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有眼不識金鑲玉」典故的原文。是原文哦

時間 2021-05-04 12:35:41

1樓:月亮還是那個星

「有眼不識荊山玉」這句俗語典出《韓非子·和氏》

《韓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因和氏璧出自荊山,故後人又稱之為「荊山玉」,如三國曹植《與楊祖德書》 中即有句雲:「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由於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後世留傳很廣,「有眼不識荊山玉」也就隨故事的流傳而成為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典故。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

」至明代以後,或許是因為人們覺得「荊山玉」之說不夠通俗、其所牽涉的典故也不是人人都能說得清楚的緣故,這一俗語中的「荊山玉」一詞在口語中漸漸地被發音相近的「金鑲玉」所代替,「有眼不識金鑲玉」一語就這樣在民間以訛傳訛地流傳開來。

2樓:聽其言而觀其行

《韓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有眼不識金鑲玉為後世傳的諧音,原為有眼不識荊山玉。

3樓:伊君利

金香玉是有香味的和田玉!有眼不識金香玉是指:光看眼睛是無法辨認的。需要用鼻子聞他的氣味!本人有實物。也有檢測報告

「有眼不識金鑲玉」這句話的原文是什麼?

4樓:月亮還是那個星

「有眼不識荊山玉」這句俗語典出《韓非子·和氏》

《韓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因和氏璧出自荊山,故後人又稱之為「荊山玉」,如三國曹植《與楊祖德書》 中即有句雲:「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由於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後世留傳很廣,「有眼不識荊山玉」也就隨故事的流傳而成為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典故。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

」至明代以後,或許是因為人們覺得「荊山玉」之說不夠通俗、其所牽涉的典故也不是人人都能說得清楚的緣故,這一俗語中的「荊山玉」一詞在口語中漸漸地被發音相近的「金鑲玉」所代替,「有眼不識金鑲玉」一語就這樣在民間以訛傳訛地流傳開來。

有眼不識金鑲玉出自什麼典故,有什麼由來

5樓:匿名使用者

「有眼不識金鑲玉」多用來比喻見識淺陋,缺乏識別事物的能力。然而,什麼是「金鑲玉」呢?它**於乙個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卞和得玉璞獻給楚文王,琢之成璧,稱為「和氏璧」。傳說此璧冬暖夏涼,百步之內蚊不敢飛近,為稀世之寶。秦統一中國後,「和氏璧」幾經轉手,落入秦始皇之手。

秦始皇令玉工將其雕琢為玉璽。該玉璽長、寬、高均為四寸,上面鐫刻著李斯所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四周還雕飾著五龍圖案,玲瓏剔透,巧奪天工。

秦始皇愛不釋手,將它奉為神物。

漢滅秦後,「和氏璧」幾經滄桑又到了劉邦手中,劉邦把「和氏璧」作為傳國玉璽代代相傳,一直傳了12代皇帝。到了西漢末年,兩歲的孺子嬰即帝位,藏玉璽於長樂宮。王莽篡政後,派王尋、蘇獻脅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璽。

太后見國破家亡,一怒之下將玉璽取出摔在地上,這個傳世國寶當場被崩掉一角,後來又命能工巧匠進行整修,用**鑲上缺角,於是得名「金鑲玉璽」。「金鑲玉」即由此而來。

稀世國寶「金鑲玉」自三國後即不知去向了,但「有眼不識金鑲玉」的諺語卻流傳至今.

6樓:魯迅全集之吶喊卷

王莽見玉璽受損,連聲嘆息,忙招來能工巧匠修補,那匠人倒也聰明,想出用**鑲上缺角的奇招,修補後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鑲玉璽」,這便是「金鑲玉」的由來。令人可惜的是,這個稀世國寶「金鑲玉璽」後來幾經轉手,到三國時代就不知去向了。

7樓:匿名使用者

應作「有眼不識荊山玉」

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獻給厲王,厲王使人鑑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獻玉,武王使人鑑別,仍說是石頭,又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慟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

他說:「寶玉而名之曰石,貞士戮之而漫,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

故名之曰「和氏璧」。

有眼不識金鑲玉的意思,「有眼不識金鑲玉」,是什麼意思?

意思 有眼不識金鑲玉 多用來比喻見識淺陋,缺乏識別事物的能力。這是句俗語,金鑲玉 並不是指鑲金的玉,而是指荊山玉。正確的句子為有眼不識荊山玉。有眼不識荊山玉 這句俗語典出戰國韓非子 韓非子 和氏 因和氏璧出自湖北省保康縣荊山,故後人又稱之為 荊山玉 山海經 中又稱金玉,金鑲玉 荊山玉歷史悠久,當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