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呂伯奢評論,曹操殺呂伯奢一家

時間 2021-09-06 20:06:07

1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狠毒、不義、奸詐、多疑

曹操說他在這裡有個父親的結義兄弟——也就是他自己的幹伯父呂伯奢,不如去他們家借宿一宿。那呂伯奢倒也仗義,見到曹操這個朝廷通緝的要犯,非但沒有絲毫見怪,還熱情地款待了兩人,甚至親自去給兩人打酒喝。卻在這裡,曹操和陳宮聽到了後院傳來的磨刀聲,兩人都是心思機敏之輩,立馬懷疑到呂家人是想用緩兵之計穩住自己,趁機殺死自己兩人,要去邀功領賞呢!

畢竟,那可是——賞千金,封萬戶侯啊!

四目一望,曹操和陳宮拔出背後的佩劍,一鼓作氣地便將呂伯奢的家人盡數殺戮乾淨,不想就在這時,兩人卻發現後院的牆角捆著一頭小豬,顯然之前他們聽到的雖然確實是磨刀聲,但是那把刀卻不是用來殺他們兩個人的!

卻原來呂伯奢不光想請兩人喝酒,還想殺豬款待自己這個幹侄子,沒想到一場誤會,卻遭來滅門之災!

一見闖禍,曹操和陳宮雖然也是驚疑不定,卻立馬縱身逃出呂家,不想在半道上,卻碰到了打酒回來的呂伯奢。渾然不知道自己全家上下八口已經全被殺死的呂老頭見到曹操連夜離去,自然是好奇不已,心說你小子不想留宿就索性不來,既然來了又何必走呢?老頭子我都已經把酒打來了!

只是呂伯奢還沒開口說些什麼,曹操就已經謊稱後方有人,趁著呂伯奢回頭觀望的空隙,曹操竟然毫不留情地將呂伯奢也當場斬殺!

2樓:兵者之曲焰流霜

對此事正史和演義是不一樣的。在演義中,曹操說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負我」,這就反映了曹操的多疑、狠毒和無恥。

而在正史中,曹操說的則是「寧我負人,勿人負我」,這表現了他在盡可能地安慰自己,同時也對錯殺感到後悔和無奈。

3樓:逍遙天主

這就是梟雄的做法,當時的環境促使了曹操的做法,沒錯但拿到現代社會上來說就不對了。

4樓:爍爍們

我認為沒錯 嗎的反正殺乙個是殺 殺幾個也是殺

5樓:匿名使用者

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言論

反映了他的詩人浪漫主義性格,太過理想化,以為用這麼一句漂亮話就能逃過譴責。

這個人做什麼都不顧環境和別人感受,比如他用五色棍***那回,太欠考慮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

6樓:雨櫻5柒

曹操和陳宮一起出逃後,來到朋友呂伯奢家請求避難,後來聽到呂伯奢在後院磨刀,並聽到了他家人說:「把它綁起來殺了,怎麼樣?」曹操便把他(呂伯奢)的一家殺了。

後來看到地上有乙隻豬,才明白殺錯了人。在回去的路上,碰到呂伯奢,也把他殺了。陳宮不解,問:

「既然你已經錯殺了呂伯奢一家人,為什麼還要他?」曹操回答說:「呂伯奢回去後看到家人屍體,肯定會帶人來追我,我還不如先殺了他。

」陳宮說:「你知道卻仍舊殺,太沒義氣了!」曹操說: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無言以對

7樓:鑫鑫紫

《三國演義》寫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單騎逃出洛陽,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時被擒,縣令陳宮慕曹操忠義,乃棄官與之一起逃亡。兩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呂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熱情款待,呂伯奢並親往西村沽酒,然曹操聞堂後有磨刀之聲,疑其圖己,遂與陳宮將呂家八人全部殺死,其實呂家磨刀只是為了殺豬款客。操與陳宮無法,只好逃走,途中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乾脆連呂伯奢也殺了。

陳宮驚問其故,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殺呂伯奢這段是正史嗎 ??

8樓:楊子電影

曹操在離開董卓返回鄉里的途中經過呂伯奢家,因懷疑呂伯奢家人將要謀害自己而殺死呂伯奢的家人。明代羅貫中在歷史**《三國演義》中將這段歷史進行了加工,也成為**中曹操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出處。

《魏書》講呂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從董卓逃亡時和幾個人騎馬去找呂伯奢,剛好呂伯奢不在,結果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共謀搶劫曹操一行人,結果曹操反擊殺了數人。這算正當防衛,沒什麼不仁可言。

曹操故人。曹操因刺殺 董卓不成而逃離洛陽,途中被 陳宮所救,共同來到呂伯奢家,呂伯奢吩咐家人殺豬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買酒;但曹操卻誤以為家人的磨刀聲是要殺死自己,於是盡殺呂氏家人。

離開呂家後遇見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因擔心呂伯奢將告發自己,於是揮劍砍死呂伯奢;陳宮因此責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回答「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因此認定曹操是不義之人,於是離他而去。

9樓:匿名使用者

1、疑點重重的呂伯奢之死

《三國演義》寫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單騎逃出洛陽,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時被擒,縣令陳宮慕曹操忠義,乃棄官與之一起逃亡。兩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呂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熱情款待,呂伯奢並親往西村沽酒,然曹操聞堂後有磨刀之聲,疑其圖己,遂與陳宮將呂家八人全部殺死,其實呂家磨刀只是為了殺豬款客。操與陳宮無法,只好逃走,途中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乾脆連呂伯奢也殺了。

陳宮驚問其故,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羅貫中還賦詩兩句詩作為對這件事的評語:

"設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為極端利己主義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其實,這件事的真實性是頗存疑問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此事出於羅貫中憑空編造,事實上,曹操殺呂伯奢一事在史書中還是有其雛形的。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稱"董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在這段話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種材料,現開列如下:

①《魏書》雲:"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動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②《世說新語》雲:"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③孔盛《雜記》雲:"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無人負我,遂行"。

陳壽在《三國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顯然是並不相信。至於曹操路經中牟縣被擒事,雖有類似記載,但並未指明該縣令便是陳宮,更沒有寫下縣令與曹操一起逃亡的情節。羅貫中所寫的曹操殺呂伯奢一事,顯而易見是從孫盛《雜記》中演化得來的。

其實,裴松之援引的三種資料,思想傾向並不一致。其中《魏書》的記載對曹操最為有利,它所寫"太祖手刃擊殺數人"完全是正當防衛,無可指責;《世語》則把曹操"夜殺八人"的行為歸結為誤殺,實質上仍然是對曹操有利;相比之下,《雜記》中的描述對曹操來說是最不利的,孫盛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傷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並不能當信史來看待,但即使孫盛,也用了"悽愴"這個詞,並且承認這只是誤殺。另外,這三種資料都有乙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呂伯奢本人並沒有被殺,而《演義》中情況正相反,羅貫中強調的恰恰是呂伯奢本人也被殺了。

從《三國演義》所寫呂伯奢一事的內容來看,羅貫中肯定詳細地研讀過裴注引用的三種資料,並作過歸納。因為他寫呂伯奢家的地點成皋顯然是從《魏書》得來,曹操的殺人數目八人則是從《世語》得來,而曹操的兩句話則是從《雜記》中演化得來。但以上這三種資料均以誤殺為前題,並未提及呂伯奢本人,羅貫中可能認為這樣寫還足以表現曹操的"**",於是才把呂伯奢也列入被殺者的名單,做了第九位"冤鬼"。

仔細考察三書所述呂伯奢之事,發現都不太合乎情理。《魏書》說:"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

這恐怕不合情理,因曹操倉促逃出洛陽,隨身不可能多帶財物,即便他攜有錢帛,但也有從騎數人相伴,冒然以力搶劫,不一定就能成功,何況呂伯奢乃曹父故人,其子與賓客共劫一事,在情理上也很難說得過去。《世語》中寫曹操"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已,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則未免過份簡單,它把曹操寫成乙個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無能之輩,也與其形象不相符。

至於孫盛《雜記》裡的記載,漏洞就更多了。它寫曹操以食器之聲殺人,顯得十分幼稚,而且即使曹操說過"寧我負人,無人負我"這樣的話,也不可能讓別人聽見,那時可沒人給曹操寫起居注。因而"寧我負人,無人負我"應該是孫盛的話,而不是曹操的話。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是不能肯定的哈,三國演義上面是這麼說的哈,但是三國演義本身就不是正史~~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情節

11樓:尼克的右手

曹操因刺殺董卓不成而逃離洛陽,途中被陳宮所救,共同來到老友呂伯奢家。呂伯奢熱情款待,吩咐家人殺豬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買酒。呂家人拿出刀來磨,準備殺豬待客。

曹操聽見了磨刀聲,誤以為是要殺死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將呂氏家人殺盡。

曹操離開呂家逃跑,路上正好遇見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擔心呂伯奢告發自己,於是揮劍砍死呂伯奢。陳宮因此責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回答:「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12樓:我是乙個麻瓜啊

1、疑點重重的呂伯奢之死

《三國演義》寫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單騎逃出洛陽,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時被擒,縣令陳宮慕曹操忠義,乃棄官與之一起逃亡。兩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呂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熱情款待,呂伯奢並親往西村沽酒,然曹操聞堂後有磨刀之聲,疑其圖己,遂與陳宮將呂家八人全部殺死,其實呂家磨刀只是為了殺豬款客。操與陳宮無法,只好逃走,途中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乾脆連呂伯奢也殺了。

陳宮驚問其故,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羅貫中還賦詩兩句詩作為對這件事的評語:

"設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為極端利己主義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其實,這件事的真實性是頗存疑問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此事出於羅貫中憑空編造,事實上,曹操殺呂伯奢一事在史書中還是有其雛形的。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稱"董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在這段話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種材料,現開列如下:

①《魏書》雲:"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動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②《世說新語》雲:"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③孔盛《雜記》雲:"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無人負我,遂行"。

陳壽在《三國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顯然是並不相信。至於曹操路經中牟縣被擒事,雖有類似記載,但並未指明該縣令便是陳宮,更沒有寫下縣令與曹操一起逃亡的情節。羅貫中所寫的曹操殺呂伯奢一事,顯而易見是從孫盛《雜記》中演化得來的。

其實,裴松之援引的三種資料,思想傾向並不一致。其中《魏書》的記載對曹操最為有利,它所寫"太祖手刃擊殺數人"完全是正當防衛,無可指責;《世語》則把曹操"夜殺八人"的行為歸結為誤殺,實質上仍然是對曹操有利;相比之下,《雜記》中的描述對曹操來說是最不利的,孫盛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傷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並不能當信史來看待,但即使孫盛,也用了"悽愴"這個詞,並且承認這只是誤殺。另外,這三種資料都有乙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呂伯奢本人並沒有被殺,而《演義》中情況正相反,羅貫中強調的恰恰是呂伯奢本人也被殺了。

從《三國演義》所寫呂伯奢一事的內容來看,羅貫中肯定詳細地研讀過裴注引用的三種資料,並作過歸納。因為他寫呂伯奢家的地點成皋顯然是從《魏書》得來,曹操的殺人數目八人則是從《世語》得來,而曹操的兩句話則是從《雜記》中演化得來。但以上這三種資料均以誤殺為前題,並未提及呂伯奢本人,羅貫中可能認為這樣寫還足以表現曹操的"**",於是才把呂伯奢也列入被殺者的名單,做了第九位"冤鬼"。

仔細考察三書所述呂伯奢之事,發現都不太合乎情理。《魏書》說:"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

這恐怕不合情理,因曹操倉促逃出洛陽,隨身不可能多帶財物,即便他攜有錢帛,但也有從騎數人相伴,冒然以力搶劫,不一定就能成功,何況呂伯奢乃曹父故人,其子與賓客共劫一事,在情理上也很難說得過去。《世語》中寫曹操"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已,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則未免過份簡單,它把曹操寫成乙個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無能之輩,也與其形象不相符。

至於孫盛《雜記》裡的記載,漏洞就更多了。它寫曹操以食器之聲殺人,顯得十分幼稚,而且即使曹操說過"寧我負人,無人負我"這樣的話,也不可能讓別人聽見,那時可沒人給曹操寫起居注。因而"寧我負人,無人負我"應該是孫盛的話,而不是曹操的話。

曹操殺呂伯奢的意思,曹操殺呂伯奢是正史嗎?

說是曹操逃難到了呂伯奢家,呂伯奢趕緊出去買酒,呂伯奢家人在廚房磨刀宰羊準備款待他,結果曹操以為呂伯奢的家人要暗殺他,所以他說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於是把呂伯奢的家人全部殺掉了,離開的時候呂伯奢正好打酒回來,曹操把他也殺掉了。這件事從側面反映出了曹操是一個多疑且殘暴的人。當然,只是三國演義...

曹操殺呂伯奢是正史嗎,曹操殺呂伯奢這段是正史嗎 ??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是證據確鑿,但沒有提及是否殺了呂伯奢本人。魏書 記載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 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說新語 記載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雜記 記...

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的完整故事,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情節

尼克的右手 曹操因刺殺董卓不成而逃離洛陽,途中被陳宮所救,共同來到老友呂伯奢家。呂伯奢熱情款待,吩咐家人殺豬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買酒。呂家人拿出刀來磨,準備殺豬待客。曹操聽見了磨刀聲,誤以為是要殺死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將呂氏家人殺盡。曹操離開呂家逃跑,路上正好遇見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擔心呂伯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