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舉制有什麼變化?急急,唐朝的科舉制有哪些特點?

時間 2021-09-10 15:27:50

1樓:

隋朝創立科舉制。唐朝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考試科目增多,其中以進士科最重要。利用科舉制,使選官的權利集中到了**,從而加強了**集權,並有效網路了讀書人

2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時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乙個是生徒,乙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

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

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巨集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

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於鄉貢,由兵部主考。

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公升」。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

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

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

二、三百人,甚至

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准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

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制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

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

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

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宋代的科考分為**: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

省試在貢院內進行,連考三天。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為臨時委派,並由多人擔任。考官獲任後要即赴貢院,不得與外界往來,稱為鎖院。

考生到達貢院後,要對號入座,同考官一樣不得離場。試卷要糊名、謄錄,並且由多人閱卷。而殿試則於宮內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及定出名次。

自宋代起,凡於殿試中進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取進士二萬人以上。

3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

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

武則天:開創殿試、武舉。

唐玄宗:以詩賦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並且多次面試。

4樓:落櫻然

唐朝繼承和完善了科舉制: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人用**主持考試,提高科舉制的地位

5樓:金在在在

唐代正式確立科舉制。考試科目眾多,其中明經和進士最重要,也是最難考的,但最容易加官加爵的。到了武則天時期,增設武科和殿試。

6樓:你好嗎嗎嗎

唐太宗擴大規模;武則天設立殿試和武舉;唐玄宗增加詩賦考試

唐朝的科舉制有哪些特點?

7樓:紫舞塵晶

唐代科舉制度特色

1.吏部授官:

唐代科舉考試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資格,如欲出仕,還須經過吏部的釋褐試,方得授官。吏部擇人的標準有四:一為體貌端正,二為說話有條理,三為書法工整美觀,四為文辭優美。

2.重進士科:

唐代對進士科出身的士人特別尊重,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大抵應進士科的考生,每百人取錄

一、二人,而應明經科的考生,則約每十人取

一、二人。

3.評行與公卷:

唐代的科舉考試仍保留漢代以來的譽望風氣,主考官並非單憑考生的成績而定等第,還考慮考生的知名程度,故應考前,必雲集京師,競將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呈京師的達官貴人,以邀名譽,觀素學,以期即使臨場失準,亦可被錄取,此種做法稱為「公捲製」。

8樓:戊遐思衛詞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唐朝時期,科舉制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調動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提高了**素質,有利於社會進步,以積極影響為主。武科考騎射、舉重等武藝。

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

唐代科舉及第之後,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身份,必須經過吏部的銓試或科目選,考試及格,才能真正步入仕途。

官職較優公升遷快。以進士和明經為主。

科舉制度在唐朝與隋朝有什麼變化?

9樓:匿名使用者

隋文帝復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制法來選拔**。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煬帝時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

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她將應舉的人,集中到洛陽宮殿,親自出題面試,這是殿試的開始。她還讓各州每年選送武義好的人,進行騎射等項考試,稱為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稱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還任用**主持考試。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科舉制度在唐朝與隋朝有什麼變化,唐朝的科舉制度比起隋朝的有什麼變化

隋朝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 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 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 583年 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 賢良 開皇十八年 598年 七...

唐朝和明朝的科舉制的發展和變化

巖巖 唐朝 唐朝實行科舉制度,的確滿足了封建君主 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權 鞏固封建統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選用大權由 朝廷來行使,這就加強了全國政權的統一和集中.第二,選官有統一標準,全國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適應這些標準,這就加強了思想的統一.第三,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 平民開啟了門路,刺激 網羅了一...

唐朝的科舉制度,詳細的唐朝科舉制度

較為先進! 秋聖嵐 唐朝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時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