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農平的故事,袁農平是哪兒人

時間 2025-06-04 12:25:06

袁農平是哪兒人

1樓:生活的曉達人

生於北京 ,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

德安縣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共和國勳章。

獲得者,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

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專案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

星,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主要成就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

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乙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乙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瞭方向。

2樓:匿名使用者

嘎嘎!袁隆平吧!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於北平(今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3樓:謝坊小子

朋友說的是袁隆平吧,原則上來說是江西人,家在湖南,定居北京。

4樓:胡⑦笑天

地球人 呵呵 開個玩笑。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是什麼?

5樓:愛我中華der王

袁隆平,乙個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名字,他發起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給整個人類帶來了福音。以下是整理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歡迎閱讀。

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從60年代起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經過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1976至1987年間,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1979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乙個農業技術專利歷如轉讓美國。

以後,他又研製出一批比現有三系雜交水稻增產5%—10%的兩系品種間雜交組合。

如今,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了袁隆平研製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許多國家的專家到中國來取經,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了貢獻。

為此,我國**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聯合國巨集桐世界智財權組織授予他金質獎章和「傑出的發明家」榮譽稱號。國際同行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

人物故事。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平,1949年8月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1953年8月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蔽爛坦校任教,在長達19年的教學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學,一面從事生產實踐、選擇課題進行科學研究,開始走上了作物育種之路。

由於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公尺、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

袁隆平的故事

6樓:愛蘆

袁隆平的事蹟:一件事堅持了一輩子,到老了還奔波在一線。

1965年,袁隆平和妻子一起,花了兩年時間,通過對14000多稻穗的觀察和檢查,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

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第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8年,袁隆平700多株不育秧苗被全部毀壞。他堅持不懈尋找了四天,終於在學校的廢井裡,找到了僅存的5根秧苗。

1970年,袁隆平帶領科研小組李必湖、尹華奇,去往海南島崖縣南江農場進行三季水稻實驗。

從此,他就啟毀再也沒有離開過田間,過上了苦行僧般的試驗生活。

吃喝拉撒睡,不超過方圓五里。

相關延展: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佈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將「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授予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

5年後,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鍵如,即在程式上朝著由繁到簡但效率更高的方向發展。

經過9年努力,兩系法獲得成功,它保證了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

1979年4月,雜交水稻國際學術會議上,袁隆平宣讀了自己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中國第一次將雜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經驗傳遞給世界。

袁隆平著於1985年的《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經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後,發行到40多個國家,成為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和生產的指導用書。

因為「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解除貧困展示了廣闊前景」,並「致力於將雜交水稻技術傳授並應用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幾十個國家」,2004年,袁隆平獲得了世界糧食獎。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和夢想。」袁隆平稿旁啟說。

袁隆平的故事

7樓:匿名使用者

袁隆平奮鬥的故事。

我國雜交水稻之孝緩父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八十幾歲高齡的他仍然活躍在科研場上,為我國的水稻研究事業做著貢獻。袁隆平的勵志故事充滿了奮鬥和堅持的色彩,不畏艱難,知難而進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貫的原則。「一顆種子改變世界」是對袁隆平所作貢獻最好的詮釋。

這個勵志故事從袁隆平年輕的時候開始講起。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那時國家實行畢業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窮鄉僻壤的安江農業學校當教師,負責教三門課。

然巧槐模而就在這個落後的湖南鄉下,袁隆平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18年歲月——這些日子裡,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做農業科研,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那個年代的人都深受飢餓的折磨。1960年,嚴重的大饑荒像蝗蟲般掠過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袁隆平內心的壯志被激發起來了,他發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種高產的水稻,讓自己的同胞吃飽!當時,科學家都認定水稻雜交沒有優勢,可是倔強的袁隆平不認輸,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都沒有使他氣餒。

天才都是百明頌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樣走在實驗田裡,突然發現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驚喜之下,繼續潛心研究。終於,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閔農的作者是誰,閔農的作者是誰

憫農 開放分類 文學 詩 古詩 1 編輯本段 李紳憫農詩1 編輯本段 憫農 唐 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汗 滴 禾 下 土。誰 知 盤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注釋 1 憫 憐憫。2 鋤禾 用鋤頭松禾苗周圍的土。簡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 一 二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雙槍將董平的簡短事蹟,水滸傳董平故事

凮起雲湧 董平實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水滸傳 中的人物,綽號是雙槍將,是河東上黨郡人,他本來是乙個衙門的兵馬都監,後來被宋江捉拿以後歸順了梁山。在梁山大聚義的時候,董平排名第十五名,並且擔任了梁山的馬軍五虎將,因為他經常在戰場上面打頭陣。所以也被稱之為董一撞。在宋江等人征討方臘的時候,董平在獨松關戰死,...

把心放平中的平是什麼意思,把心放平的平是什麼意思?

把心放平,把心放輕,才會活的坦然,活的舒暢,活的快樂,活的安靜,活的真實,活的自然。把心放平,把心放輕,正確認識這個世界,看清這個世界。世界就是這樣,陽光與黑暗同在,美好與醜陋並存,我們要學會不只生活在陽光下,也要學會生活在陰暗裡,我們會看見鮮花,也會遭遇汙穢,我們會感受友愛,真情真愛永遠與我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