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氏在中國姓氏排名排第幾,是從何而來的

時間 2021-07-01 02:36:16

1樓:笑語兒

譚姓在全國一百大姓中排位為第六十六位。

譚姓**

**有三。

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氾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爵位為子。

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

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目錄[隱藏]

譚姓分佈

郡望堂號

譚姓家譜

歷史名人

譚姓宗祠通用對聯

附錄:譚姓典故、趣事

中國人民解放軍譚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編輯本段]譚姓分佈

譚氏起源於山東。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姓。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融入當地民族形成的。

譚氏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繁衍發展,後因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漢代時,譚氏已分佈於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時譚氏開始遷入廣東,唐末時遷入江西。

五代時,福建泉州人譚峭在嵩山從事辟穀養氣煉丹之術。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種“無親、無疏、無愛、無惡”的“太和”社會。從宋代起,譚姓人物漸多見於史冊,分佈地更廣,集中於江南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僑民於新加坡等國。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堂號“善斷堂”:唐憲宗時候,譚忠為燕的牙將,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這時朝廷派大軍越過魏國去伐趙。

魏牧田季安要興兵,譚忠說:“不可!如果興兵,就是對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

”季安採納了他的話,按兵不動。譚忠又說服燕牧劉濟出兵幫朝廷伐趙,連克趙城饒陽、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譚忠善斷。

另外還有“濟南”、“弘農”等堂號。

郡望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齊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編輯本段]譚姓家譜

江蘇:武進毗陵缸巷譚氏宗譜

浙江:蕭山蕭邑譚氏宗譜十二卷、嘉興譚氏宗譜十卷、嘉興譚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譚氏宗譜四卷

江西:南豐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長沙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寧鄉譚氏族譜十卷、寧鄉譚氏家譜二十五卷、攸縣澤田譚氏七修族譜二十二部、茶陵譚氏續修支譜六卷、湘潭湘西譚氏六升堂支譜十六卷、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譚氏續修支譜六卷、湘潭譚氏家譜十六卷、湘潭澗子塘譚氏七修族譜十六卷、湘潭中湘譚氏續修族譜七卷、湘潭青山譚氏五修族譜三十二卷、湘鄉湘西七星橋譚氏族譜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譚氏四修族譜十卷、湘鄉田樂堂譚氏族譜(卷數不清)

地區不明:望仙譚氏宗譜(卷數不清)、譚氏族譜不分卷、仁源譚氏續修支譜不分卷、富溪譚氏族譜殘不分卷、天河譚萬莊長房系譜不分卷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臺灣諸地。

遊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2023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2023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

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徵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2023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2023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2023年率軍****,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

202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202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

隆慶元年(2023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編輯本段]譚姓宗祠通用對聯

譚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七齡登第;

三策攄奇。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古代“神童”譚昭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譚世勳(字彥成,長沙人)事典。

宣猷邊塞;

錫春土茅。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末長沙人譚世勳,字彥成,元符年間進士,歷官郴州教授、祕書省正字。曾扈從皇帝到金兵帥帳,以十條理由說金兵進軍之弊、講和之利。張邦昌建傀儡政權稱“楚帝”時,請他直學士院,他以病為藉口不上任。

著有《師陶集》等。下聯典指明代滁州人譚淵,英武而有膂力,洪武年間襲父親譚勝的職務,任燕山衛副千戶。後跟從燕王朱棣(成祖)起兵,奪九門,破雄縣,立有戰功。

土茅,土階茅屋,以土為階,以茅草蓋屋。指居住簡樸。

土茅錫券;

邊塞宣猷。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上下聯互易),上聯典指明代副千戶譚淵,滁州人。有膂力,引兩石弓,發無不中,從燕王起兵,奪九門,破雄縣,驍勇善戰,夾河之戰中,以馬蹶被殺,諡壯節。下聯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譚世勳,元符進士,又中詞學兼茂科,後扈駕至金帥帳,以十害說其用事者,言講和之利,詞意中激,金人聳聽。

譚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七歲能登上第;

三子盡作大夫。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人譚昭寶,相傳七歲應童子試而登上第。下聯典指北宋始興人譚佚,皇祜年間進士,三個兒子也都成為名大夫。

仙客練月得到;

烈婦漬血留痕。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唐譚峭煉丹得道,後仙去。下聯典指宋譚氏婦趙氏為元兵所害,血濺殿楹,如婦人抱嬰兒狀。

譚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十載父子雙進士;

一時兄弟兩將軍。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元符進士譚世勳與其父譚申政和進士,其間時隔約十年。本聯可作譚姓家祠聯。下聯典指元代帥左都監譚資榮,以其弟資用攻汴梁有功,舉資用代其職。

為人樹起脊樑鐵;

把卷撐開眼海銀。

——清·譚嗣同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自題聯。

頗有清香留畫戟;

翩然彩服效扁舟。

——清·譚延闓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光緒進士譚延闓自題聯。

吟看桂生溪月上;

醉聽鯤化海濤翻。

——五代·譚用之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五代詩人譚用之《送友人歸青社》詩句聯。

竹徑支分班玉筍;

江灣族聚躍金麟。

——佚名撰廣東省英德市英城鎮江灣村譚氏宗祠聯

據譚氏族譜載,其入英始祖譚嗣敬於洪武十二年(2023年)“自南京住機遷茲英土竹逕都(今大站鎮樟灘管理區果樹頭村)居住”。譚嗣敬於洪武十九年獲貢,曾出任浙江慈溪縣令(見《韶州府志》、《英德縣誌》)。六世祖譚竹坡約於明嘉靖初年,攜室來村創業。

至乃孫譚亮採(字熙臺以武舉人資格出任湖南湘鄉、善化兩任知縣)在村中毗鄰而建乃兄雲臺及自身祠兩座,於是,譚姓遂為村中望族。長房雲臺祠於2023年重修。據譚姓族譜稱,其遠祖“可奕公於唐鹹通十四年(873年)次子守祿公,自江西吉安泰和縣遷居湖南茶陵州上塘太平圍落籍。

”“湘省譚氏之盛,居全國之冠。蓋可奕公元孫十八巨集中,除巨集政改巨集帙遷江西虔州,復遷廣東落籍外,其餘十七巨集後裔,俱散佈湖南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譚氏尤稱巨族,**偉人譚延闓屬焉。

”該譜又稱:“考譚氏有虔翁,諱崇紀,號巨集帙。誥贈資政大夫。

原由湖廣遷居江西堯州虔化縣西俊村。今屬贛州,隋唐稱虔州,故名虔,嗣因避亂,於宋建隆三年(962年)壬戌,率眾裔遷居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寧靜後復遷於虔。

至何時再來廣東,未有記載,大約在洪公(虔公長子,登進士,任廣州儒學提舉)出任廣州時間耳。”據此可知,譚巨集帙乃隨子遷粵,成為譚氏之“入粵始祖”。

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攬湖海英豪,力維時局;

勖沅湘子弟,共贊中華。

——清·譚嗣同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2023年自撰聯。

終南山上神人,涉獵文史;

棲隱洞中道士,出入金門。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唐國子司業譚峭,泉州人。好仙術,居嵩山十餘年,後登青城山,相傳仙去。亦稱紫霄真人。

勳名炳炳,榮列戊戌六君子;

偉績昭昭,號稱關隴一文人。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末維新派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曾設立算學會,結合維新志士講求變法救亡之道。2023年至南京任候補知府。

2023年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新政。戊戌政變時為袁世凱出賣,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全集》。

下聯典指清代洮州訓導譚詠昭,字仲回,武威人。制行堅潔,擅詩文,為同光間“關隴文人第一”。有《看雲書屋詩文集》。

祖宗來自江西,慕三閭風景、五指煙霞,欽仰大夫先屈子;

嗣孫守成湖北,綿千秋俎豆、萬古馨香,堪羨公爵邁邢侯。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秭歸縣樂平裡譚氏宗祠聯。

今日之東,明日之西,光陰冉冉,歲月攸攸,走不盡楚峽秦關,填不滿深潭慾海,力如項羽,智若曹操,烏江赤壁空煩惱,為什麼?請君息坐片時,試把寸心思前想後,得安閒處且安閒,留些奔波過明日;

這條路來,那條路去,風塵僕僕,道途茫茫,牽未住朱顏白髮,帶未走**碧玉,富似石崇,貴比楊素,綠珠紅拂皆成夢,今何在?替我解下數文,沽酒半壺猜三通兩,會暢飲時應暢飲,西出陽關無故人。

——佚名撰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城東西江北岸山譚公廟聯(76+76=152字)

廟祀元代寧海(今屬浙江省,一說山東省弁平縣)人譚處端,“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七大**之一,**《射鵰英雄傳》中稱為“全真七子”。其人道行高深且行俠丈義,頗得人心;在廣西梧州城東,西江北岸山上,舊時立有“譚公廟”,所紀念為他正直俠義,扶危濟困,尤其是對水火災禍預見異常準確,而舊時的梧州水火兩災頻繁,故人們立廟祀之,以求蔭佑。該廟已毀多年,今僅存遺址,在梧州家用電器廠內。

據地方誌載,舊時廟中有這副長柱聯,內容頗有意思和哲理。

[編輯本段]附錄:譚姓典故、趣事

中國姓氏排名,鄭姓在中國姓氏中人數排名排多少?

我是黃黃你是誰 以下是2018年中國姓氏排行 以上是按照人口多少排行的2018年中國姓氏排行 好時貼 為什麼李的那麼多人啊。 獵名網 以上是 福名網 為大家推薦的2014百家姓排名 2014百家姓排名 百家姓排名 王,李,張,劉,陳,楊,黃,吳,趙,周,徐,孫,馬,朱,胡,林,郭,何,高,羅,鄭,梁...

中國有多少姓劉的,在中國姓劉的多少人?排名第幾?

2007年4月24日,公安部公佈了我國百家姓的最新排名,王 李 張分列前三位,其總人口數就已達2.7億,這接近了美國總人口數。排在前10名的還有劉 陳 楊 黃 趙 吳 周。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全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王姓目前仍是我國的第一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 也就是說每...

在中國姓劉的多少人?排名第幾

編輯本段歷史 源出於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為姓,被封在劉國 河北唐縣 後代稱劉氏。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 即 留 之意 源出於姬姓。東周時期,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 河南偃師縣南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