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歷史由來,回族馬氏的由來

時間 2021-09-18 22:15:44

1樓:後來新生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也有稱作“回民”的。“回回”這一名稱的由來與回族的族源是兩回事。

“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指的是“回鶻”,即維吾爾族。元代的漢文史書中,便把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西亞、中亞的各族穆斯林均統稱為“回回”。這時“回回”的涵義是西亞、中亞和新疆的穆斯林了。

歷史上,蒙古文史料中的sartqul一詞,常用來指中亞一帶的穆斯林商人,即指“回回”。明代《回回館雜字》(漢語、波斯語分類詞彙),《高昌館雜字》(漢語維吾爾語分類詞彙)中,“回回”一詞都被寫作musulman(穆斯林)。迄今,在不同的地區,各民族語中對回族還有各自不同的稱呼。

如藏族稱回族為kace,據說是因**的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克什米爾而得名。在有的蒙古族地區,蒙古族把回族稱作為hotun,據說那裡的部分回族來自新疆和田(hotan),hotan在蒙古口語中因母音和諧的關係讀成hotun了。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有人解釋為由於新疆的回族來自潼關或“東甘”(甘肅東部)而得名,有的解釋為tung'gan來自turupqalgan(留住下來的)。

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因回族中馬姓多而得名。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 來自parsi、farsi(波斯),是因為雲南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波斯。各民族對回族的不同稱呼,多少也反映出了回族的族源、職業及遷徙等情況。

寧夏回族歷史淵源流長,最早可上溯唐末。“絲綢之路”從西漢初闢始,就一直是連線歐亞陸路交往的交通大動脈,寧夏正處在這條商路的必經地區。唐代盛世使絲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躍,而當時同樣強大且與唐接壤的大食國民、包括當地波斯人及已經改信伊斯蘭的中亞各族穆斯林,在這支異常活躍的絲路商業大軍中佔很大的比重。

他們從西域經河西走廊,入涼州(今甘肅武威)、景泰,之後過黃河到靖遠,越幹鹽池、西安州到今海原縣城,穿莧麻河到黑城、三營固原城,而後過開城、瓦亭、三關口出寧夏境,又經甘肅東部進入陝西,最後到達唐京長安。其中也有部分人在寧境長期逗留,成為這裡最先的一批迴族先民。

元朝是西域回回人大量進入中國的時期,也是寧夏有大量回回進入的發軔期。2023年蒙古軍滅夏,簽發大批“回回軍”進駐其地,屯墾牧養,以資守禦。

明代對回族所採取的懷柔政策,使回回民族族體穩定發展,人口迅速繁衍。明初,不斷有大批“西域回回”歸附,被安插到靈州及固原等州縣,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比較大的回族聚居點。到明代中後期,史書中已有了回族族體的正式記載。

回族的起源

2樓:

回族的起源:回族最早的先民就是來自中東的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以及元朝時來自中亞的穆斯林士兵,後來又融入了中國本土的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另有傣族、白族、藏族、蒙古族、滿族等等)。這些人穆斯林被稱作“回回”,這也是回族名稱的由來。

3樓:合夥人金林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回”最初為他稱,後來才演變為自稱。“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準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

十三世紀初葉,蒙古軍隊西征期間,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斷地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我國來。他們被稱作“回回人”,後來他們也就以“回回”自稱了。

擴充套件資料分佈回族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981.68萬人(2023年,不包括臺灣省),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佈。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

在56個民族中,回族按省區市顯示出的人口分佈離散度僅次於漢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這表明回族是我國分佈最廣的民族之一。

參考資料

4樓:元寶中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由海路來華,在廣州、泉州及長安等城市定居。他們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

他們被稱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視為回回民族的先民。

13世紀初葉,蒙古軍隊西征期間,一批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斷被簽發到中國來。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佈在全國各地,成為形成回族的主體人群。

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準備時期。元代蒙古軍隊西侵後,把中亞西亞各族人編入探馬赤軍簽發東來。有元一代,回回人已遍及全國,伊斯蘭教因之也傳播到各地。

5樓:貞觀之風

回族就是自唐初至元末的阿拉伯、波斯、突厥族穆斯林人,以及改信伊斯教的部分回鶻人,他們所混血的後裔。回族其實是一個多族源的、混合的民族。

回族的形成與中阿文化交流有關。早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伊斯蘭教正式傳入中國,阿拉伯哈里發帝國的使者、商人、伊斯蘭教士開始來華。

這些來自阿拉伯、波斯、中亞突厥族等等被統稱為“蕃客”或“蕃商”。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在中國沿海城鎮和西北地區逐漸定居下來,與漢族或其他民族通婚,繁衍後代。

至宋代中阿海外**較唐代有很大發展,且商貿多以香藥為主,由於中阿商貿的不斷髮展,大批阿拉伯人也隨之進入中國,從而使得伊斯蘭文化在中國得以存在和發展。

使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現了穆斯林居民區,他們有自己的社會組織“蕃坊”,**區“蕃市”,建立禮拜場所清真寺,在廣大漢族的人群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小社會。

6樓:河傳楊穎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準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

回族人民具有反壓迫鬥爭的光榮傳統,各地回族還以不同的形式參加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徹底解放指明瞭方向。

回族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981.68萬人(2023年,不包括臺灣省),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佈。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

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

回族的飲食習慣: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

回族的風俗: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

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

7樓:新影視青年

回民的“回”字,是沿用伊斯蘭教在中國的舊稱“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裡有小口”,取該字意在告誡人們要言行一致,而且這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口舌”回民承認,心裡誠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所以從文字的演化上講,回民的“回”在意思上其範圍縮小了。

回民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因為民族整體信仰伊斯蘭教,故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

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

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中亞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特稱)大批遷入中國,以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後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民。

回族馬氏的由來

8樓:匿名使用者

回族中馬姓這麼多,主要與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譯,特別是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譯有關,因為馬與穆諧音,所以明代許多著述中都將穆罕默德譯作馬哈麻。

這種譯法對清代及後代影響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記》、魏源《海國圖志》等均將人名中的首音“穆”譯為“馬”。甚至有人稱穆罕默德為“馬聖人”。

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再加上“馬”姓是皇帝賜姓,回族又不似漢族那麼重視姓氏譜系,而是可以自由選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選用了“馬”姓,大大增加了“馬”姓的人數。

擴充套件資料

馬氏的其他由來:

1、出自嬴姓,出自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趙奢的封地馬服,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贏氏,贏姓出現,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即以姚為姓。馬服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的紫山。

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於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並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趙奢的子孫後代便以“馬服”為姓,後又改為單姓“馬”。

此後,馬家後代又在西漢武帝時期從馬服遷到了當時的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定居下來,所以《姓譜》一書中記載說,“馬”姓的發源地是扶風。 後來,馬服氏又省文簡化為單姓,稱馬氏。該支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趙國都城邯鄲一帶,後逐漸遷往各地,世代相傳至今。

2、源於官位。

(1)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馬質,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馬質,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專職掌管馬匹的徵收,並負責檢驗馬匹的質量。 在典籍《周禮·夏官·馬質》中記載:

“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 在馬質的後裔子孫中,把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馬質氏,後來簡化為單姓馬氏,世世代代相傳至今,也是歷史久遠古老的姓氏之一。

(2)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巫馬,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巫馬,是春秋時期楚國設定的一種官位,專門負責給馬匹治病。古代,巫、醫同義,因此稱巫馬。

在典籍《周禮·地官·巫馬》中記載:“巫馬,掌養疾馬而乗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就相當於今天的獸醫。

(3)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官吏廋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廋人,全稱位馬廋人,是春秋時期由魯國開始設定的一種官位,後齊國、晉國、燕國、秦國等大國中亦設有該官職,專職掌管飼養、訓練馬匹,並負責教導軍士、官吏們如何騎馭馬匹,後位各諸侯國中軍隊中普遍擁有的官稱。

(4)出自兩週至秦、漢時期官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司馬,傳說是由遠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設定的官稱,商王朝時期的馬正之官職,在西周時期發展改良為司馬,全稱為“夏官司馬”,俗稱“大司馬”,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對外的諸多軍事事務。

3、源於改姓。

(1)出自漢朝大司徒馬矢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改姓為氏。漢朝有個大司徒叫馬宮,他本為複姓馬矢氏,後馬宮以仕學名揚,遂省文去“馬矢”中的“矢”而改單姓馬氏,其後裔子孫世代相傳至今。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兩晉之後大量司馬氏改為單姓馬姓。

元末明初阿拉伯傳教士哈木則巴巴從西亞來到東鄉龍山(現甘肅省東鄉縣坪莊鄉哈木則嶺村)定居,並在周圍傳播伊斯蘭教教義,在哈木則巴巴的影響下,龍家山周圍先後有八坊(亦有人稱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數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可能是藏族人)皈依伊斯蘭教

這些少數民族人改信伊斯蘭教後逐漸融入東鄉族之中,其中的絕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來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東鄉縣賈家村 賈姓少數民族人改信伊斯蘭教後改掉了原來的姓氏而改姓馬,時至今日,賈家村已無賈姓人而只有馬姓人了。

(3)又據《姓氏考略》載,元代禮部尚書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馬步指揮使,而改姓“馬”,名祖常。回族中的“馬”姓是“馬”姓**的重要方面。人常說:

“十個回回九姓馬,另外還有沙、喇、哈”。用這句俗語概括回族的姓,雖不十分準確,但大體符合事實。

馬字的起源,馬字由來 馬字的由來

馬姓。馬字。1.象形。早期金文本形,象馬眼 馬鬃 馬尾之形。馬 是漢字的乙個部首。本義 家畜名 馬字由來 甲骨文的 馬 像馬的側視形,頭尾四足俱全,頭頸部的鬃毛是它的特徵。金文與甲骨文大致相似,只是變得更抽象一些 小篆的字形是從金文衍變而來,已不太像馬形了 楷書的繁體字形,基本看不出馬的樣子了 直到...

歷史克什米爾問題的由來,中國的歷史由來

克什米爾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共同爭奪 尚未確定領土的地區 所以既不能標為印度領土也不能標為巴基斯坦領土所以地圖上只能用白色標出 歷史原因 克什米爾爭端是英殖民主義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當代原因 兩國為克什米爾打過幾次...

鼓的歷史由來,鼓的典故歷史由來有哪些

盡在不言中 鼓的文獻記錄 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 禮記 明堂位 的記載,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 之時就已有 土鼓 即陶土作成的鼓。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機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相傳黃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戰中,黃帝殺蚩尤,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 太平御覽 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