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三,為什麼中國人對“三”這個數字情有獨鍾

時間 2021-06-08 12:59:52

1樓:懶洋洋

在漢語的數字中,三似乎是一個不太受歡迎的詞,所以與三有關的成語詞語大部分都是貶義詞,比如婚姻愛情的第三者叫小三;急性不好叫丟三落四;說一個人善變叫朝三暮四;不專心叫三心二意,喜歡挑剔叫挑三揀四;街頭小混混叫癟三等等。此外還有不三不

四、推三阻

四、三妻四妾等等也幾乎都含貶義,那麼在中國文化中三為何如此不受待見呢?

“三”和其他數字配在一個成語裡,也是貶義的多,如“三長兩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三姑六婆”、“三推六問”、“三災八難”、“三教九流”??中國人幹嘛老跟“三”過不去?

原來,中國人有“戀雙情結”,總喜歡成雙成對,待客上菜必成雙,送禮要送“四合禮”,這是由中國人觀察世間萬物無不一分為

二、對立統一而來:人分男女,氣有陰陽,人體器官眉、眼、耳、鼻孔、手、足、臂、腿,皆左右對稱。人們認識到偶數的合理性與美好,而賦予它以吉祥意趣。

三是奇數,不齊整,不規矩,不飽和,總讓人看不順眼,所以就不招人待見,只好在不少成語裡貶為丑角了。

再說“三”在漢語裡表示數字極限的意思。老子《道德經》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講到三就不往下說了,後面就是無窮大。《曹劌論戰》中也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四呢?沒有了。民間也有一種說法叫“一而再,再而三”,意思指對於犯錯誤的人,可以原諒一次、兩次,但第三次就是容忍的極限了。

我們說“再三”強調,不說“再四”強調。

中國人喜歡用“三”說事,好像提到了“三”就提到了一切數字。所以壞事、錯事做得多了,人們就把“三”給扯上了,“三”平白無故地就受了冤屈。

道家觀點認為在一到九的基本數中,九是最大的數,是數的終了。因此,“九”代表物之廣、陽之極,有“極多”的意思。清人汪中在《述學?

釋三九上》中說:“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因此,我們在看到古代文獻裡的“三”和“九”時,還真是要分辨一下它們究竟是指實數還是虛數。

其實三的褒義詞也很多的,比如三省吾身、三劍客、鐵三角、三顧茅廬、三從四德、三陽開泰等等。三長兩短指哪三長和哪兩短?其實原指棺材被誤解千年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並不是指沒有子嗣

2樓:演說創造奇蹟

finalvideo_1585979886.089504

為什麼中國人對“三”這個數字情有獨鍾

3樓:填詞柳三變

古人概括宇宙為日、月、

星三光;把一天劃分為早、中、晚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喝熱水????

4樓:匿名使用者

1、中國人一直都有燒開水的習慣,而且古時以來就有“不喝生水”的說法,歷史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今天東西方飲水習慣的差異。

2、中國至今為止仍然沒有發展出健全的城市直飲水系統。

3、建國初期,飲用水消毒比較困難,國家倡導大家把水燒開飲用,以達到消滅病菌的功效,延續至今。

喝熱水確實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水的性質偏陰寒,適當提高水的溫度,能平衡水的寒涼之性。經常飲用涼水或凍飲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引起胃腸不適。

很多人習慣通過大口喝冷飲來解渴,長久為之,則易造成脾胃虛寒,形成虛寒體質,出現怕冷、手足不溫、脘腹冰涼的症狀。

中醫認為,溫飲入胃有溫煦中土陽氣的作用,有利於胃腐熟水谷及脾運化水谷、產生精微營養物質,能促進人體的消化吸收、血液迴圈、新陳代謝等。

喝熱水並不能包治百病

虛寒體質或平和質的人喝些熱水是有益的,但平素常有口乾咽燥、眼睛乾紅、小便發熱、小便黃、大便乾結等症狀的人則適合飲用溫度稍低的水,一般以25℃左右的常溫水為佳。雖然臨床上也有熱藥冷服或寒藥熱服的特殊情況,但對於飲水,參照以上服用中藥的一般規律即可。

同時,生病要及時就醫,對症用藥,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包治百病,所有的養生條款都需要因人而異。

參考資料:人民網《一出國就找不到熱水喝,為啥西方人不喝燒開的水?》

人民網《多喝熱水養生又治病?》

5樓:發兔冷知識

為什麼中國人更喜歡喝熱水?

6樓:怒蛙網路

有年冬天,我和幾個朋友去瑞士某小城旅遊,朋友吃不慣瑞士乳酪鍋,行李箱裡摸出早就備好的泡麵,略一沉吟,去找酒店工作人員要點熱水。

瑞士人一臉懵懂:熱水?您要喝茶還是咖啡?不不,只是熱水。瑞士人完全不能理解:你們要熱水幹什麼呢?——按照規定,我們不能直接給顧客熱水,您是要茶還是咖啡?……

後來掰扯了好一會兒,才在廚房討到了熱水。朋友回去就嘟囔:外國人真怪,自己喝冰水喝得滋兒滋兒的,還不讓中國人喝熱水。

19世紀,英國有本暢銷書《家政管理手冊》,出版頭十年裡賣了200萬冊,英國市民階層幾乎人手一本。

這本書裡有這麼一段:“老人與體弱的人應當迴避冰,不喝冷的飲料,身上很熱的人或剛運動過的人,絕對不要吃冷的東西,很容易得病,還可能送命。”您看,以前英國人也提倡喝熱水嘛!

事實上,人類喝水這問題,在討論愛喝涼的還是愛喝熱的之前,先得考慮衛生問題。

現代醫學出現之前,人們不知道喝水要殺菌,只是根據經驗,發現喝熱水者相對不容易得病,於是就歸納出了“喝熱水對健康好”的結論,於是各國都流行開來。倒不是歐美人格外不怕冷——飲水淨化問題解決前,他們也很謹慎。

實際上,為了潔淨地飲水,歐洲人做過一些匪夷所思的努力。

歐洲中世紀題材**或電影中,諸位王爺貴族,動不動舉杯狂飲,讓人覺得他們酒量真好,喝死不要命;其實那會兒,他們還沒從阿拉伯引來蒸餾技術,喝的酒度數低,不上頭。所謂葡萄酒,更接近葡萄汁;所謂啤酒,更像麥酒,烈度大概不超過現在江南人喝的酒釀、四川人飲的醪糟,埃及人脩金字塔時,就喝啤酒,熬過了尼羅河畔的烈日,沒有妨礙他們完成浩大工程。

歐洲人早年沒有細菌之類的概念,但通過日常生活,也發現了:喝酒易醉,但不拉肚子(他們不知道酒精殺菌);喝水不醉,但容易得痢疾——那還是喝酒吧。他們就是實心眼,沒有像中國人似的喝熱茶,無意間就煮水殺菌,解決了衛生問題。

中國人民也不是長久以來都有條件喝熱水的。

明朝士大夫如張岱,還能細細分辨禊泉水,所謂秋月霜空,噗天為白,所謂輕嵐出岫,繚鬆迷石,還懂得分辨水裡的石腥氣;與張岱交好的閔老子,喝惠山泉水,等到晚間,新泉湧上,汲了之後,裝甕放船,趁有好風才走,讓水保持柔和清澈——這是有錢人。

一般人呢?舊上海弄堂裡的居民,自家燒水很麻煩,往往喝冷井水,或去老虎灶找熱水喝;體力勞動者更是沒法挑揀。黃包車伕這類,跑完了買賣能去茶館坐一坐,跑路上渴了,那就只好找街邊水槽喝水。

**時,北京四合院富貴人家,有所謂甜水苦水之分。苦水用以洗衣養花,甜水用來喝。好的甜水可以賣,老天津人以前想賣力氣的,就去南運河挑水,回來沿街叫賣,真有富人家肯花錢買水的:

省得去跑一趟,而且敢直接舀一瓢來喝呢。

所以結論是:在現代飲水淨化系統出現之前,西方與東方,有條件的市民階層都不愛喝涼水,普通百姓則沒得選,有什麼喝什麼;一旦水質淨化得到保證,西方人就開始敞開喝涼水,而且迅速忘本,不再記得一百多年前,英國人喝個涼水都戰戰兢兢的樣子了;而中國人則因為新中國成立後倡導衛生喝熱水,一直習慣傳承了下來。至於各色“女孩子喝冷水容易肚子痛”之類,則是習慣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中國人的傳統習慣,一向都牢固得很。

7樓:匿名使用者

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中國人這習慣的形成只是最近70多年的事情。

中國古代雖然經常煮開水,但主要是為了泡茶,但窮人家沒錢買茶葉,一般是直接喝河水或井水(就是生水),或到水缸拿一瓢水喝。古代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水不乾淨,生水中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卵等等,還有些有毒素的藻類。古人還不懂得過濾水,而喝生水這習慣又很要命,自古以來,有不少名醫都提倡煮開水喝,可以在古代不少典籍查到,但並沒有流行。

原因在於燒開水比較費柴火費時間,而且由於古代還沒有保溫瓶,熱水很快就涼了。普通人只是為解一時口渴,而且認為熱水不如涼水解渴,一般不會刻意去煮開水,除非是煮茶招待客人。而有錢人家,直接煮茶,而不是喝涼白開。

在30年代的時候,國民黨的老蔣受儒家和中醫影響很深,一來為改善國民體質,二來為自己爭取人氣,搞新生活運動,提倡多喝涼白開,不抽菸不喝酒等等,拉近富人和窮人階層。涼白開對窮人來說,是非常廉價的飲料。

49年之後,奪取執政權的共產黨繼續把喝涼白開或喝溫水的好習慣,大力提倡,宣傳喝涼白開的好處,加上保溫瓶的迅速普及,於是煮開水喝溫水的習慣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中國人都喜歡喝熱水,有錢人家一般還是喝茶為主。

8樓:牙博士談朋友

因為過去的中國人窮,食物有限,而且也是低熱量的,無論南方北方,冬天都很冷,喝熱水能快速補充能量。

9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喜歡喝熱水

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外國人,為什麼中國人不會歧視外國人

我想問你為什麼不喜歡外國人?個人見解不代表大眾意見 榴蓮也有人喜歡 就像有學生說 憑什麼要有作業一樣 大爺爺也呃 中國和21個國家兵戎相見過 清朝八國聯軍侵華 火燒圓明園 南京大 你覺得會喜歡其他國家嗎 街燈下鹿 1.有些國人太崇洋媚外引起人們不滿,就直接連帶著不喜歡外國人了。2.有國人認為外國的一...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春節,為什麼中國人喜歡過年

中國人最重視的就是春節,每年有數萬人在春節前踏上返鄉的旅途,只為了能和家人過春節。過春節,是 回家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您好,為什麼喜歡春節 過年的淺層意義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 隆重的傳統節日,它是人們闔家團圓的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子民們各自回家與親人歡樂團聚的日子,大家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共同期...

中國人為什麼愛看三國,為什麼中國人最愛三國

重新整理 丅 文化習俗不一樣,三國有的地方對他們來說會比較晦澀難懂。再者不大了解中國的歷史,讀三國的趣味就會打折扣了。就像咱很多人也不喜歡讀日本的 德川家康 一樣,其實這本書在亞洲是一部跟三國演義齊名,型別也很相似的著作。也有外國人喜歡讀三國的,不過可能相對較少了。 吳子漁 文化 民族等方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