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的揚州慢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求姜夔《揚州慢》詳細賞析

時間 2021-05-04 05:02:22

1樓:柯玉

寫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時作者二十餘歲。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南侵,江淮軍敗,中外震駭。完顏亮不久在瓜州為其臣下所殺。

根據此前小序所說,淳熙三年,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託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原文:揚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2樓:

揚州城破,清兵殺害史可法之後,又血洗揚州,屠城十日,十日之內,殘殺八十萬人。

求姜夔《揚州慢》詳細賞析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揚州慢·淮左名都

【作者】姜夔 【朝代】宋

淳熙丙申至日, 予過維揚。 夜雪初霽, 薺麥彌望。 入其城, 則四顧蕭條, 寒水自碧, 暮色漸起, 戍角悲吟。

予懷愴然, 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 千巖老人以為有 「黍離」 之悲也。

淮左名都, 竹西佳處, 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 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 廢池喬木, 猶厭言兵。 漸黃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 算而今、 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 青樓夢好, 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 波心蕩、 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 年年知為誰生。

2.譯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這天,我經過揚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薺草和麥子。進入揚州,一片蕭條,河水碧綠淒冷,天色漸晚,城中響起淒涼的號角。

我內心悲涼,感慨於揚州城今昔的變化,於是自創了這支曲子。千巖老人認為這首詞有《黍離》的悲涼意蘊。

揚州是淮河東邊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處,解下馬鞍少為停留,這是最初的路程。過去是十里春風一派繁榮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卻長滿薺麥葉草一片青青。自從金兵進犯長江回去以後,荒廢了池苑,伐去了喬木,至今還討厭說起舊日用兵。

天氣漸漸進入黃昏,淒涼的號角吹起了冷寒,這都是在劫後的揚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鑑賞,料想今天,重來此地一定吃驚。即使「豆蔻」詞語精工,青樓美夢的詩意很好,也困難表達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卻橋下江中的波浪浩蕩,淒冷的月色,處處寂靜無聲。

懷念橋邊的紅芍藥,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麼人開花繁生!

3.賞析

姜夔在這首詞裡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處就在於交**作的緣由和寫作的背景。而這首小序則更明確地交代了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地點、原因、內容、和主旨。

讓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詞人寫作此詞時的心理情懷。

全詞分為上下兩闋。但兩闋的寫作手法都是運用一種鮮明對比,用昔日揚州城的繁榮興盛景象對比現時揚州城的凋殘破敗慘狀,寫出了戰爭帶給了揚州城萬劫不復的災難。

詞的上闋,寫出了詞人親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寫出了揚州城在「胡馬窺江去後」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殘和敗壞景象。詞人先從自己的 行蹤寫起,寫自己初次經過揚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馬,稍作停留。

走在漫長的揚州道上,詞人所見到的全部是長得旺盛而齊整的薺麥。而昔日那個晚唐人杜牧對揚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譽一去不復返。自金人入侵後,燒殺擄掠,揚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廢池喬木」的了。

人們說起那場戰爭,至今還覺得心有餘悸和刻骨痛恨。乙個「厭」字,很恰當地寫出了人民的苦難,朝廷的昏聵和胡人的罪惡。日落黃昏,淒厲的號角聲又四處響起,迴盪在揚州城孤寂的上空,也迴盪在詞人慘淡的心靈間。

詞人很自然地實現了由視覺到聽覺的轉移。

詞的下闋,運用典故,進一步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昔日揚州城繁華,詩人杜牧留下了許多關於揚州城不朽的詩作。可是,假如這位多情的詩人今日再重遊故地,他也必定會為今日的揚州城感到吃驚和痛心。

杜牧算是個俊才情種,他有寫「豆蔻」詞的微妙精當,他有賦「青樓」詩的神乎其神。可是,當他面對眼前的凋殘破敗景象,他必不能寫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來。揚州的名勝二十四橋仍然存在,水波盪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籟無聲。

唉,試想下,儘管那橋邊的芍藥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難有人有情思去欣賞它們的艷麗。詞人用帶懸念的疑問作為詞篇的結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對比,催人淚下。

縱觀全詞,行文的基調都籠罩在一種悲涼悽愴的氛圍中。無論是詞人所見到的「薺麥青青」、「廢池喬木」還是在黃昏裡聽到的「號角」和「空城」還是詞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難賦深情」和不知亡國恨的「橋邊紅藥」,都是一種悲劇的寫照。

4.手法

①情景交融是這首詞在寫作表現手法上最顯著的乙個特點。移情入景,樂景寫哀,都是詞人經常使用的手法。特別是樂景寫哀,詞人在文中寫了大量的樂景:

名都,佳處,二十四橋……可是,寫樂景是為了襯托哀情,是為了對比「現在」的慘狀:名都的凋殘,佳處的弊壞,二十橋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③善於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餘音繚繞,餘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揚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總結:人稱姜夔的詞風清雅空靈,此詞表現得非常突出。此詞的清雅空靈不但表現在詞語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還表現在造境上,如用「猶厭言兵」表現兵燹之後的殘破,用杜郎名句表現揚州昔日的繁華,用「二十四橋」「波心蕩」「冷月無聲」表現清幽傷感的氣氛,用「橋邊紅藥」表現「寂寞開無主」的荒涼。

求姜夔 揚州慢的鑑賞文章,詳細一些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姜夔 kuí

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一生飄

泊江湖,依人作客,卻絕不曳裾侯門,逢迎取合。他與辛棄疾、楊萬里、范成

大等為文字交,詩詞皆卓然成家。詞風清麗典雅,以冷香幽韻和瘦骨逸神獨擅

勝場,為清代浙派詞人所尊奉。他深諳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綴音譜,

是流傳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詞樂資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這首詞的特點,寫景抒情,多在虛處,沉鬱蘊藉,韻味無窮。

1、綜觀全詞,寫揚州的過去的盛況,都是虛筆。

——「淮左名都」,不過耳聞;「竹西佳處」,也非目見;「春風十里」,既不指當時,也不是具體景物,但一組合,顯出揚州昔日的繁華。為下文對比鋪墊。

2、寫揚州的今日,雖是實寫,但只用大筆勾勒。

——善於選擇最能表現戰後百事蕭條的典型事物來淡筆點染,留下開闊空間讓讀者去想象:說「廢池喬木」,說「薺麥青青」,說「清角吹寒」,並用「空」字輕輕一點,一幅城市破敗,弦管不聞,人煙稀少的圖景便宛然在目。

3、這首詞裡也沒有乙個字正面抒情。

——「厭言兵」的是「廢池喬木(樹尤如此,人何以堪?)」,驚嘆揚州的是「杜郎(面對破敗荒涼的揚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揚州夢」,寫不出「豆蔻詞」了)」,淒冷無聲是「月」(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開無主的是「紅藥」——用一問,以花的無知稱人的有情。

姜夔的詞抒情寫景,都不執著於具體細緻的刻劃描繪,總是寫得空靈、疏淡,有時比起慷慨發怒,一洩無餘,更能激起讀者去進行再創造,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把「予過維揚」的過程寫得很有層次,駐、看、聞、想,步步寫來,有條不紊。描寫中很注意聲色(如清角,薺麥等),動靜(如波心,空城等),很見作者功力。

思想內容:

敘寫金兵入侵對揚州城的嚴重破壞,抒發悲涼痛惜的思緒。但詩人懷念的是士大夫的野遊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觸平民的疾苦。

這首詞抒發了詩人《黍離》之悲,作者即事寫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抒發了內心的鬱憤,表達出一片愛國的深情。但是,由於作者生活和思想的侷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內容上,儘管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情調卻過於低沉。與辛棄疾、陸游等詩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風格不同而已。

寫作特點

1.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在這闋詞中是比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蕪景象——「盡薺麥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月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雲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樂景,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

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的風月繁華已蕩然無存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乙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務。

2.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乙個顯著特點是寫景物帶有濃厚的感**彩,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它的寫景,不俗不濫,緊緊圍繞著乙個統一的主題,即為抒發「黍離之悲」服務。

詞人到達揚州之時,是在金主完顏亮南犯後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駐」的揚州,位於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

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後,如今是滿目瘡痍了。戰爭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

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後情景逼真。

『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卷二)這裡,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物猶如此,何況於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對這戰爭的痛恨與詛咒,當然要超過「廢池喬木」千百倍。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乙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淒清與天氣聯絡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散布在這座空城裡。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絡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裡,「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絡在一起,同時化景物為情思,將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來突出「黍離之悲」。

3.巧於用典,活於用典

巧於用典,隱為對比,在對比中述悲憤。「竹西」是用杜牧《題揚州禪智寺》中的詩句暗示揚州,與「淮左名都」對舉成文,並與「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隱為興旺與荒涼的對比,表達作者對侵略戰爭的怨憤之情。

此詞作於冬至,「春風十里」是以虛擬之筆,巧用小杜詩句,盡寫往日揚州的無限風光,和今日「盡薺麥青青」的荒涼冷落相對比。「二十四橋」句則化用杜牧對美好的古揚州的深厚懷念之情,「水」、「橋」、「月」三個方面說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現「黍離之悲」。

活於用典,化為襯托,在襯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賞」一句,是借杜牧歌頌揚州生活留下的優秀詩章,從側面說明揚州的興衰變化,假設小杜重遊舊地,也會目瞪口呆,驚訝不已。這是作者從虛處著筆,以虛襯實,用杜牧的驚訝來襯托自己的悲哀情懷。

「縱豆蔻詞工」一句中兩用杜牧詩的典故,卻不用原詩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詩才橫溢;再轉進一層,說縱有杜牧這樣錦心繡口的才華,也無法表達此時蘊藏在內心深處的「黍離」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憤怨恨。

移情的運用

「移情」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一種司空見慣的表現手法。《揚州慢》藝術表現上的乙個顯著特點就是寫景物時帶有濃烈的感**彩,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它的寫景,不俗不濫,緊緊圍繞著乙個統一的主題即為抒發「《黍離》之悲」而寫。

詞人「解鞍少駐」揚州之時,是在金主完顏亮南犯後的十五年。戰爭的殘痕到處可見,但詞人卻僅僅攝取了兩個鏡頭:「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

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這是一種擬人的手法,賦予了無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猶如此,何況於人!

人民對戰爭的痛恨與詛罵由此可知。「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萬言,亦無此韻味」(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

上片結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詞人不言天寒,而說「吹寒」,好像是淒清的角號之聲把寒意「吹」出來似的。這就突出了人為的感**彩。

這裡,詞人聽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氣逼人,再聯絡到前面所看到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完全是一幅有聲有色、慘淡寥廓的圖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交織在一起,統一在這座「空城」裡。「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絡在一起,同時化景物為情思,將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來突出」《黍離》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月亮原本就「無聲」,也無冷暖之別,但姜夔卻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筆補造化」,讓觸覺感受「冷」與聽覺感受「無聲」互相挪移溝通,這就強化了讀者對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這裡的「冷月」、「無聲」與上片「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中的「厭」字,都是詞人主觀感受的聯想、遷移,是移人情於物象的結果。

這就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姜夔有哪些言志的詩,姜夔的詩詞全集姜夔的詩詞有哪些

姜夔今存詞八十多首,多為記遊 詠物和抒寫個人身世 離別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對於時事的感慨。其詞情意真摯,格律嚴密,語言華美,風格清幽冷雋,有以瘦硬清剛之筆調矯婉約詞媚無力之意。代表作 暗香 舊時月色 疏影 苔枝綴玉 借詠歎梅花,感傷身世,抒發鬱鬱不平之情。其 揚州慢 淮左名都 是較有現實內容之作,...

揚州慢中運用的典故是哪句,揚州慢中哪些詩句到達昔日的揚州 他們寫出了昔日揚州怎樣的特點

aslan王 詩與詞的用典,屬於修辭學中的 引用 格。用典 包括用 事典 和用 辭典 又叫 語典 兩類。用事典指引用過去的事情,起一種模擬 引發的作用,使所要表達的思想生動形象,易為讀者所理解。這也就是平常人們常說的 借古說今 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用辭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話語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