。1709年刊行 視覺新論 1710年發表 人類知識原理 1713年出版 海拉斯和斐洛諾斯的...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佛教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加內沙 佛陀的根本教法,是純正完美的解脫道,是煩惱及苦的止息,即四聖諦 苦,苦集,苦滅,滅苦之道。實踐四聖諦,是親證涅槃的唯一捷徑 八聖道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核心是正見,如實知見,親證四諦,時時徹知五蘊的三相 苦 無常 無我,以戒律為根基,止禪 修定 為助緣,觀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