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的一段話代表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1-16 02:55:10

1樓:nice脫線的兔子

這是三國裡很著名的一段了,在《三國志》中對「白帝城託孤」有相應的描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大概的意思就是我知道先生的才華比曹丕勝過太多,一定能安定國家,成就偉業,如果我的兒子可堪輔佐,那你就輔佐他一下,如果他扶不上牆,你可以「自取」。

很多人都將這裡的「自取」理解成取而代之,但也有不同看法認為是說諸葛亮可以再劉備的其他幾個兒子當中再挑乙個扶上位。此外,劉備還對劉禪說,自己死後,要對諸葛亮像父親一樣尊重,要聽話。但託孤都託得這麼徹底了,劉備為什麼會提到曹丕呢

這是大家討論最多的地方。

我認為在最後的時刻,劉備其實還是防著諸葛亮的。劉備一直以正統漢室自居,認為曹魏是謀逆之輩,而從很多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曹丕完全繼承了曹操的陰險狡詐、野心勃勃等特點,劉備將這樣乙個「反派」與自己的智囊諸葛亮相比,我覺得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諸葛亮真的自己取劉禪而代之,天下人都會認為他和曹魏一樣,都是謀逆反賊。諸葛亮大概是聽出來這個意思了,所以連忙說自己會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對於諸葛亮來說,無論從哪一方面,我認為他都不可能會謀逆篡位的,劉備死前的這段話,我覺得為他們「完美」的君臣之誼蒙上了一層陰影。

2樓:靜者為王的江湖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其實即簡單又複雜。需從劉備發起夷陵之戰說起。

劉備這一生非常勵志,從草根起家,百折不撓、越挫越奮,終成一代帝王。

公元221年,已60歲的劉備,在當上蜀漢皇帝後,還沒三個月呢,便不顧年事已高,執意發起了著名的「夷陵之戰」,劉備御駕親征,討伐東吳,卻大敗而歸…… 劉備為何要發起夷陵之戰,至今還眾說紛紜,但其中比較公認的是:此戰是劉備拼死而做的最後一搏,因為丟失荊州,是蜀漢不可承受的損失,等於宣布蜀漢勢力被封死在西川!

顯然這裡也是危險異常的。除了因為有趙雲的援軍到來後,其實,更要贊一下劉備!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是一位性格剛烈的人,非《三國演義》中,動不動就哭鼻子的形象,之所以他到達永安後就不再後退,是因為劉備清楚,自己若再敗退下去,就等於是引領著吳兵全面進攻蜀漢,如此一來,蜀漢就危險了。

而他身在永安,相當於發出這樣乙個訊號:君王誓死守邊界。自然整個蜀漢的力量,會跟隨著他集結在邊界,即可避免全面潰敗,又能對吳國起到威懾、遏制作用。

果然,正是由於劉備在永安,使得整個蜀漢的力量,再次集結在蜀、吳邊界附近,再加上曹魏趁機襲擊東吳,讓孫權驚恐了,這種態勢對東吳來言也是難以承受的,所以連忙修書劉備,派特使前來,表示兩家應再次結盟,共同對付曹魏。

劉備託孤遺言公元223年,諸葛亮跪在劉備的床榻前。其實在諸葛亮到來前,即公元222年,已經有一位蜀漢重臣到過這裡,他就是李嚴,當時是被劉備封為「尚書令」。

諸葛亮是第二個,來到這裡的蜀漢重臣。 但這一次卻跟李嚴那次完全不同,因為李嚴那次是屬於,朝政的人事任命等,而這次卻是託孤。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即,劉備清清楚楚地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華、能力,勝過曹丕十倍,有你在,必能使我蜀漢國泰民安,完成恢復漢室榮耀的歷史責任,要是我兒子劉禪能否輔佐,就盡心輔佐,要是他不成器,你就自己定奪,選取對蜀漢最有利的方案!

劉備託孤遺言的邏輯關係其一,肯定諸葛亮的才能,之所以拿曹丕來說事,不是「敲打或試探諸葛亮,是不是想學習曹丕」,因為後面還有「終成大事」這四個字跟著。對劉備來言,什麼是終成大事?顯然就是恢復漢朝的榮光!

而曹丕對劉備來言,就是篡漢的逆臣!他不說曹丕,說誰?

其二,對諸葛亮的終極信任。所謂知子莫若父,劉備這一生驚濤駭浪,什麼場面沒見過?自然清楚劉禪的才德和缺點等。

劉禪就不是乙個敢於進取、搏擊的人,故而「終成大事」這等任務,劉禪是完成不了的,這點劉備清楚。

所以劉備才對諸葛亮說「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個「可輔」和「不才」,都是圍繞著「終成大事,即恢復漢朝的榮光」來言,那麼這個「取」,怎麼就變成了「諸葛亮可以取得劉禪,當皇上了」?所謂劉漢,劉漢——劉邦開創的漢朝江湖,自然皇上必定姓劉!

其三,通過前面兩點可以清楚看出,劉備這句話的中心,是「終成大事」這四個字,一切都要圍繞這四個字來分析。

因為,劉備他的身份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蜀漢皇帝。 從他不顧年高,執意發動夷陵之戰,要奪回荊州,兵敗後逞虎威,以君主的身份守備蜀漢邊界,全都是圍繞著這個「終成大事」,自然臨死前也念念不忘這事,這是劉備一生的「主題」。

劉備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致力於「興漢室」,這是他的旗幟!無論關羽、張飛、趙雲,還是諸葛亮等,都因認同他這面旗幟,才聚集在他身邊,才致死奮鬥!所以劉備死前,他怎麼可能,丟下這個主題,砍倒這面旗幟呢?

這也是為何蜀漢滅亡時,蜀漢出現的誓死不屈的英雄,比魏和吳都要多許多的真正原因,雖蜀漢最弱小,但若論為信念而戰,蜀漢卻又是最堅定的,因為他們認同自己代表的是「漢」!

為何成為難解的「歷史謎團」那麼為何,劉備清清楚楚的這句話,卻成了難解的「歷史謎團」,各種奇談怪論層出不窮呢?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

因為任何一位熟知歷史的人,都不會被這些奇談怪論影響,因為他們清楚,在三國時期,東吳的孫策在臨死前,也曾對張昭說過這等話。

《三國志》中,孫策臨死前對張昭這樣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那麼問題來了,那些發出奇談怪論者,為何不對孫策的這句託孤遺言,來幾句,說道說道?同樣是「君便自取之」!

想來,一則是劉備和諸葛亮在歷史中的名望,要高出孫策和張昭。

第二,其實也是最重要的,誰讓劉備的兒子是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的劉禪?而不是曹操所言的: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才是關鍵!

由於蜀漢代表著漢的正統(曹丕篡漢後),可卻出了一位功蓋三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和一位「此間樂不思蜀」的劉禪,在這種奇妙的組合下,自然便會產生出一種假想,要是諸葛亮當了皇上,也許蜀漢就會一統江湖了……

偏偏劉備託孤中,又出現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故而出於有心也好,無心也罷的進行歪曲,尤其是加上《三國演義》的渲染,這種情緒便成為了一種現象,故而形成了這種「歷史謎團」的假象。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的別有用心,這就是另乙個話題了。

3樓:狗子做不到哇

這個經典橋段好像我們以前高中學過的課本一篇文言文上有。就是相當於劉備在白帝城死前託孤,希望諸葛亮能照顧好自己的兒子,並且輔佐他成為乙個賢明的君主。

那麼劉備死前說的那段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真的只是為了讓諸葛亮好好輔佐自己的兒子劉禪嗎?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的大敗,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漢政權面臨內外交迫。

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這個依託劉備個人魅力建立起來的國家已經搖搖欲墜。同時劉備雖然知道諸葛亮等人對於自己十分忠心,但對自己的兒子忠不忠心就不能保證了,因為知道諸葛亮的責任心十分強,所以這時只要把兒子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就會盡責地把他扶起來。

我覺得劉備此舉完全是他的小心機。因為他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劉禪,而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是撐不起這個大任的,只有靠諸葛亮的輔佐。後來諸葛亮果然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幫劉禪南征北伐。

這才是劉備最大的陰謀。

所以我覺得劉備死前說的那段話就是為了讓諸葛亮好好輔佐他的兒子劉禪,保住他的江山。

4樓:扮鬼臉嚇你

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君可自立,其實就是為了鞭策他而已,也想試探諸葛亮的忠心,他們都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如果真的自立門戶那就是大逆不道,他是在提醒諸葛亮好好輔佐阿斗而已。

5樓:不知道幾千里也

意思就是「不要搶我兒子的帝位,不然我做鬼都不放過你」,他喜歡說點反話,諸葛亮也是知道的。

6樓:山的那邊

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對諸葛亮說這番話的時候,己經是感覺時日無多,並且己選定諸葛亮為輔政重臣,選託孤大臣乃國之重務,豈非兒戲。劉備以退為進,讓諸葛亮感受到劉備對他的信任和重托,從而刺激他的心靈深處,讓他死心塌地效忠劉禪。

7樓:江江歐尼醬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劉備真心讓賢,但是諸葛亮高風亮節不願意為王;還有一種是劉備對諸葛亮有所懷疑,故意這樣說來試探諸葛亮,以退為進。

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了什麼?

8樓:暮雪丶落夕羽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回倍曹丕,必能答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是三國志原文,一方面是表達了對諸葛亮的厚望和對他才幹的肯定。另一方面說什麼「可取而代之」也是反話,提醒諸葛亮專心輔佐,不要動什麼歪腦筋。這不知道諸葛亮當時有沒有聽出來,事後證明他的做法還是有意無意合了劉備的意思的。

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9樓:奮鬥

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出自:《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

意思是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就是說如果阿斗沒有辦法勝任乙個君王的職責的話,你可以隨時取代他。

10樓:匿名使用者

"若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就是劉備的高明之處。因為他知道阿斗不成材,畢竟知兒子莫如父。

而劉備,。我們都知道他是已哭出名的。

可以說劉備的江山都是哭出來的。

劉備這麼說:第一是看準了孔明的為人。知道孔明不會取而代之,這樣可以使孔明更加認為,劉備對他很看重。

有點類似苦肉計。只是為了孔明更加輔佐阿斗,之後有了兩朝開戴老臣心。看看孔明那麼嘔心瀝血的幫助阿斗,

當時以孔明的遠見,知道蜀國是沒希望了。

不要說孔明沒著遠見,從出師表可以看出,孔明遠見。可他還是那麼維護阿斗。可見劉備的苦肉計成功了

第二個是,劉備心老了,劉備是重義氣的人,從他知道關羽被害,不顧孔明勸解,帥100萬軍隊。幾乎是蜀國全部軍力,攻打吳國。可以說明重義氣的程度。

那時蜀國是適合休養生息政策的。

看到關羽、張飛都死了,他們三個親如手足,那種失去心情。

讓他沒了奮鬥的激情。而且是火燒聯營800裡,心累....

而且阿斗,劉備又不怎麼看重。從他長阪坡摔阿斗就可以看出(雖然有點苦肉計、可你想想戰場情意之情,有時勝過出生不久兒子),

而且孔明和劉備感情很好,

「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就是:孔明取代阿斗也好,這樣阿斗會有個好未來。

輔佐阿斗也好。都可以。他心裡還是更多孔明能輔佐阿斗

開心的一段話,寫快樂的一段話?

今天是乙個大雪紛飛的日子,我高興的凝望著透明的玻璃窗外美麗的雪花。小河裡的水清澈見底,幾個小朋友在高興的打水仗,渾身都溼了也無所謂,天已經很晚了,我唱著歌,高興地拿著我的戰利品回家了。今天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我們上午去爬山,在山頂大聲吶喊,下午在家聽歌,看電視。今天,過的非常高興。他終於收到了夢寐以求...

描寫心理一段話,描寫快樂的一段話

要自己思考 對人物心理活動進行細緻的描寫,可以具體 生動的突出人物的特點,表現人物的形象。那麼怎樣來描寫人物的心理呢?方法很多,這裡向同學們介紹三種 一 內心自白法。即用人物 怎樣想 來表現。這種寫法最能清楚在表明人物的心跡。如一位同學在 新來的小夥伴 一文中寫道 我笑咪咪地望著他,心想,他從鄉下學...

請教 翻譯一段話,請問一段話的翻譯。謝謝。

謝奕做判縣縣令的時候,有一個老頭兒犯了法,謝奕就拿醇酒罰他喝,以至醉得很厲害,卻還不停罰。謝安當時只有七八歲,穿一條藍布褲,在他哥哥膝上坐著,勸告說 哥哥,老人家多麼可憐,怎麼可以做這種事!謝奕臉色立刻緩和下來,說道 你要把他放走嗎?於是就把那個老人打發走了。 歧典尉思蓮 承包商應該確保所有的工作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