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呢

時間 2021-06-11 15:24:13

1樓:匿名使用者

掃墓,是對逝者的一種悼念儀式,中華傳統注重“慎終追遠”體現,是找中華民族的一種孝文化。

生前好好孝敬父母,死後侍奉牌位,四時祭祀。追思宗親生男之恩未報,育女大德罔酬。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之孝道。

2樓:藪貓

清明節是用來祭祖的,所以要掃墓,以表對已逝親人的哀思。

3樓:迷乎傳奇

清明節為何要掃墓?來歷究竟是什麼?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

4樓:魔法魔法我愛你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相傳,先秦已有設壇祭墓的習俗,後來逐漸演化為墳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

“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鑑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

”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也清明節掃墓原因。

因寒食節是在清明的前幾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兩節合一,就形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直到現在,上墳掃墓的日期規定也不是很嚴格,清明前後時間都可以。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清明節掃墓來自寒食節。中國古代歷史中本有兩個節日,一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主要用於指導農耕?

一為寒食節,旨在掃墓和緬懷親人。由於清明節和寒食節在時間上只隔一兩天,先人們就將這兩個節氣合二為一了。

清明節掃墓的傳說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為,寒食掃墓**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的習俗。高?

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就是祀祖先。

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為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為清明掃墓了。

關於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民間還流傳著一個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的故事。朱元璋幼時家貧,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覺寺當了和尚。後來朱元璋參加了元末農民起義軍,東征西討打下江山當上了皇帝。

可是父母的遺骨卻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原來,當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許多墳塋,朱元璋沒辦法辨認出哪座墳墓是自己父母的,於是經常悶悶不樂。

有個他家鄉來的太監猜到了皇帝的心思,於是獻了一條妙計。朱元璋聽後大喜,下令清明節這天,國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掃墓。暗地裡卻偷偷地派侍衛去窺探,發現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墳荒草茂盛,無人掃墓,於是朱元璋便了卻了一樁心願,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

大概清明節的復興與朱元璋有關吧。

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式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專案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此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

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所以,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式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5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

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乾枝枯葉,保留可借鑑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陽曆4月4-6日。

6樓:紫玉茗陶

清明節是祭日,是為了懷念祖先的思念日,給親人,家人去尊重,敬孝的開放。

7樓:跌跌撞撞來趕場

祭奠緬懷先人,洗滌自己靈魂。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8樓:民呼

中國人紀念逝者的民俗傳統美德

9樓:一點聊軍事

清明節為何要掃墓?來歷究竟是什麼?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

10樓:光舟湖畔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

11樓:一點聊軍事

清明節為何要掃墓?來歷究竟是什麼?

12樓:mdx肉肉家

掃墓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詳,快樂幸福健康平安順利。在掃墓的時候,小孩可以給死去的人做金元寶……

13樓:燃冉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14樓:威子

那段時間點解點解的空間點解點解大口大口看

15樓:匿名使用者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呢

16樓:0oo隨心所欲

清明節是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

1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清明節是記祖先的,為了拜訪祖先,古代就有了這個傳統。

18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

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

“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鉅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

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

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

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柳條插土就活,插到**,活到**,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

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

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

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

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

“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

采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

“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

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

“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

“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烤餅 在四川一帶都用清明菜和麵粉辣椒等混合烤制清明餅,色香味極佳。

清明菜粑:貴州安順屯堡一帶把一種在清明節時期才會有的一種野生植物-----清明菜(本地話又稱為毛毛花,因其形似一朵花,且杆上面有許多小毛毛)和麵粉混合,通過一種獨特的手工工藝做成“粑粑狀”,再包上陷(一般是本地春菜拌肉、“引子”(蘇麻籽)拌紅糖,酸辣子炒肉等),通過屯堡一帶一種獨特的土砂鍋在煤火上煎烤而成。清明節屯堡人每家每戶都會做,由於清明菜是一種纖維植物,一口咬下去會有“拔絲”的現象,口感極佳。

可當零食,也可當主食,可放置時間極長,據說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百姓為行軍打仗之時士兵隨帶方便而做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蠶豆,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為什麼要吃青糰子

清明節吃蠶豆只是個別地方的一種習俗。有這樣一句農業諺語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在農耕時代清明節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此時氣溫上公升,雨水充沛,正是耕種的時節。而此時更是蠶豆上市的季節,多吃蠶豆有利於延緩動脈硬化 降低膽固醇 促進腸蠕動的作用 對預防腸癌有一定作用,清明吃蠶豆大致源於此。蠶豆 野豌豆屬 又...

為什麼清明節放假要回家掃墓,為什麼清明節回家掃墓

櫻花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 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清明節掃墓的過程,《清明節掃墓》的過程作文

武夷山大道 清明節掃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一到清明節,媽媽就會跟爸爸說起這兩句詩,然後就媽媽就會眼睛裡有一點滴滴的淚珠,爸爸就會告訴我說你今天乖點啊,別惹你媽媽啊,她心情不好,你媽媽想她的媽媽了。以前年我紀小,按家鄉的風俗不主張小孩去上墳祭掃,所以爸爸媽媽也不肯帶我去掃墓。我也一直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