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魯迅的作文,關於魯迅的文章

時間 2022-03-12 02:05:13

1樓:匿名使用者

絕望與希望中的啟蒙者

很久以前讀《傷逝》,讀魯迅,不懂。記憶中只有子君走過紫藤棚與涓生談易卜生、談泰戈爾的風景,子君瞥見雪萊半身像的羞澀,還為著子君的死可惜,我抄了林徽因的《別丟掉》:「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現在流水似的/輕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嘆息似的渺茫/你仍要儲存那真/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使人不見/夢似的掛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者/有那回音」,以此來祭奠子君,祭奠那些為了愛奮力拍翅飛出圍城卻又在無可奈何中走向墳墓的女子。

《傷逝》是先生少有的溫情之作,之中寄寓的,有關於愛的回憶,有對封建社會的現實性的反抗,更存在的是先驅者無法迴避的歷史命運。子君的無畏的「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代表著眾多蒙受西方浪漫主義思潮影響的年青人,在才子佳人夢的破滅中,對於封建的叛逃只能留下一聲嘆息。這之中,有魯迅對個體生命存在與社會歷史群體關係的**,深入觸痛的,更是於絕望與希望中他都無法忘懷的啟蒙,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交織中鬥爭的空白,留給他只一點罅隙去品位再一次的孤獨。

《傷逝》作於五四落潮時期,正如魯迅在顯示中所體會的各樣人生情態,高公升的高公升,沉淪的沉淪,這些個體所表達的都是先驅者對於寂寞中選擇的不同的歷史命運。子君的夭折、涓生的悔恨是突破封建束縛後自我選擇的結果,它具有不可迴避性,這不僅來自五四偏執錯誤的啟蒙思想,更有對自我認識的絕望與希望的模糊體驗。《傷逝》是以涓生手記的形式把握的,其中對會館的敗壁、吉兆胡同生活的描寫都帶有回憶的性質,而這種回憶,終於沒能落入烏托邦神話的幻想,最後還是回到現實,重新面對新的痛苦與寂寞,咬著牙關選擇了歷史。

子君和涓生對自我個體解放中蘊涵的有魯迅前期的浪漫主義和個性主義的思想,他的以「個人」為本位的個性主義思想與封建傳統思想以封建「社會」為本位的思想構成了尖銳的對立,在揭露封建思想對個人生存權利的漠視和對思想的摧毀中,魯迅把西方浪漫主義的某些觀點也寄託在這裡。子君和涓生一起讀泰戈爾、雪萊的詩,一同散步,**未來,於無畏中將自我從封建牢籠的束縛中釋放出來,實現了自我的啟蒙,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是徘徊在希望邊緣中漸而公升起的絕望,這種絕望來自於未知前路的迷茫。等待的面前面對的是現實的危機,經濟的拮据、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都使子君與涓生對這種生活產生懷疑,於是乙個開始沉溺於與官太太的勾心鬥角中,乙個開始在內心中反思現實,這種背道具有歷史性的選擇意義,個性解放後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與整個社會歷史相結合、相協調,而這種結合與協調又不至於喪失自我。

這之中,魯迅提出的,是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係問題。對個性啟蒙的懷疑已不只是乙個單純的體驗,更昇華為對人的自覺的懷疑。人的獨立品格、人的自由自覺都應是與人相協發展的。

當魯迅著力於個體生命體驗時,他感到的是極大的孤獨,這種孤獨,在《傷逝》中的體現,不僅有世人對涓生和子君的不理解,更有他們之間的無法溝通,於是個性主義在此淪落為對於「啟蒙夢」的深刻懷疑與絕望,這種深層意識與潛在心理使得溫情的文字背後浮現的是更為深刻的思考。個性精神的解放,脫離了變革社會制度的鬥爭,是無法得到結果的,然而魯迅又從根本上否定了為了「愛」而犧牲個人意志和個性的人道主義,涓生也說「愛必須有所附麗」,而這種「附麗」不僅來自對現實生活的經濟需求,更應有雙方自我生命存在的把握,這種希望似乎又於一瞬中陷入虛妄中,悲劇主人公自身本就是與周圍環境相對的,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在魯迅看來是無法調和的,在這種絕望與希望的交織中,魯迅認為應使其並存對立,擇其能用者而用之,愛則愛之深,恨則恨之切,魯迅不是「泛愛眾」,提倡「人皆兄弟」的人道主義,他也不是純粹浪漫的個性主義者,他既否定脫離開個性主義的的人道主義,也否定脫離人道主義的個性主義。正是在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相交織的此消彼長中,魯迅在絕望與希望的中間,依然孜孜不倦的實現著對自我與社會的啟蒙。

子君的夭折、涓生的悔恨,在現在看來,也是啟蒙者們不可迴避的歷史命運的選擇,具有必然的孤立性與矛盾性。

作為處於絕望與希望之間的啟蒙者,魯迅也咬著牙關選擇了歷史,他從來不否定或掩飾自身思想的矛盾與破碎,將慈愛與悲愴互為表裡,使「愛」與「死」成為對立永恆的存在,又一次把自我放進了歷史的荒原中,孤獨的承擔啟蒙的責任。《頭髮的故事》中n先生的憤激,《孤獨者》裡魏連殳的痛苦以及《在酒樓上》呂緯甫的感喟,都表現出先驅者對社會歷史的背離與逆轉,但這種背離又並非完全的復歸,這種陷入極端孤立的狀態中的先驅者,面對這種寂寞,或在絕望中死亡,或於希望中沉淪,辯不清真正的方向。這種深刻的歷史使命感,在魯迅一直默默進行的啟蒙工作中,是由自我來揹負的,這種孤獨與寂寞之於絕望與希望,是置於之中的艱難。

他曾在《吶喊》自序》中提到:「我在年青時候也曾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然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歷史給予先驅者的饋贈,全由自我一力承擔。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先生拒絕了完美與圓滿,對於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更、人生道路的極境,他都抱有懷疑,他同時拒絕了個性與人道的調和,在更深沉的痛苦與孤獨中踐行自我與社會的啟蒙,於絕望與希望中實現真理的探索。「斯失子與之德,而留者為空無」。

關於魯迅的文章

有關寫魯迅的作文 5

有關魯迅精神的作文

有關魯迅的材料作文素材

關於魯迅的800字作文

2樓:胥勝洛雋美

何其鬆鬆~你鬥找嘛~

考試鬥吵嘛...............~

關於魯迅的作文300字6篇

關於魯迅的作文材料

3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生平簡介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號豫才。浙江紹興人。

七歲開始讀書,十二歲從壽鏡吾老先生就讀於三味書屋。十三歲那年家裡發生一場很大的變故,經濟狀況漸入困頓,接著父親一病不起,使他飽嘗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2023年離開故鄉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2023年初畢業後被選派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後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2023年8月回國。

辛亥革命後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臨時**教育部供職,後又隨部遷住到北平。2023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新文學的第一篇白話**《狂人日記》,正式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至2023年,又相繼出版短篇**集《吶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其思想產生了飛躍,由此演化論思想為主導,轉向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思想為主導。2023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推薦為常委,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化運動的主將。

後十年的雜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槍,充滿了唯物辨證的精神。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2023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認為:魯迅是 「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關於魯迅的文章(作文)

4樓:匿名使用者

朝花夕拾,吶喊,阿q正傳。。。。。

誰有關於魯迅的,誰有關於魯迅的資料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誕辰120周年。魯迅原名阿張 周樟壽 豫山 周樹人,1881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裡時,恰巧張之洞來訪,於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 阿張 之後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 樟壽 號 豫山 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

魯迅寫過的作文,魯迅先生都寫過哪些文章

盛溝諫 文學巨人 魯迅 魯迅是中國的一顆璀璨明星,它是青年們永恆的導師,黑暗道路中的一團火焰,一個令敵人都敬佩的戰士.他用筆做 用文字作軍隊,向舊社會一次又一次地發起衝鋒.然而,若不是魯迅在休息的時候寫下了這本 朝花夕拾 又會有幾個人知道他那童話般美麗,卻又充滿了傷感與無奈的過去呢?只是一部魯迅的回...

有關魯迅的人與事或作品作文,有關魯迅精神的作文

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的那個年齡段,還跟隨母親到鄉下外婆家小住。魯迅的外婆家,是在紹興鄉下,叫安橋村。這個村莊離海不遠,極為偏僻。有條小河從村中流淌而過,把全村分為南北兩半。當時全村大約有三十戶人家,大半姓魯,靠種田和打魚為生的占多數,有很少一部分人經營副業 做酒,並開一家很小的商店。魯迅是在春天掃墓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