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上到地下有多深,地表到地心有多深?

時間 2022-05-30 19:15:06

1樓:北雁雲依之雪

岩石圈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乙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

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於洋底佔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佔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公尺,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絡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軟流圈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乙個明顯的**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2023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在洋底下面,它位於約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它位於約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於60~250公里處。現代觀測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

也就是由於這個軟流圈的存在,將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區別開來了。

地幔圈**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乙個顯著的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介面處,屬於地幔圈。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波s波不能穿過此介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曲線在此介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

這個介面是古登堡在2023年發現的,所以也稱為古登堡面,它構成了地幔圈與外核流體圈的分介面。整個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層,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層,也稱過渡帶層)、下地幔的d′層(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層(2700~2900公里深度)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層存在強烈的橫向不均勻性,其不均勻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層相比擬,它不僅是地核熱量傳送到地幔的熱邊界層,而且極可能是與地幔有不同化學成分的化學分層。

外核液體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於地面以下約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層稱為f層,它是外核液體圈與固體核心圈之間乙個很簿的過渡層。

固體核心圈

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核心圈了,它位於5120至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地球內層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

515克/厘公尺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厘公尺3。

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並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公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為 5500 ~ 6000°c。

我的回答如若滿意請採納。

2樓:有其娛樂說

人類所能觸及的地下 到底有多深 《未來邀請函》

地表到地心有多深?

3樓:匿名使用者

不少人在年輕時大多看過科幻作家凡爾納寫的《地心遊記》,他所描繪出的種種在地心的驚險經歷,讓我們都想入非非。

那麼地心(地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在高中的物理試題中有這樣考核學生涉及到地核知識的內容:

1·能否提出間接了解地核溫度的方法。

2·若地核的體積約為整個地球的a%,地核的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b%,已知地球半徑為r,地面重力加速度為g,萬有引力恒量為g,試估算地核的平均密度。

前乙個問題解答就需要學生對地核有乙個大致的了解。

地球是由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兩大部分構成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球的核心---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千公尺(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400千公尺)。據科學觀測分析,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個層次。

外地核的厚度為1742 千公尺,平均密度約10.5克/厘公尺3,物質呈液態 ;過渡層的厚度只有515千公尺,物質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狀態;內地核厚度1216千公尺,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公尺3,主要成分是以鐵、鎳為主的重金屬,所以又稱鐵鎳核。

地核的總質量為1.88×1021噸,佔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佔整個地球的16.

2% 。地核的體積比太陽系中的火星還要大。由於地核處於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壓力比地殼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

在外地核部分,壓力已達到136萬個大氣壓,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萬個大氣壓了。這樣大的壓力,我們在地球表面是很難想象的。科學家作過一次試驗,在每平方厘公尺承受1770噸壓力的情況下,最堅硬的金剛石會變得像黃油那樣柔軟。

地核內部不僅壓力大,而且溫度也很高。物質的密度平均在10~16克/厘公尺3之間。在這種高溫、高壓和高密度的情況下,我們平常所說的"固態"或"液態"概念,已經不適用了。

因為地核內的物質既具有鋼鐵那樣的"鋼性",又具有像白蠟、瀝青那樣的"柔性"(可塑性)。這種物質不僅比鋼鐵還堅硬十幾倍,而且還能慢慢變形而不會斷裂。地核內部這些特殊情況,即使在實驗室裡也很難模擬,所以人們對它了解得還很少。

但有一點科學家是深信不疑的:地球內部是乙個極不平靜的世界,地球內部的各種物質始終處於不停息的運動之中。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內部各層次的物質不僅有水平方向的區域性流動,而且還有上下之間的對流運動,只不過這種對流的速度很小,每年僅移動1 厘公尺左右。

有的科學家還推測,地核內部的物質可能受到太陽和月亮的引力而發生有節奏的震動。

地核距地表如此之深,直接測量其溫度幾乎不可能。為此科學家們提出,如果能估算出地核主要成分鐵元素的熔點,特別是固態核心和液態外核交界處鐵的熔融溫度,那麼就可以間接得出地核溫度的高低。地核中鐵元素處於極高壓環境中,其熔點比其位於地表時的1800℃要高出許多。

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中採用了新的方法,來估算在巨大壓力下鐵熔點的變化情況,研究人員最終估算認為,地核的實際溫度可能在5500℃左右。

對後乙個問題可利用高中萬有引力的知識來解答,具體如下:

若a取16.2,b取31.5,g取10m/s2,g取6.7×10-11,r取6.4×106m,可估算出地核的密度約為11.3克/厘公尺3(與鉛的密度相當)。

宇宙間的奧秘太多了。就是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我們人類又能了解多少呢?地表下目前我們也只能通過鑽探直接了解地球表面幾千公尺深度的情況,通過**、火山噴發間接了解地球表面幾十千公尺深度的情況,而深達幾千千公尺的地核是很難了解的。

何時我們也能像凡爾納的「地心遊記」裡描述的那樣到地心中旅遊一圈?

通過上面的介紹,你對地核是否多了一些了解呢

4樓:匿名使用者

地有多厚 如果你站在地球極點,那麼從地表到地心約為6 356.8千公尺;如果你站在赤道上,從地表到地心約6 378.1千公尺。

兩者相差21.3千公尺。可見,地球是乙個橢圓球體。

如果站在位於南緯1°28′、西經78°48′的南美洲的欽博臘索山頂(海拔6 272公尺),那麼到地心的距離就有6 384.1千公尺,這是地球最厚的地方,比從世界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 848公尺)到地心的距離還多2 151公尺。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地球不是規則的圓 所以因地不同大概在6 384.1千公尺到6 356.8千公尺之間

6樓:

地球 平均半徑:6371km,赤道半徑:6378km ,

極半徑:6357km,

7樓:紀小棧

很多年前,前蘇聯科學家在科拉半島了一次對地球內部的鑽探,最深打到地下12000公尺左右的位置。更多細節可以檢視附件人類探索地心有多深

地球的地底有多深?

8樓:科普小星球

地球的深度為6371公里。

地球由內到外的結構:地核-外核(地核)-地幔-地殼。由外向內:

地殼-地幔-外核(地核)-核心。最深的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最深可達到6371公里,即地球的半徑。

1、地殼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公尺,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公尺,高山、平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公尺;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公尺。

2、地幔

地幔是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將近2900千公尺。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它的物質組成具有過渡性。

3、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乙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

擴充套件資料

地球的結構、執行特點有:

1、地球的結構中三個層面為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2、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

3、地球已有44~46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天的週期旋轉,而地球以23h56min4s(接近於乙個太陽日24h)的週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週期繞太陽公轉。

9樓:儒雅的地球儀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

現有40~46億歲,它有乙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乙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公尺,極半徑6356.752千公尺,平均半徑約6371千公尺,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公尺,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為什麼人在月球表面上行走,卻不能在地球表面上行走

1969年7月16日,在各項準備工作完全成熟後,阿波羅人類登月行動開始。在美國東海岸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宇宙飛行中心的發射場上,一支長達110米的巨型火箭點火起飛。這種土星5號火箭是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運載火箭,其第一級推動力達3469.3噸。火箭起飛12分鐘後,第 一 二級火箭分離,第...

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

半山樹 地形型別有5種 1 平原 地面平坦,海拔較低,一般在200公尺以 下 2 高原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公尺以上,地面坦坦蕩,邊緣陡峻 3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公尺以上,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4 丘陵 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公尺 5 盆地 周圍高,中間低,沒...

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地球表面的地形包括哪些

地球表面的地形分為 陸地地形 海底地形。陸地地形包含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五種基本型別。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廣闊,海拔低 起伏小 較平坦。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高原 海拔較高,地面平坦或起伏不大,邊緣陡峻。山地 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上。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