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補闕」是什麼含義,「拾遺補漏」的意思是什麼?

時間 2022-04-01 08:45:06

1樓:小qiong說生活

含義: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原文節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

譯文:其次,又不能給皇上拾取遺漏,補正闕失,招納賢才,推舉能人,發現山野隱居的賢士;對外,不能備數於軍隊之中,攻城野戰,以建立斬將奪旗的功勞。

《報任安書》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第一篇富於抒情性的長篇書信,內容極其豐富。司馬遷向任安解釋了自己為什麼不能按照來信的要求去做,為什麼要為李陵辯護而觸怒漢武帝,為什麼自甘受辱、願意接受宮刑,以及在宮刑以後是什麼信念支撐他頑強活下去的。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先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就答覆遲表示歉意。「推賢進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說情」的婉轉說法,「僕非敢如此也」是此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陳己志。

第二段,從「僕之先」到「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

第三段,從「古者富貴而名摩滅」到「難為俗人言也」,進一步說明自己受腐刑後隱忍苟活的原因,是為了完成《史記》。

第四段,從「且負下未易居」到結尾,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並陳說他對餘生的看法。司馬遷說他不能「自引深藏於岩穴」,只能「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這種痛苦只有自己深知。

「浮沉」「俯仰」「狂惑」等貶語,其實是作者寓悲憤於自貶。最後與開端相照應,再次婉辭解說無從「推賢進士」的苦衷。

這封書信的思想內容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第一,反映了司馬遷的光輝性格和封建統治者的一些惡劣行為;第二,反映了封建刑獄制度的黑暗、殘酷;第三,在中國文學史上最早提出了「發憤著書」的理論;第四,揭露封建帝王對待史官的態度和自己寫作《史記》的情況。

「拾遺補漏」的意思是什麼?

2樓:miss麼

「拾遺補漏」的意思是什麼?

遺:遺漏

闕:通缺,指空缺。拾取遺漏的,補充空缺的。

【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缺,招賢進能。」

【近】 補過拾遺

【同】 拾遺補闕

【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缺,招賢進能。」

【近】 補過拾遺

【同】 拾遺補闕

「左拾遺、右補缺」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拾遺:官名。唐代諫官名。

唐武則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遺分屬門下、中書兩省,職掌與左右補闕相同,同掌供奉諷諫、薦舉人才,位從八品上,稍低於補闕。分左右,左拾遺屬門下省,右拾遺屬中書省。北宋改為左右正言。

後隨設隨罷。南宋一度沿設,旋罷。明初又設左右正言,不久即罷。

建文帝設拾遺,成祖即位後罷。唐代詩人陳子昂、杜甫均曾擔任拾遺,後人因稱為陳拾遺、杜拾遺。補缺:

遞補官職。

清 昭連 《嘯亭續錄·姚中丞》:「凡州縣候補署篆者,皆以彌補虧空之多寡為補缺先後,故人皆踴躍從事。」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

「餘今年亦三十九歲矣,自前年補缺迴避,不復作使星王節之夢想。」《老殘遊記》第三回:「他的班次很遠,怎樣會補缺呢?

」 應該是古代的官職的設定...

4樓:匿名使用者

顧名思義,撿起(皇上)遺漏的東西(政策決策失誤)。

封建時代設立諫諍機構,付薪水養了一批諫議大夫、拾遺、補闕、正言、司諫之類。有點類似現在的監察部門。杜甫就當過左拾遺,古代官職,左比右大一些。

他們的工作就是挑皇帝的毛病。這個官職不算大,大概居於

七、八品左右。

5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好好想想還有什麼遺漏的地方,然後想法補起來的意思

「裨補闕漏」一詞的意思是什麼?

6樓:沈茜

解釋: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

近義詞::查漏補缺、拾遺補缺、補過拾遺

路不拾遺是什麼意思,路不拾遺什麼意思?

遺是指路人丟失的東西。具體來說就是在行路時 或在路上 見到別人丟失的東西不去揀拾。所表達的意思有很多,現在主要和夜不閉戶連用,來表示乙個地方足夠富庶或民風足夠純樸 或兩者皆是 以下是官方解釋 路不拾遺 l b sh y 解 釋 掉在路上的東西,沒有人把它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出 處 漢 賈誼 新書 ...

唐肅宗時,官左拾遺是什麼意思,杜甫當得最大的官是什麼?

擔任左拾遺官職的意思。左拾遺顧名思義,撿起 皇上 遺漏的東西 政策決策失誤 封建時代設立諫諍機構,付薪水養了一批諫議大夫 拾遺 補闕 正言 司諫之類。有點類似現在的監察部門。杜甫就當過左拾遺,古代官職,左比右大一些 唐宋時期都是左官高於右官,那時的左右僕射 左右丞相 左右丞,皆以左官為上。到了蒙古族...

誰知道《拾遺記》的翻譯?知道的告訴下,謝了

任末 年十四,負笈 從師,不懼險阻。每言 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 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 削荊 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 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 其勤學,更以淨衣易 之。臨終誡曰 夫人好學,雖死猶存 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注 任末 人名。笈 書箱。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