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喪葬文化習俗,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時間 2021-05-04 17:54:56

1樓:牛奶小胖墩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庭。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

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一、下塌:人斷氣時,由兒子跪在地上燒落氣紙錢。

二、入殮:棺底墊一層火灰。死者有多少歲就在灰上用茶杯印多少圓圈,然後鋪上墊單,將屍身放其上。四周用生前舊衣填塞,蓋上壽被,取下蓋面紙,讓死者親屬瞻仰遺容。然後閉棺。

三、伴靈:又叫「伴亡」。凡親族鄉鄰,俱來弔喪,至夜不去。

道士作道場,於柩旁擊鼓,又叫「做好事」。配合舞蹈,領唱神活傳說,曲調多變,伴之以鼓、鑼、鈸、打擊樂。氣氛似悲愴而熱烈,承襲了古代「繞屍而歌」的傳統。

四、跳喪:實近趙喪,禮喪儀式。

五、打喪歌:又名「唱喪堂歌」,或叫「坐喪」。即由一人擊鼓、領唱。眾人相和。

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湘鄂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即湖南省西部的鳳凰、瀘溪、永順、龍山、保靖、桑植、古丈等縣;湖北省西部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利川、恩施、巴東、建始、五峰、長陽等市縣;貴州省的印江、鎮遠、思南、銅仁、松桃等市縣;重慶市的酉陽、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縣。

2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先民曾實行火葬、巖墓葬、懸棺葬,他們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擊鼓踏厲而歌,叫嘯以興哀;而後受漢族喪葬習俗的影響,逐漸採用土葬,但他們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喪、歌喪來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3樓:曾曾的真

我聽說,先要女子給其洗澡,洗乾淨,然後把老衣老鞋都穿好,兒子去幾家家務堂人家背揹簍收火灰,然後墊到。還有就是孝子不孝孫,兒女及兒女同輩的同姓人要戴白帕子,中間點紅點,還有一些人也要戴就不清楚了,孫子女不用戴,只要手上綁根紅繩子,聽講是蓋臉的。有小葬,大葬之分,也要繞棺,追道士,女子要到棺材前哭,道士要唱,打鎦子,打鼓,等,複雜的很。

4樓:匿名使用者

我知道,但是有些東西不知道怎麼講.有些細節用詞形容不來.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5樓:匿名使用者

1、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2、土家族日常主食除公尺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公尺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公尺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

3、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乾而成,做綠豆粉、煮公尺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

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公尺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拋粑粑。

6樓:迮**犁碧

土家族多住木屋,木屋中間的房間祭祖迎客,左右兩間為「人間」,是起居飲食的地方。「人間」用壁板隔成前後兩小間,後為臥室,前為伙房。較富裕人家,在正屋邊配上吊腳樓,樓台騰空,樓上一般作「姑娘樓」,是姑娘們活動場所,也是主人陪客人聊天的地方。

土家族服飾多以自織土布為衣料,青藍兩種顏色較常見。土家族喜歡在衣邊、頭巾上鑲五彩刺繡,質樸與華美搭配,十分別緻。古書記載,土家男女服飾皆為一式,而今土家族服飾**多為短衣大袖,左開襟,鑲邊筒褲,**多為對襟短衫。

土家族最喜歡吃糯公尺糍粑。做糍粑時,先將糯公尺浸泡

、蒸熟,然後搗爛、壓成圓形,風乾幾日,泡在壇中半月換一次水,經久不壞。吃糍粑時用文火烤熟,蘸上芝麻糖粉或醬豆腐,此外團饊、臘肉、油茶湯也是土家族風味獨特的食品。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著名的傳統工藝,又稱「土家織錦」。它是以棉紗為經線,採用通經斷緯,反面挑紋的方法,在古老的斜織機上織成的,其工藝獨特,質地厚實,色彩斑斕,與蜀錦、壯錦並稱為三大名錦。

儺戲是集戲劇、說唱、詩詞、**、舞蹈為一體的綜合

表演藝術,源於土家族祭神還願的儀式。其舞蹈造型誇張,唱詞通俗風趣。它與土家族「梯瑪跳神」、「毛古斯舞」等都是古老的儺文化現象,至今還存活在湘西許多偏遠山鄉,被人文學界與史學界譽為「活化石」。

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祈求幸福、酬報祖先的舞蹈。它表現了土家族人的生產、生活、戰爭、神話傳說等內容。

社巴節是土家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屆時,男女老少唱起「擺手歌」,跳起模仿農事活動、衛國征戰的「擺手舞」,祭祀祖先,祈祝新年。土家族還有趕年節,那天是臘月二十九,比傳統的春節提前一天。

7樓:犁景明貫丙

喵喵喵喵……我只到他們土家族在結婚當天,女方哭嫁,唱哭嫁歌向父母告別,向姐妹們告別,以報父母親多年對自己的養育大恩,以慰姐妹們的友誼友善對自己;這種方式也是孝順父母的表達,為他來到新組建婆家開了當婦女的頭,他就能更坦然一點的面對今後生活了。

8樓:仲夏陌念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攔門酒、長龍宴、唱山歌、喝莓茶等。其中喝莓茶是土家族人們習以為常的習俗,土家族的人們經常像喝水 一樣的喝張家界天門郡莓茶,因此身體非常好,很少生病。

9樓:神草堂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男人包頭巾,女人盤髮,男人穿對襟短衫收腰褲,白布裹圍腳穿草鞋,女人穿短裙繡花鞋。土家人狩獵叫「趕杖」,丈夫叫「大爺噶」,妻子叫「媳婦子」,女人出嫁時要跳花鼓子「哭嫁」,老人過世要打喪鼓「跳喪」「跳撒爾荷」。

土家人飲食習慣過年要殺年豬薰臘肉灌香腸蒸肉糕,熬打巴糖,做糯公尺醪糟,煮苞穀老燒酒。土家人崇尚綠色生活,吃野菜烤柴火,玉公尺紅薯土豆當主食,懶豆腐金包銀飯炕洋芋最為經典。

10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於漁獵,並在冬春季節「趕杖」(圍獵)。主食包穀、稻公尺,土家族地區最普及的風味食品是糯公尺粑粑、公尺炕臘肉和唐饊。在服飾方面,**為短衣大袖,右衽開襟,滾鑲2~3層花邊,原著8幅羅裙,後改為鑲邊筒褲;**為對襟短衫,頭纏2~3公尺長的青絲帕。

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飾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能見到土家族傳統服飾。在住宅建築方面,土家山鄉的吊腳樓最為有特色。

這是一種干欄式結構,樓下餵養牲畜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們的閨房,是織布、繡花、績麻、做鞋之所。這種設計,既克服了山區地勢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既通風,又防潮;既安全,又衛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過姑家女兒必嫁舅家(稱為還「骨種」)的交錯從表優先婚姻。還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納弟媳的收繼婚。男女原多對歌相愛結婚。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逐步受到財產的限制和父母的約束,直至建國前,盛行封建買賣婚姻。建國後,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多了起來,但在農村父母包辦婚姻依然存在。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巫師)念經,道士開路。

後來受漢族的影響,實行土葬。

在節慶方面,以過四月

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

11樓:王良波我愛你

我就是土家族的,不過現在很多風俗習慣已被同化了,在吃方面 過年必須要有打魚糕。

有客人來,不管是年幼大小一律尊稱「nia~~",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有喪事,要跳喪舞安慰亡靈!

12樓:匿名使用者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

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

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

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

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13樓:燃燒我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喪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懸棺葬、船棺葬的習俗。

土家族處於原始宗教崇拜階段。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香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公尺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

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公尺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

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

14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 風俗習慣: 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於漁獵,並在冬春季節「趕杖」(圍獵)。主食包穀、稻公尺,土家族地區最普及的風味食品

15樓:想想寶寶

風俗習慣很多的,過節也有很多講究。如:趕年、社巴、女兒會、月半等等節日。

土家族的文化特點??詳細,土家族民族的風俗和習慣是什麼?詳細的

暮夏淺眠 土家族和苗族 侗族 漢族一樣有 哭嫁 的風俗,但現今已經很少看到。在武陵山區的外圍,如石門等地,在1970年代仍行哭嫁習俗。在80 90年代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下還保留著哭嫁的習俗,同時還有抬嫁妝的習俗,嫁妝的技巧,現在只有少數土家老人會了,現已很少見。土家族擁有獨特的山歌和民族舞蹈,特別是...

關於土家族來歷的問題,土家族的歷史由來

歷史由來 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但其 目前說法不一,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一部 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 910年前後 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史籍中將湘鄂西一帶土家族稱為 土人 土民 等,清末地方誌中開始用 土家 名稱。歷史上封建領主經濟從五代 907 979年 起...

恩施土家族的歷史起源與發展,恩施土家族起源和發展

土家族自稱 畢孜長 意為本地人。歷史上土家族稱謂不統一。1956年我國 批准土家族為單一民族,統稱為土家族。關於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種說法。潘光旦教授在 湘西北的 土家 與古代的巴人 一文中提出土家族為古代巴人之後。此外,有古羌人之後說 有古濮人為主體,融合巴人 漢人說 有湘西土著 古代巴人 江西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