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的趣文趣事,急!急!急!快啊!要簡單清楚的

時間 2022-04-01 08:40:12

1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自己要動動腦筋

中國的一套民風民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關於描寫傳統節日的150字小片段!急急急急……急急!快快快快……快快!

2樓:染七很菜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公曆2月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中國傳統節日和習俗!急!!!!!!!

春節趣事作文 ,急急急急急急急!!!!!

3樓:匿名使用者

今年我兒子寒假的作文也是寫春節趣事的!你可以寫一些貼對聯啊,吃餃子啊,拿紅包啊,拜年啊,放花炮啊,總之寫一兩件就可以了,最主要是突出"趣"就可以了!希望對你有用!

誰能幫忙寫一篇以「傳統節日與中國文化」為話題的作文啊?字數800——1000字!急!!!

4樓:醉月聽荷

傳統節日:不應消逝的文化記憶

——小議「傳統節日與中國文化」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64623839

作為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深邃的人文內涵,是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財富。然而,隨著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快速轉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發生了改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再強烈:曾歷經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積澱逐步流失,儀式感日漸淡化,節日正演變為簡單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頭。

在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乙個節日,讓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應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

節日不僅僅是假日

從2023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翻開了中國傳統節日保護的新篇章。這一改變固然對保護民族傳統節日起到了積極作用,卻也面臨著「雞肋」的尷尬境地:文化傳承的斷層,導致增設假日的初衷並未真正實現,節日出現了「假日化」的趨勢。

對於傳統節日「假日化」的情況,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指出,節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為了實現公民休息的權利,是一種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內涵。節日則大有不同,如春節,意味著全家團聚,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內容。

又如中秋節,表達了人們對團圓的渴望。增設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是為了創造條件讓民眾更好地度過這個節日,而不僅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麼簡單。

被「**」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多種多樣,如春節的祭灶、掃塵、放鞭炮、貼春聯、掛年畫,端午的祭祀、劃龍舟、懸艾葉菖蒲,清明節的踏青、插柳等,人們通過這些行為表達願望、敬畏自然、親近血緣、懷念祖先、體現價值觀,它們也是節日文化的重要支撐。然而,在現代文明背景下,節慶活動的簡化導致儀式感淡漠,節日文化內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程序令大多數百姓住進了鴿子籠似的高樓,賞月的理想環境已不復存在。至於七夕,被扭曲為「中國情人節」;重陽,對於年輕人來說越發陌生……無怪乎有人驚呼,中國傳統節日似乎就剩下飲食文化了,中秋節、端午節更是被戲稱為「月餅節」、「粽子節」。

對於乙個民族來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凝聚力、樹立核心價值觀、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集體的文化記憶。如何拯救這些流傳千年、意蘊豐富的文化記憶,讓它們在新時代重現活力,是近年來包括專家學者、普通百姓在內的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陶思炎說:「節日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節日風俗的傳承可以並行不悖,不一定構成前者對後者的破壞,而是一種對節日文化生活的適時補充。把『產品』、『產業』與『傳統節日』相提並論,既順應了時勢的需要,也體現了文化創新精神。

」拓寬民眾了解節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的問題。據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八成的被訪者主要通過「老一輩說的」這一途徑了解中國傳統節日,選擇「**上了解」的僅佔四成;同時,近七成受訪者呼籲,網路、電視、報紙、雜誌、書籍等**要擔起文化責任,加大宣傳力度和廣度,營造更積極的節日氣氛

傳統節日裡的禮儀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5樓:i小冉冉

元 宵 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謂上元佳節。福州元宵花燈,始於漢代,至宋代被列為京都燈節的上品。《武林舊事》記述入京的福州燈採「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

」福州的桔燈、菜頭燈、蓮花燈等,形態別緻,色澤鮮豔,獨具福州鄉土生活氣息,引人注目。

拗九節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ōu〕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公尺、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

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歲數逢九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節」**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乙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乙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公尺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

「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

」(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髒,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

以後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日子,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6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節日話傳統禮儀」

行「拱手抱拳」禮雙手有講究

「過年好,給您拜年啦!」雙手抱拳拱手,互相行禮,即表達一種尊敬祝福之情,又有幾分傳統味道在其中。殊不知,這雙手的高低.

左手右手誰壓著誰還有說法。艾教授指出:「中國古代以左為大。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因此,大多數情況下的拱手禮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人們一般多使用右手來持兵器,用左手壓住右手則像徵或表達了中國古人熱愛和平的意願。

」當然也有特例,艾躍進說:「在出席葬禮的時候可是右手壓左手,平常可千萬別搞錯了。」艾躍進認為,「現在,我們正站在傳統與現代.

中國與世界.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在崇尚和諧.

愛好和平的今天,我們理應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挖掘出精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應當講究「酒滿茶半」

「當今社會,以茶待客成為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交往方式。俗話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奉茶時應該注意:茶不要斟得太滿,以七八分滿為宜。否則就有逐客之嫌。

」艾躍進說。

「當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禮還禮,特別是小輩應雙手接過,點頭致謝。」艾教授說,「以茶待客是家庭禮儀中待客的一種普遍行為,也是社會交往的一項內容,不僅是對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體現自己的修養。」

7樓:精靈墜落人間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髮、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公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閤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遠門,初

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族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

」這便是古時福州新正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娘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急急急,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節日,急!!!!!!!!

鎮鮃 1 臘八節 農曆臘月初八 2 除夕 臘月的最後一天 3 春節 農曆一月一日 4 元宵節 農曆一月十五日 5 清明節 春分後十五日 6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 8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 困難解決局 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 元宵節 清...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

節與點 1 春節 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 年節 俗稱新春 新歲 新年 新禧 年禧 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 慶歲 過年 過大年。在古代民間,人們從歲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 忙年 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 飄色 舞龍 遊神 廟會 逛花街 ...

中國傳統節日的節日表,中國傳統節日時間表

傳統節日 民族節日 那達慕大會 賽馬節 轉山節 雪頓節 沐浴節 蘆笙節 姊妹節 龍船節 吃醜節 火把節 花王節 鬥牛節 姑娘節 花兒會 收穫節 那尼節 重慶苗族踩山節 宗教節日 塔爾寺燈節 肉孜節 古爾邦節 玉皇聖誕節 蟠桃會 開齋節 平安夜 聖誕節 聖紀節 媽祖節 民俗節日 藝術節日 文化節日 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