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分科考試和九品中正制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1-09-21 21:28:19

1樓:57班闖天涯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其步驟是州郡中正官推薦人才→評定品級→考試→授官,考試科目基本沿襲漢代的察舉制,常科主要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祿等科,特科不定

唐朝科舉相對於隋朝科舉一大進步在於不需要推薦,允許士人投牒自進,步驟就是報名→考試→錄取者授官,常科主要科目有明經、進士、秀才、明算、明法、明字等五十餘科

根本區別就是九品中正制需要推薦,所以在魏時好一些,到晉以後被世家門閥所把持;官吏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重門第輕才能;唐以後的科舉制不需要推薦,以才能為主。(雖有恩蔭,但還是以科考為主)簡單地說就是需要推薦和直接考試選拔的區別

2樓:匿名使用者

分科考試是一種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考試,而九品中正制是**的一直大小制度。。這些對中國的發展都有重大的推進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種官制,分科考試是指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像高考。

4樓:匿名使用者

區別樓上已經說了,不重複了。至於影響嘛,簡單說一下。

第一,分科考試任用了各行業的人才,使得各行更向其專業性發展,這是一種良性發展,有益於技術進步。

第二,提拔一部分有才學的寒士, 制衡士族,減小其對朝廷的影響,打破了幾百年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就想到這兩點,樓下的想到再補充下吧。

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有什麼不同?

5樓:凵一路向北

概括的講,九品中正制是以推薦考察為主的制度;科舉是以考試為主的選官制度.後這更公正,影響更深遠

九品中正制:出現在三國到南北朝.這一制度規定,各地設」中正」官負責考察\品評和推薦人才,也就是說,相當於是」推薦考察制」.起初地方中正由各郡有聲望的人擔任,選官標準比較注重德才.後來」中正」官有世族豪門擔任,他們品評人才時間只注重門第,是一批批有真才實學但身份卑微的人受到排斥\壓制,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

科舉制度:當隋朝建立且統一全國後,急需大批人才,隋文帝則廢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舉人」.隋煬帝時開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創立.其特點是,分科考試,擇優錄取;且形成相對固定的程式,常科考生通常在州府初試,合格者進京省試.總的來說是以考試為主,更加公平公開.且對我國\外國都有深遠影響.

6樓:落崖驚風

科舉制更公平,利於選拔人才,提**員素質,加強**集權,促高階層流動,切順應歷史趨勢

7樓:wan兮

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門第來選官 科舉制是通過考試來選撥人才

8樓:匿名使用者

前者看出生看名聲,當官是世襲或者推舉。後者看知識看能力,做官得自己去考試。

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具體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建立曹魏之後,實行的**選拔制度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是運用這個制度來選拔**,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陳群的意見,說白了就是一種推薦選拔制度,方法是設定中正,這是九品中正制的關鍵環節。中正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設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之品評, 九品中正制,各郡則另設小中正官。

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長官推舉產生,晉以後,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選授。這個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門閥盛行,因此**由於是推薦產生,因此主要會在大的氏族中選拔**。

科舉制,是隋朝之後產生的選拔**的制度,具體就是通過多級多科的科舉考試,選拔相應的人才。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末。

我現在上高一,還有月就分科考試了,我想選文科,但我歷史和地理不好,我該怎麼辦?我的目標大學是

茅舍賣酒翁 你如果只是想上文科大學,高中選理科也許,反正錄取線一樣,而且大學和高中學的不一樣 重山和水 不用擔心,學裡不好,特別是大學裡,雖然哥是985工科 高中三年,高三嘴輕鬆,現在學習的東西,很多用不到,但是你不能不學,學習更大程度上培養心態,加油,都有牛人,堅持自己最好!祝福你! 你可以試著將...

唐朝的人怎樣讀書,考試,做官,唐朝的人怎樣讀書,考試,做官

夢歸蒼穹 他們寫的都是浮雲,看我的吧!首先這個人 簡稱小唐啊 兒時去私塾讀了好多年,學富五車後通過縣試或是府試輕輕鬆鬆的考上童生,於是他就去參加了院試,因為學問高,中了個生員,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秀才,女的都叫他們相公,拿到生員的頭銜後便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啦。小唐拿到生員後,開心那,又發奮讀了三年書,為...

考試審題有什麼方法。關於理科,考試如何審題

1.認真細緻,全面收集資訊 審題時應認真仔細,對題目文字和插圖的一些關鍵之處要細微考察,有些資訊,不但要從題述文字中獲得,還應從題目附圖中查詢,即要多角度 無遺漏地收集題目的資訊。所謂 咬文嚼字 就是讀題時對題目中的關鍵字句反覆推敲,正確理解其表達的物理意義,在頭腦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物理圖景,建立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