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發明者是誰,陶瓷的發明人是誰啊?

時間 2021-06-04 16:14:04

1樓:綠蓑江上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

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製而成的傳統工藝、日用品。早在2023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制造和使用陶器。在製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於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創造出了原始瓷器。

經過長期的改進,在公元 2世紀的漢代末期,燒製出成熟的青瓷。以後,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國”的稱號。

在長期製陶燒瓷的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到東漢晚期,終於燒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國瓷器的出現,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2樓:來自天堂寨絕代佳人的袁術

陶器是誰發明的現在還無法考證

3樓:匿名使用者

陶瓷沒有發明者,據調查,它有幾千年,也沒有記載。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沒有具體的記錄,時間有千年以上無從考據!

5樓:匿名使用者

要說 中國的瓷器發明者 一定是一群人多的 是我們的老祖先 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 演化。。。而得來的 。。。最開始是原始的陶器 ,,,,接著是 比較成熟的 ,,,在進一步是原始的瓷器 到漢代 出現比較成規模的 批量的 相當成熟的瓷器啦。。。

什麼 邢窯 越窯啦。。。。。再後來是唐的 祕色瓷器 宋代的 汝窯 官窯 哥窯 鈞窯 定窯 後來的 元青花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一定的幫助 !! 望 採納

陶瓷的發明人是誰啊?

6樓:匿名使用者

陶瓷分陶器和瓷器

陶:又名陶器,在中國有上萬年的歷史,一般以一種易熔粘土製造。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與之混合,以減少收縮。

這些製品的燒成溫度變動很大,要依據粘土的化學組成所含雜質的性質與多少而定。以之製造磚瓦,如氣孔率過高,則坯體的抗凍效能不好,過低叉不易掛住砂漿,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間。燒成後坯體的顏色,決定於粘土中著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燒成氣氛,在氧化焰中燒成多呈黃色或紅色,在還原焰中燒成則多呈青色或黑色。

我國建築材料中的青磚,即是用含有fe2o3的黃色或紅色粘土為原料,在臨近止火時用還原焰煅燒,使fe203還原為feon成青色,陶器可分為普通陶器(cmmon,pottery)和精陶器(fineearthenware)兩類。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甕.以及耐火磚等具有多孔性著色坯體的製品。 陶姓概要陶承陶唐虞舜 源起陶丘虞城

隨著製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製陶原料的深入瞭解,人們漸漸燒製出一些初步達到瓷器標準,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夠完善的器物,這就是原始青瓷。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是原始青瓷的發生發展階段。當時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嶺土做胎子的原料,這一方面提高了燒成溫度,使胎質堅緻,不滲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顏色由深變淺,提高了潔自度。器表施一層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溫釉,經過1200.

c以上高溫燒製後,胎釉結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備了瓷器的條件。但當時製作工藝水平低下,胎中還是有一定量的鐵成分,在略低的溫度中燒結,顏色較深,透光性較差。因工藝不穩定,鐵含量和燒成氣氛不能自如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商周到西漢這一時期的原始青瓷所塗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製而成的,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由於含鐵元素,所以呈青綠、黃綠。灰綠、褐綠等顏色。器表多拍印米字紋、方格紋,麻布紋,圓圈紋,曲折紋、葉脈紋,篦紋,水波紋,雲雷紋等紋飾。

主要器型有:尊。豆。

葫,盂、罐。蓋罐,提樑壺,鼎,甕,算簋,酹、杯。缽等,絕大部分器型仿當時的青銅器器型而作。

東漢時期原始青瓷製作精細,胎多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盤。罐。盤口壺等成為主流。

東漢青瓷在造型和裝飾上與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方面則有本質的不同。東漢青瓷胎質緻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面勻淨。

中國瓷器發展史(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盪時期,南北制瓷業的發展也不平衡。在比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窯為中心,繼承並發展了東漢青瓷的成就,這些青瓷習慣上被稱為"六朝青瓷"。北方則由於連年戰亂影響,瓷器的生產起步較晚,直到6世紀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隨葬青瓷發現,但晚期的墓葬中卻出現了白瓷。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青瓷的生產以浙江地區最為發達,窯場廣泛分佈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分別是唐代德清窯,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前身,其中以位於寧紹平原的早期越窯水平最高。屬於北朝晚期的青瓷與南方青瓷相比差別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鋁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溫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現象,但瓷胎的顏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澤性好,玻璃質強,釉面常有開片,流動性較大,沒有南方青瓷那種失透的感覺;第三,北方青瓷胎體厚重,與六朝青瓷相比顯得形體碩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裝飾方法較多,有堆貼、模印,雕鏤,刻劃等,紋飾中受佛教影響的紋樣如蓮花紋,忍冬紋等較為多見。

中國瓷器發展史(三)

隋代瓷器仍以青瓷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白瓷。隋瓷的胎子普遍較厚,胎質堅硬,釉子無論青綠、青黃還是黃褐,均為玻璃質,施釉不到底,大多數都有垂流現象。隋瓷多光素無紋,部分帶紋飾的主要以印、劃貼為主。

所謂印花,是把模子上的紋飾壓印到瓷胎上,使紋飾凸起,再施釉入窯;劃花是用尖狀工具在胎子上劃出紋飾,施釉入窯;貼花是將用手捏或模印等做成的小紋飾片貼到胎子上,再進行燒製。常見紋飾有團花,草葉、蓮瓣。卷葉、波浪和絃紋等,個別的也有加飾黑褐彩的。

隋代白瓷是從青瓷轉化而來的,最早的白瓷是由北朝的制瓷工匠創燒的,但這時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白色的,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質較白,釉面光潤,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白中泛青或閃黃的痕跡。隋代制瓷技術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成功地在瓷胎上採用白色化妝土。

上釉之前,精選含鐵成分少的白瓷土細密地掛在坯上,可以避兔瓷器燒成後胎體表面粗糙、坯面出現孔隙及胎體顏色不好等弊病,增強釉色透明瑩潤的質感,特別是對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隋代瓷器器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盤口壺和罐、龍柄雞首壺、唾壺、多格盤、五盅盤,高足盤,瓶、硯、盤和碗等。這時的壺、罐造型比南北朝時更加瘦高,講究曲線美,肩部大多塑?“u”字形系,也有橋形系。

雞首壺的雞頭挺胸聳冠,手柄一端的龍首探進盤口,非常生動。除了雞首壺。還有數量極少的其他動物形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雙龍柄盤口壺。

碗多為直口深腹,假圈足稍高。盤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高足盤的足上小下大呈喇叭狀。

中國瓷器發展史(四)

唐、五代瓷器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技術迅速發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襲了唐代風格。青瓷

唐代青瓷在隋朝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以越窯和長沙窯最為著名。唐代早期越窯瓷器胎子淡灰色,緊密堅緻;釉汁很薄,均勻縝密,溫潤似玉,青綠色,有的略閃黃。器型還有隋代的鳳格,立型器多瘦高,碗多大口淺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內收,平底。

唐中晚期的越窯瓷,胎子比前更緻密,灰白色,釉子勻淨光潤,有鱔魚黃、淡青和青綠等色,通體施滿釉。這時的碗、盤多撇口,底足寬矮,像玉璧,中間小圓內凹中施釉。底足有

三、五、七個不等的方形或條形支釘痕。晚唐時出現了荷葉式或花口式盤和碗,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刻、堆貼和鏤空紋飾的,以劃花為多,常見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

長沙窯主要生產一些生活及文房用品,此外還有玩具、瓷俑等,種類很多。長沙窯瓷胎細密堅緻,瓷化程度較高,胎色有灰白、灰黃、青灰、灰紅及肉紅;釉子潤澤,以青色為主,也有藍、綠、醬、褐、黃等顏色。裝飾品種極為豐富,有釉下彩斑、釉下彩繪、印花、貼花、貼花彩斑、刻劃、雕刻、鏤空等。

瓷器究竟是誰發明出來的?

7樓:而立

中國人最先掌握了燒製細瓷器的技術,那大約是一千七百年之前的事情。然而,他們在這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距今並不算久遠,是在15世紀——中國明朝的時候。

陶器是由誰發明的

8樓:矜持範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陶都。英國文化史家羅伯特·路威精闢地指出:"陶器是文明的指數。

"早在2023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了品種極為豐富的彩陶、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印紋陶等。這些陶器,無論選擇原料、成型技術、藝術加工和燒成溫度方面,都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通過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界標,表徵了新石器時代的開始。

因此,考古學上,各文化階段往往是以當時藝術家製造的陶器形狀和花紋來命名的。關於陶器的發明時間及發明者,歷代有著諸多不同的傳說。

一、神農製陶說。據說是孔子刪《尚書》所剩的資料編成的《逸周書》記載了"神農耕而作陶"的故事。這一說法得到了後世許多人的贊同。

明代山陽人羅欣在《物原》一書寫道:"神農作甕。"明萬曆年間,黃一正撰有《事物紺珠》,確認陶器造於神農。

近人吳仁敬、辛安潮的《中國陶瓷史》中指出"及神農伏羲時,......以火燒土,使成為素燒之陶器"。一部分學者認為,陶器的發明不僅成為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特別是對於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陶製紡輪、陶刀、陶銼之類的工具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神農耕而作陶"的傳說,正是把製作陶器和農耕威系在一起的。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逸周書》系戰國、秦、漢之間的著作,其中真贗參半。傳說中的神農是生在公元前2023年左右,離《逸周書》撰成至少有2000多年,這些記述顯然是難以令人置信的。

二、燧人氏之前製陶說。南宋羅泌撰有《路史》一種,其中《前紀》記傳說時代三皇及陰康、無懷等事蹟,《後紀》記太昊至夏朝的事蹟。書中認為陶釜的發明者是鑽木取火和結繩記事發明者的燧人氏,因此,陶器的發明似乎要更早一些了。

但是,由於《路史》大都取材於緯書及《太平經》、《洞神經》、《丹壺記》等道家依託之言,駁雜不純,多不可信。

三、虞舜製陶說。先秦史官檔案記錄彙編《世本》的"作篇"講:"舜始陶"即虞舜這位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是陶器的發明者。

《周禮·考工記》中也有"有虞氏上陶"的說法。這一見解也為後代許多論著轉相引用,《史記·五帝本紀》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確認舜是在"曹州濱河作瓦器"。

四、昆吾製陶說。戰國末由秦相呂不韋招集門下賓客輯合百家之說而成的《呂氏春秋》,認為黃帝時才創設專官陶正昆吾來管理製陶。《墨子·耕柱篇》有"陶鑄於昆吾"的記載。

相傳昆吾是顓頊的後裔,傳說他"製作陶冶,埏埴為器",發明了製陶技術。蜀漢時的史學家譙周著《古史考》,認為神農時食谷,是把放在石頭上之谷燒烤後食之,直到黃帝時才有了陶製的釜甑。中國矽酸鹽學會編的《中國陶瓷史》一書認為昆吾實際上是夏代的昆吾族,以善於燒製陶器和鑄造青銅器著稱,相當於夏代時期的二里頭文化早期出土的遺物就有用普通黏土作原料燒製的大量黑灰陶器。

不少學者指出古文獻裡關於早期具體人物發明陶器的傳說是不可信的。不能把早期傳說當做真實的歷史,把某種發明歸功於假想中某一有名的人物。陶器的創制,不是某一個人的發明,而是無數先民從生產實踐中逐步改善的產物。

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中描繪了19世紀美洲印第安人用泥塗在樹枝做的筐裡,晒乾了盛物品,由晒乾的泥器到燒成陶器,這是累積了生產經驗所得到的進步,必然是集體智慧的產物,而不能歸功於某一個人。 但是任何傳說都是有一定的歷史事實做根據的。**這些古文獻記載的傳說,從這種紛繁雜陳的矛盾敘述中,是完全有可能理出對陶器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史實來的。

(鄒振環)

蒸汽船的發明者是誰,蒸汽輪船的發明人是誰。

那時候的蒸汽機船是木質結構。應該是美國人羅伯特 富爾頓。首先發明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明輪式的船的是英國人賽明頓 他在1802 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明輪船夏洛特 鄧達斯號 其蒸汽機是瓦特式的 這艘船在蘇格蘭運河上航行了31.5 千公尺 航行雖然成功,但他不太走運 因為明輪掀起的波浪損壞了河堤,這艘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