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的組成與特點,岩石圈的特點

時間 2021-05-05 20:22:26

1樓:**雞取

岩石圈由由花崗質巖、玄武質巖和超基性巖組成。

岩石圈的特點:

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巖。裸露地表的岩漿巖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元件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被風、流水等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

同時,這些已經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岩石在岩石圈深處或岩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岩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漿巖,並與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

擴充套件資料:

岩石圈的礦石組成:

1、長石

是構成地殼的最主要的一類礦物,常見於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中。具瓷狀光澤,摩氏硬度為6,二向完全解理。解理呈正交者為正長石,多為肉紅色。

2、石英

在大陸地殼中的數量僅次於長石,亦常見於各類岩石中。成分簡單,無解理,貝殼狀斷口,具典型的玻璃光澤,硬度7,性硬,比重2.5~2.

8。石英在自由生長時結晶成六面錐體,但在結晶岩中因晶體發育受空間限制,皆呈不規則形狀。石英性質穩定,難於風化。

3、雲母

假六方柱狀或板狀晶體,通常呈片狀或鱗片狀,單向極完全解理,易剝成具有彈性的光滑透明薄片;玻璃及珍珠光澤,硬度2~3,成分複雜多樣,常見的有黑雲母、白雲母和金雲母,在酸性岩漿巖、砂岩和變質岩中常見。

4、角閃石

成分複雜多變,常見的一種為普通角閃石,呈長柱狀或條狀,暗綠至黑色,硬度5.5~6,比重3.1~3.3,二向完全解理呈彼此斜交,性脆;在中性和酸性岩漿巖和某些變質岩中常見。

2樓:匿名使用者

編輯本段特點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岩石圈物質的迴圈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岩石圈三大類岩石——岩漿巖、變質岩和沉積岩的變質轉化。 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巖。裸露地表的岩漿巖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元件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

這些碎屑被風、流水等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同時,這些已經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1]。岩石在岩石圈深處或岩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

岩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漿巖,並與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如此,周而復始,使岩石圈的物質處於不斷的迴圈轉化之中。 我們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風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質迴圈在地表留下的痕跡。

另外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乙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

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於洋底佔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佔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公尺,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絡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編輯本段組成

岩石圈可 岩石圈六大板塊

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 、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 度-大洋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還有一些較小板塊鑲嵌其間。

板塊邊界有4種型別: 海嶺洋脊板塊發散帶、島孤海溝板塊消減帶、轉換斷層帶 和大陸碰撞帶。 另外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

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 的第乙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巖 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 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佔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佔海底 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公尺,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 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 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絡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3樓:匿名使用者

岩石圈是由岩石組成的。結構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岩石圈的下界是軟流層的上界。

4樓:月上貓妖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岩石圈是由岩石組成的。結構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岩石圈的下界是軟流層的上界。

5樓:摯友與你

岩石的基本特點是所有的岩石都是混合物。 煤、石油、天然氣屬於可燃性有機巖,而不是礦物。

岩石,是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礦物聚合體,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稱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構造的集合體,也有少數包含有生物的遺骸或遺跡(即化石)。岩石有三態:固態、氣態(如天然氣)、液態(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態物質,是組成地殼的物質之一,是構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岩石根據其成因、構造和化學成分分類,按其成因主要分為三大類: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一、火成岩

火成岩又稱岩漿巖,它是因地殼變動,熔融的岩漿由地殼內部上公升後冷卻而成。火成岩是組成地殼的主要岩石,佔地殼總質量的89%。火成岩根據岩漿冷卻條件的不同,又分為深成巖、噴出巖和火山岩三種。

1.深成巖

深成巖是岩漿在地殼深處,在很大的覆蓋壓力下緩慢冷卻而成的岩石,其特性是:構造緻密,容重大,抗壓強度高,吸水率小,抗凍性好、耐磨性和耐久性好。例如,花崗岩、正長巖、輝長岩、閃長岩、檄攬巖等。

2.噴出巖

噴出岩是熔融的岩漿噴出地表後,在壓力降低、迅速冷卻的條件下形成的岩石,如建築上使用的玄武岩、安山岩等。當噴出巖形成較厚的岩層時,其結構緻密特性近似深成巖,若形成的岩層較薄時,則形成的岩石常呈多孔結構,近於火山岩。

3.火山岩

火山岩又稱火山碎屑岩。火山岩是火山爆發時,岩漿被噴到空中,經急速冷卻後落下而形成的碎屑岩石,如火山灰、浮石等。火山岩都是輕質多孔結構的材料,其中火山灰被大量用作水泥的混合材,而浮石可用作輕質骨料,以配製輕骨料混凝土用作牆體材料。

二、沉積岩

沉積岩又稱水成巖。沉積岩是由原來的母岩風化後,經過風吹搬遷、流水衝移而沉積和再造巖等作用,在離地表不太深處形成的岩石。沉積岩為層狀構造,其各層的成分、結構、顏色、層厚等均不相同,與火成岩相比,其特性是:

結構緻密性較差,容重較小,孔隙率及吸水率均較大,強度較低,耐久性也較差。

1.機械沉積岩

風化後的岩石碎屑在流水、風、冰川等作用下,經搬遷、沉積、固結(多為自然膠結物固結)而成。如常用的砂岩、礫岩、火山凝灰岩、粘土巖等。此外,還有砂、卵石等(未經固結)。

2.化學沉積岩

由岩石風化後溶於水而形成的溶液、膠體經搬遷沉澱而成。如常用的石膏、菱鎂礦、某些石灰岩等。

3.生物沉積岩

由海水或淡水中的生物殘骸沉積而成。常用約有石灰岩、矽藻土等。

沉積岩雖僅佔地殼總質量的5%,但在地球上分布極廣,約佔地殼表面積的75%,加之藏於地表不太深處,故易於開採。沉積岩用途廣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灰岩。石灰岩是燒製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更是配製普通混凝土的重要組成材料。

石灰岩也是修築堤壩和鋪築道路的原材料。

三、變質岩

變質岩是由原生的火成岩或沉積岩,經過地殼內部高溫、高壓等變化作用後而形成的岩石,其中沉積岩變質後,效能變好,結構變得緻密,堅實耐久,如石灰岩(沉積岩)變質為大理石;而火成岩經變質後,性質反而變差,如花崗岩(深成巖)變質成的片麻岩,易產生分層剝落,使耐久性變差。

6樓:匿名使用者

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巖。裸露地表的

7樓:匿名使用者

由地殼和上地幔(軟流層以上)構成,由堅硬的岩石組成,是內外圈層的過渡圈層。

8樓:匿名使用者

岩石圈是由岩石組成的。

岩石圈的特點

9樓:匿名使用者

岩石圈是由岩石組成的,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要理解岩石圈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地殼和上地幔?進而了解岩石在地殼和上地幔中是如何分布的?

地球是乙個半徑有6370多公里的橢球體,它從表面向地心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殼是地球的最表層,由於地球表面有陸地和海洋,因此,又有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之分。大陸地殼一般厚度為33-35公里,最厚地區大約為50-70公里。

中國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殼厚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平均厚度可以達到70公里。

大陸地殼通常分為三層,由三種不同成分的岩石組成。最上面是沉積岩層,向下依次是花崗岩層和玄武岩層;大洋殼的厚度很小,平均僅為6-8公里;大洋地殼最上面是很薄的海底沉積物,向下是玄武岩,在海底形成的玄武岩由於海水的作用,岩石被塑造成乙個接乙個排列的「枕頭」,地質學家把這種玄武岩叫做「枕狀熔岩」,這是在大陸玄武岩中見不到的一種地質現象。深海鑽探和**研究發現,洋殼玄武岩下面還發育有岩牆狀的輝長岩和輝綠岩,以及由超鎂鐵質岩石蝕變形成的蛇紋岩。

從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的結構可以看出,遍布於地殼中的岩石在分布上具有一定規律性。洋殼和陸殼在岩石組成上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洋地殼中至今沒有發現花崗岩層,而在大陸地殼中花崗岩體卻有大面積的分布。

在對地殼的結構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後,人們自然會問:地幔又是由什麼岩石組成的呢?它們和地殼中的岩石又有什麼不同?

在地球結構中,地幔厚約2800公里,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部分。上地幔主要由橄欖岩類組成,下地幔是由密度高的鐵鎂氧化物組成。

根據地球物理測量的研究成果,上地幔頂部主要是由鎂鐵質和超鎂鐵質成分的岩石組成的,只是橄欖岩類岩石比地殼中的矽鋁質和矽鎂質岩石的比重要大。由於地殼和上地幔頂部都是由岩石組成的,所以,地質學家們把它們統稱為岩石圈。岩石圈厚度不均一,通常認為在大洋中脊處岩石圈厚度接近於零,到大陸下部大約100-150公里處,岩石圈厚度和地球的半徑比較起來,只是薄薄的一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早在2023年,**學家古德寶就發現在堅硬的岩石圈下邊存在著乙個低速帶,這個低速帶相當於軟流圈,深度大約在100-250公里。實際上,軟流圈並不軟。從計算和模擬實驗表明,在軟流圈中,只有大約0.

5%的區域性地區發生了熔化。但是,因為岩石圈剛性較大,相比之下,軟流圈就多少帶有一點塑性和流動性。

2023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到本世紀六十年代,板塊構造學說問世。這個學說的實質是岩石圈板塊運動學,連續的**活動帶把岩石圈**分割成若干大小不同的板塊在軟流圈上漂移。

實際上,不僅大陸板塊在漂移,大洋板塊也在漂移。科學家們在古氣候、古生物、古地磁和深海鑽探等很多方面找到了大陸飄移的證據。

岩石圈板塊運動與岩石的形成和演化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例如,岩漿巖帶和變質岩帶常分布在板塊邊緣,而且,板塊的型別不同,岩石組合也隨之變化;全球現代活火山也主要分布在板塊邊界上,著名的環太平洋「火山鏈」是火山活動帶,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的活火山。同時,火山活動帶也是**活動頻繁的地區。

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 、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 度-大洋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還有一些較小板塊鑲嵌其間。

板塊邊界有4種型別: 海嶺洋脊板塊發散帶、島孤海溝板塊消減帶、轉換斷層帶 和大陸碰撞帶。

另外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 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 的第乙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

由於巖 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 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佔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佔海底 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公尺,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 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 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絡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岩石圈的特點,岩石圈運動的特徵

岩石圈是由岩石組成的,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要理解岩石圈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地殼和上地幔?進而了解岩石在地殼和上地幔中是如何分布的?地球是乙個半徑有6370多公里的橢球體,它從表面向地心可以分為地殼 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殼是地球的最表層,由於地球表面有陸地和海洋,因此,又有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之分...

岩石的迴圈,岩石圈物質是如何迴圈

你知道岩石圈物質迴圈是什麼樣的嗎。岩石圈物質是如何迴圈 岩漿冷卻變成岩漿巖,1.岩漿巖受風化侵蝕後,經外力作用搬運到低處變為沉積岩,沉積岩被埋在地底後跟岩漿接觸,在高溫下變質,變為變質岩,變質岩在高溫下進一步融化,變為岩漿。2.岩漿巖直接跟岩漿接觸,發生變質作用,生成變質岩,在高溫下繼續融化又變為岩...

生物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開的嗎?請說明理由

不是截然分開,生物圈與大氣圈 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滲透 相互影響 岩石圈是指地殼的固體部分,它是一切陸生生物的 立足點 在岩石圈上,有鬱鬱蔥蔥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草原,絢麗多彩的奇花異草,還有五顏六色的昆蟲和種類繁多的飛禽走獸 在岩石圈的土壤表層下面,生活著螻蛄 蚯蚓等動物,還分佈著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