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浮世觀禪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廬山不管從哪個方向看都是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後兩句意思就有了微妙的變化:「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說不了解他的真實樣子,因為作者本身就在這煙霧籠罩的群山之中,真是當局者迷啊!
直譯。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不清楚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中。
簡析。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改罩記遊詩。
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梁殲慧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乙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橡答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蘇軾寫的什麼詩句啟發人們看問題要全面客觀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2樓:芊芊和你說教育
3全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三、出處。宋·蘇軾《題西林壁》
3樓:辛蘆
蘇軾寫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前兩句。
4樓:天雨流香
蘇軾詩句。
(≧/」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石鐘山記》作者蘇軾,是一篇考察性的遊記。含義「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根據主觀猜測去推斷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
蘇東坡認為要親自全面考察,才可以得出結論,不能隨意就主觀片面、輕率地推測後,隨意地得出結論。
5樓:懵夢萌
題西林壁 李炯峰先生書寫的《題西林壁》
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6樓:如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7樓:透過窗的旋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蘇軾《題西林壁》
8樓:來自潛山美如冠玉 的鹹蛋超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哪句詩能體現蘇軾的人生態度
9樓:好玩的國學
蘇東坡是中國文化上的全才,是中國文化的珠穆朗瑪。他的思想深受中國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這三種思想成為蘇東坡生命中血液中的一部分,也讓蘇東坡在無數的挫折中懂得堅守,懂得放棄,懂得在逆境中重生,懂得在重重打擊中調節好自己的心情。在他的詩歌中,有很多這樣的句子,反映了他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可以給我們以無限的啟迪。
下面簡單列舉幾首詩詞。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杜甫就有 「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而蘇東坡反其意,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
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有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滿庭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功名利祿曾是人們孜孜以求的,但在蘇東坡看來,卻只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所以,「算來著甚幹忙」。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快呢?「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
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可貴的是,蘇東坡沒有在爛醉如泥中消極對待生活,而是在「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的高唱中,展現了豁達開朗,超脫功利世界的閒靜之情和飄逸曠達的風采。
行香子•述懷。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人生如夢,回首一切都是虛無。功名利祿如一枕黃粱,與其浪費生命去追求名利浮雲,不如放下一切做個閒人,對一張琴、倒一壺酒、聽溪水潺潺、看白雲飄飄,享受當下的美好自在。隱居,是中國文人最後的精神家園。
10樓:小山村情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1樓:七里田間小菜花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②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③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其中「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最能體現作者人生態度,詩人遭受人生打擊,歷盡坎坷艱險,仍心胸坦蕩,樂觀豁達。
12樓:一世蜜糖
浣溪沙【作者】蘇軾 【朝代】宋。
譯文對照。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谿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蘇軾哪句詞寫出了蘇軾的矛盾之處?
13樓:小du聊情感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態悄·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西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絕閉虛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並燃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中學生如何多角度思考問題
達 芬奇在繪畫時,他的老師要求他從畫蛋開始,起初他感到非常枯燥,但是後來他發現,由於各個角度明暗對比,光與影的配合不同,每幅畫都有其不同特點。於是,他每天對著一個雞蛋畫數以千計的素描,這為他以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鍛鍊了他的各種能力,觀察事物更加敏銳 準確,理解問題更加全面深刻。達 芬奇最終成為...
如何多角度理解保險的概念是什麼,如何理解保險的含義
懷念昨晚的時刻 有人壽壽險,去天上看人間悲中有甜 有大病保險,病魔也搶不走高傲的尊嚴 有醫療保險,再貴的醫院都能是修養的函館 有養老保險,歲月靜好只等樂享人間 有傳承保險,讓你的榮光開枝散葉子嗣綿延。保險,為最美好的做準備!如何理解保險的含義? angela韓雪倩 保險本意是穩妥可靠保障 後延伸成一...
無論什麼時候都應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嗎
在傳統的教育中,凡事要多替別人考慮,要站在別人的的角度考慮,這樣的行為被認為是正確的。在這個觀念中,我們只看到別人,卻把自己丟了,是嗎?我覺得乙個人不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別人,但我們更不能為了別人的利益傷害我們自己。事事為了別人自己會壓抑,委屈,久而久之心理可能會有問題。 心裡面的手 這是乙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