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語言者是否真正存在?一種語言有必要存在嗎?

時間 2025-07-14 05:30:17

1樓:同心樂天無憂

多語言者」(bilingual/multilingual)這個概念本身前明就是含糊而充滿爭議的。這是因為語言能力和語言應用本身是無法量化而且充滿變化的。「多語言者」概念本身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語言能力 (language ability),乙個是語言應用(language use)。

語法標準不標準?溝通有效沒有效? 而語言應用,指的是在你日常生活中對於語言的使用。

對乙個「多語言者」來說,你在生活中使用哪種語言?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語言a,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語言b? 語言能力和語言應用是衡量乙個人是否為「多語言者」的兩個標仔型準(benchmarks)。

然而,問題來了你如何量化這兩個標準?舉個例子,題主你也許不是個「多語言者」,但你至少自認為是乙個漢語使用者(chinese monolingual)問題是,你認識多少漢字?你又能在何種程度上做到漢語語法正確?

我們假設一下,你認識20000漢字,語法正確率為85%,那麼我認識10000字,只有70%語法正確率(讀書少啊)我是不是漢語使用者呢?再乙個是語言應用問題。比方說乙個人在打美服lol的時候,英語罵人英語溝通超級,但是去餐館用英語點菜卻啥也不會說。

如果乙個人可以用英語討價還價,卻不能讀懂任何一篇英語文章,那麼他又是不是英語使用者呢?因此你的質疑,「多語言者」是否存在?他們又將自己的多語言掌握到何種程度,是乙個很難用一句話兩句話講清楚的問題。

學術角度來說,只要乙個人已經有一門熟練的語言(well-developed)而開始學習另外一門語言(second language),那麼他就是乙個「多語言者」(incipient bilingual)而從實踐方面考慮,我個人認為,只要這個人具有「在需要使用該語言的領域可以有效使用相應語言」的能力,他就是乙個「雙語者」舉個例子來說,我可以用漢語做幾乎任何層面的交流,同時可以用英語做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儘管我去餐廳裡看著英文選單一臉矇蔽,儘管我也不會用流利的英語撩妹,我仍然認為我自己是個英漢雙語使用者。那麼如果乙個人會用英語聊天,看得懂漢語書籍,還可以無障礙聽懂s級素人在鏡頭前的嘰裡呱啦,那麼我們一般認為他就是個漢日英multilingual.

2樓:迪

作為朝鮮族人來一下,說朝鮮族人是多語猜畢言者,沒錯的確是,至少中、韓、英都可以,順帶有人會日語。但題主說了精通,我相信絕大多知兆悉數的朝鮮族人是不同時精通三門的。實事求是來說,朝鮮族學校畢業的同學(尤其延邊),朝語(韓語)是真正的母語,漢語才是第二母語,很多延邊的同學來到北京之後,中文仍然是說不好,不是黑誰,事實就是這樣,你在同樣的時間內需要學同樣的科目,如果再加一門語言,你覺得你都能學好?

肯定對大多數人是否定的。語言的學習需要環境,來到乙個你沒辦法說朝語的地方,你肯定會有很大進步。但是,也僅限於口語和部分書面語(寫**)。

我身邊的人基本都是北郵北理北航甚至更高階別的學校,能短時間內寫出大多數漢族同學寫出的那種文章的朝鮮族同學,屈指可數。

所以乙個真正的多語言者,我認為是可以流利的閱讀、書寫並且說出多種語言的人,這種人不是沒有,搭乎出國留學的很多同學不就是中英皆流利嗎?但是說到3門語言,就比較難了(除了相近相通的語言,如英語和德語,韓語和日語,西語和葡語)

一種語言有必要存在嗎?

3樓:網友

乙個民族使用一種語言,是有利***語言長遠發展,不會因為同化問題而導致語言的破壞和流失。如果一種語言使用的人數越多,那麼這種語言的生命力會更加強大,能夠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本族語言,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乙個民族僅僅使用一門語言,那麼這個是非常不利於社會的發展,缺少溝通,很多很容易處理的事情卻變成非常棘手,也不利於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發展。

所以乙個民族使用一種語言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積極接受別的語言,這無論是多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為什麼中國的多語言者很少

4樓:素嬈眉

不繫舟:中國為什麼會多門語言者少?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缺乏語言環境。

如果把地方方言也算一門語言的話,那麼在中國方言地區(主要指南方各方言區)同時會兩門或兩門以上方言的人也還是有的。應當看到整個歐洲的面積只相當於中國大小,人口還遠不如中國的多。如果中國跨省婚姻算正常的話,那麼在歐洲跨國婚姻比比皆是。

所以你會看到歐洲許多國家的家庭成員結構是這樣:比如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荷蘭人、奶奶是義大利人、外公是德國人、外婆是比利時人。然後嫂嫂是西班牙人、弟妹是葡萄牙人、姐夫是希臘人、妹夫是丹麥人。

他們的家庭就成了乙個小聯合國。做為父母都喜歡把自己的母語教給自己的下一代。同時西方各國語言都是用羅馬拉清哪丁字母或西裡爾字母拼音文運穗字,讀音基本相似,學起來相對容易掌握。

比如英語「超市supermarket」這個詞語為例:法語supermarché ;德語supermarkt ;意語supermercato;西班牙語supermercado;葡萄語supermercado;俄語суп希臘語αομ荷蘭語supermarkt;世界語supermarkt 等基本上都是字形與讀音相似。另外西方國家人民的文化水平相對比較高,所以不但學者同時會掌握幾門語言,而且就算是一般的勞工階層由於兒時從父母那裡自然學成的語言機會,因此也能掌握幾門語言也不足為奇。

但對中國人而言,自從清朝立國開始,中國長期處於閉關自旁正卜守的狀態。養成國人盲目自大,將外語視為夷語,不屑一顧。造成中國人對掌握多門語言沒有這個需要和傳統。

低層家庭文化也比較落後,又沒有出國的機會。漢語作為一種表意單音的強勢語言與西方的拼音文字又有著迥然不同的區別,學起來相對比較困難。所以中國人會多語言的人比歐洲人來的少。

但隨著中國逐漸強大與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強,以後這個現狀會得到改變。

擁有語言天賦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李宇春先生和你一樣 做律師不是配角是主角。贏定那種 雲中展翅 大學英語專業學生,二外法語,選修西班牙語,自學日語和德語,而且都還學得不錯 尋晞 看泰劇一兩年就聽得懂,現在還會說了 柚皮小籠包 看奧特曼長大,口語能跟日本人無障礙交流這算不算? 李曉林 凡是語言類的跟玩似的,唱歌更是天生,像百靈鳥一樣。...

英語是一種什麼語言?

英語是一種西日耳曼語,在中世紀早期的英國最早被使用,並因其廣闊的殖民地而成為世界使用面積最廣的語言。所以,英語成為一種國際通用語 世界語言是和英國的發展和強盛的國力相關的。自17世紀以來,現代英語在英國和美國的廣泛影響下在世界各地傳播。通過各類這些國家的印刷和電子 英語已成為國際主導語言之一,在許多...

為什麼說 情緒只是一種語言?

因為乙個人的情緒我們就會很習慣性的和本能聯絡在一塊了,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其實也是固定在某些表現之外,所以很多人常說 哇!你的情緒還都寫在了臉上了 準確地說情緒是一種潛意識的語言,而不是我們現在所發出的實質聲音,因為乙個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往往會把這種情緒寫在臉上,讓人們看上去就非常的不好,這就像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