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常見批評浪費糧食而鮮見批評浪費肉和酒?

時間 2025-06-19 04:15:26

1樓:膾腸拏

在中國傳統觀念上來說,吃糧食屬於必須消費,所以浪費可恥;吃肉緩氏喝酒屬於奢侈性消費,本身並不一定需要鍵哪氏有節約這個概念。是的,現在大家吃肉都覺得沒啥,但這只是現代觀念而已。從歷史上來看,遠得有胡不食肉糜,近的來看,普通民眾都能夠隨便吃肉喝酒也就這幾十年的事。

當年為啥一天都能吃一兩斤大公尺?沒有別的吃的,只能靠狂吃公尺飯填飽肚子唄。現在你再看看,各類食物,完全不需要光靠吃公尺飯啦。

吃一盤菜是先吃肉還是先吃菜?肉和菜哪個更容易被浪費?所以不是說酒和肉就可以浪費,而是人們一般根本不會浪費酒和肉,除非肉多得吃不完。

然而能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稿散的人一般不會富裕到肉多得吃不完。<>

2樓:猴46258狡墓

這事兒,全拜一人所賜。此人姓李名紳,字公垂。什麼?你們不認識?不認識沒關係!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乎殲粗憫農》認識吧?

沒錯,就是李紳寫的。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首詩是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此詩語言通俗改畢,質樸,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流傳極廣,婦孺皆知。由於中國傳統社會是農業社會,更引起了廣大農民的強烈共鳴,所以千百年來不斷的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哪怕是到了今天,很多幼兒人生中學會的第一首詩就是這首了!

這首詩和它所表達的意思可以說是已經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裡了。盤中的每一粒糧食,粒粒皆辛苦,都是農民辛苦用汗水換來的,所以,感同身受,浪費糧食,就是不尊重農民的勞動。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種文化。

其實,這世界上任何一件商品的背後都歲鎮是製造者用汗水和辛苦換來的。<>

3樓:康小寧

事實上政治上的事沒法用經濟解釋。比如禁酒令在歷史上確實有過啊,但一旦糧食充足社會富裕了,就沒必要禁了。現在不是在大力推廣生物酒精替代汽油方案嘛?

就是說用糧食來釀酒精給汽虧謹車燒銷逗基,避免**枯竭和壟斷帶來的弊端。為什麼這麼浪費糧食的行為不但沒禁止反倒還推廣呢?至於批評浪費糧食,更多的是從教育意義上來說的。

其實廣義上「浪費肉」的懲罰更嚴重,亂殺耕牛是可以治死罪的,你浪費糧食就不至於。另乙個原因是酒肉在以前沒太多浪費可能。就像我們今天說「你可別浪費那個12克拉的鑽石」會被人當成傻子是乙個道理。

一種是,在以往社會,糧食對於底層人民來說,是活命的東西,好不容易過年吃頓肉,哪有浪費的機會,好不容易生活好了,教育人民不要忘本,當然不能浪費糧食了,再者,不浪費糧食的人會浪費酒肉?一種是糧食是統稱吧,酒肉也是糧食啊。捨得浪費肉和酒的人,對浪費糧食根本就不關心了。

至於不捨得浪費糧食的人,最多也就能見見捨得浪費糧食的人,至於更高層次的,他們根本就見不到或者很少見到。浪費可恥的觀念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為了不浪費,就要指鍵強行逼迫自己把桌面上的東西全部吃掉,這是另乙個範疇。

真正要體現浪費可恥的觀念,應當在你點菜之前就把這件事考慮進去,而不是強迫自己開展光碟行動。我認為這樣做對身體和精神都存在傷害,量力而為才對。<>

食物浪費會導致什麼後果?浪費糧食的危害是什麼?

會導致民眾生活方式 飲食結構都會隨之發生變化,肉食比例也會加重。由食物浪費而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可能因此顯著增加,破壞我們為保護環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建議 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盛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裡的飯吃乾淨,做到不隨便剩飯剩菜。提倡飲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點飯點菜不浪...

朱熹為什麼批評王安石變法,朱熹為什麼批評王安石變法,其目的何在

小兔子的文集 朱熹認為王安石 質雖清介而器本偏狹,志雖高遠而學實凡近。從人品和學問兩個方面對王安石提出批評。朱熹認為王安石變法重利輕禮 義,違背了儒家的倫理道德。其目的是為了弘揚理學。 就將計就計 南宋朱熹認為,王安石 以財利 兵革為先務,引用凶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

為什麼你不敢批評別人,為什麼不要隨意批評別人?

說句老實話,如何正確而藝術性地批評別人,確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只要對方能通情達理,在批評對方時,自己能講究方式方法,恰到好處地點到為止,或者講事實擺道理循循善誘 鞭辟入裡地把對方存在的錯誤剖析開來。說的在理,對方也會欣然接受,而口服心服。問題是怕只怕對方橫蠻不講理,一根筋擰到底!任何不同意見都聽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