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時間 2021-11-04 21:31:56

1樓:匿名使用者

在先秦諸子中,針對社會問題,儒家提倡仁愛;墨家主張兼愛;而道家則認為,仁愛和兼愛都不 法家

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做,即“無為”的思想。三家激烈爭論,但他們都主張回到過去。此時,主張面對未來的法家橫空出世。

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時期的商鞅和韓非。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的另類。在先秦諸子諸家當中,唯獨法家的思想,是必須獻出性命來實踐,流出鮮血來祭奠,是血染的思想。

這裡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當時許多有罪或者無辜的貴族和貧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韓非。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

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

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併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 法家

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 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

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 術 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當代學者劉木魚(劉鐸)在《非法非人治》中提到:“法之衛意,在乎君政,政之所為,在乎一道”。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鑑、利用。

2樓:巧點裝飾

(一)法家政治思想的一般特點

1、強調以法治國是法家學說的核心。他們主張一切按法辦事,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至上性。在全國要人人知法、守法。要嚴刑重罰,使人們不敢犯法,以達到令行禁止,信賞必罰。

2、絕對尊君,強化**。法家主 張國 君必須是至高無上的,臣民都只 能是 君主進行統治的工具和材料。 國 君說一不二,他的話就是法。

他們還主張採取一切辦法加 強國 君的權力,大權完全集中於一人之手,保證君主絕對地成為國家之“主”,有效地進行**和**。

3、人性好利與以法治民。法家把人性惡推向極端,認為人人唯利是圖,本性不可改。因而,不能信任任何人。

對待民眾的行動,只能用嚴刑峻法進行鎮壓,或者用高獎重賞,以利誘導,為我役使。對民眾說來,知法、守法是每個人在知行上最高的要求,其他一切知識、文化和道德教育,都是不必要的。

4、歷史進化與變化圖強。他們認為歷史是不斷進化的,今異於古,今勝於古。因而,他們主張治國之道,不能因循守舊,止步不前,而要有所變化,勇於革新。

治國的方略必須是“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二)商鞅的政治思想

商鞅(約前 390 ——前 338 年),姓公孫,名鞅,因是衛國破落貴族的後裔,故亦稱衛鞅,後因在秦國變法有功,封給商十五邑,因此而號商君,故又稱為商鞅。

商鞅從公元前 359 年到公元前 350 年,先後大規模地進行了兩次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軍功,建立軍功爵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普遍推行縣制;獎勵告奸,建立什伍連坐制;統一度量衡。

商鞅進行的這場封建化改革運動,使原來比較落後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為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監視的基礎。但是,秦孝公死後,商鞅遭到一些在變法中受到打擊的宗室貴族的報復,被誣告謀反遭酷刑車裂而死。

商鞅既是戰國時期變法改革的實踐者,又是當時著名的地主階級的理論家。他繼承了前期法家李悝、吳起的變法思想,並在實踐中加以完善,進而形成了他自己較成熟的法家思想理論體系。現存《商君書》二十四篇,為商鞅及其後學所作,是今天研究商鞅政治思想的主要資料。

1、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 1 )歷史進化論

商鞅認為社會歷史是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的社會是過去社會演變而來的。

( 2 )人性好利論

商鞅認為人們迫於生存的慾望和需求,一切社會活動都是為了趨利避害,**有名利,人們就會往**跑。他還進一步指出了人性好利的內容不外乎官爵田宅而已。商鞅認為人們有這些慾望並非壞事,當政者正可利用人的好利本性,操賞罰大權,以實施對社會的有效管理。

2、法治理論

商鞅在歷史進化論和人性好利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法治學說。

在商鞅看來,法對治國如此重要,主要是因為法有下列作用:

首先,法律能夠“定分”,也就是用法律形式確定私有財產關係。

其次,法律使“權制斷 於 君”,也就是法律能夠君主的權力。

第三,法律能夠勝民,也就是說法律能**民眾。

3、富國強兵的農戰思想

商鞅在秦國進行變法的目標,就是富國強兵。為此,他主張把“農戰”作為一項基本的國策。他認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耕”與“戰”,只要抓好這兩件事,就可以富國強兵。

總起來看,商鞅的政治思想適應了戰國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他的變法改革主張和農戰思想促進了秦國的富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他的人性論和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借鑑價值。

(三) 韓非的政治思想

韓非(約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韓國人,是韓國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術之學,與李斯同師事於荀子。

韓非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觀往者得失之變,在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法”、“術”、“勢”相結合的 封建 君主**主義理論,對當時和以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 1 )歷史進化論

韓非認為歷史是不斷髮展的,且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即使是“聖人”也無法改變的。

( 2 )人性好利論

關於人性,韓非發揮了他的老師荀子“性惡論”的觀點,也延續了楊朱、商鞅的利己思想,認為人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人與人的關係完全是一種利害的關係。

2、君利中心論

在君主與國家的關係上,韓非認為君主是國家的主人, 國家是 君主的私有,因此,君主的利益也就體現著國家的利益。

在君主與臣下的關係上,雖然韓非也說過君主霸天下離不開臣下的輔佐,但在君主與臣下的利益誰重要的問題上,韓非則堅決主張一切以君主的利益為轉移,臣下的利益應該絕對服 從 君主的利益。

在君主與民的關係上,韓非認為民眾的價值就在 於能為 君主所利用。

總之,臣下和民眾,一切要以君主為中心,只有對君主有用、有利,才有存在的價值。這些思想比民貴說是一種極大的反動,這種君利高於一切的主張,是封建**主義的核心。

3、“法”、“術”、“勢”相結合的極端君主**論

在韓非之前的法家,慎到貴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而 韓非從 君利中心論出發,兼取三家之長,形成了他自己的極端君主**的理論體系。

韓非認為法是君主進行統治的基本手段,而推行法的關鍵在 於 君主掌握刑、賞二柄。

關於“術”,韓非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明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定法》)即君主駕馭群臣的南面之術,類似陰險狡詐之權術,不述也。

關於“勢”,即君主的地位、權力和威勢。韓非認為君主所以能為君,就是由於有勢,離開了勢,就不成為君。所以君主一定要牢牢把臣下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時時刻刻防止為臣下所制。

總之,韓非的“君利中心論”和“法、術、勢”理論都是圍繞加強君主**而的,為中國走向極權道路起了極大的助惡作用。但這些主張在當時對於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根據。

3樓:匿名使用者

一 法家的學派

1. 重法 代表人物——商鞅

商鞅是戰國時期極力主張“法治”的代表,並從三方面詳細闡述法治的思想。(1)定分止爭。並做了很淺顯的比喻:

“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

”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商鞅意識到人類最初並沒有法,法是聖人為了“止爭”而制定。

(2)以法治國。商鞅以重法著稱,他極力主張以“法”代“禮”,反覆告誡國君“不可以須臾忘於法”。商鞅主張“法治”,是以“好利惡害”的人性論為主要理論根據的,並對儒家所倡導的“禮治”學說進行批判.。

商鞅的“法治”思想是以維護皇帝**權力為前提的。認為統治的大權必須統攬於皇帝,只有君主才是治國的主體。在商鞅看來,法律並不是最主要、最權威的治國方法,而是皇帝實行**統治的工具。

(3)刑無等級”商鞅指出,“法者,國之權衡也”。。他一向反對“刑不上大夫”的舊傳統,否定奴隸主貴族的特權,主張法律的統一性和平等性。這在當時有一定的侷限性,並且很難做到。

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裡,提出這樣的思想,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2 重勢 代表人物——慎到

慎到對法的理解至公,事斷於法於商鞅本質相同,但他更強調“尊君重勢”。慎到主張“法治”,又很重視權勢和君主的作用。在權勢、君主、策略手段等因素之中,他把權勢放在首位,認為權勢是尊君和尚法的前提。

慎到認為,法令的制定者是君主,執法的關鍵還是君主,因此君主對“法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事政治和推行“法治”的關鍵不是君主道德的高低或者才能的優劣,而取決於君主權勢的大小,總之,慎到的尊君、重勢都有其獨到之處;尊君在於強調集中權力,又反對**;重勢在於推行“法治”,卻並非權力至上;這種立法為“公”,以勢行法的觀點成為法家“法治”學說的思想基礎。

3 重術 代表人物——申不害

申不害在“術”的方面,對法家的理論有所貢獻。術”是什麼呢?它是用來加強國君的權力、鞏固國君的地位和防止臣下篡權犯上的。

申子認為,對國君造成威協的是其左右近臣。他主張,國君必須用“術”來駕御群臣。國君要“無為”,不輕易表明態度,這樣臣下摸不透國君的心思,國君才便於窺察群臣。

申不害所謂國君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為了加強君主**。他說:“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

申不害主“術”,但他所說的“術”,是在執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而“法”又是用來鞏固君主統治權的。因此他並不是不講“法”與“勢”的。

二 法家的核心思想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自此以後法家逐步形成一套系統的理論。並影響到國家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韓非當時所在的秦國。

具體來**家思想包括(1) 法家的基本理論是以“人性本惡”為依據。法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發揚“性惡”論。認為任何人為自已都有“皆挾自為心。

人都是追逐自身利益的。都好逸惡勞。但與荀子不同的是人的自私自利是無法改變的,也是不需要改變的。

只是需要以法因勢利導,賞罰分明。((2)主張以法治國,以法強國。並一再予以強調:

“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韓非認為只有法治才能使官吏不敢貪贓枉法;民眾依法努力可致富貴;各級**辦事就像稱和量鬥那樣公正,這樣的國家自然清明,國勢強大。(3)倡導耕戰。耕,即農耕。

戰,及作戰。將這兩項統一,既能提供國家的經濟保障,有能加強國家的軍事保障。農耕與戰事被看做推動國家發展與前進的兩個輪子。

法家認為,“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於力”力量決定一切,而力量**於農耕和兵戰。因此耕戰是“治國之要”,千方百計獎勵耕戰,誘之以利,把民眾引到耕戰的軌道上來。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減輕農業稅收,對於力耕者賞以重爵;採取***策,使農不得不耕,力耕得利,力耕有賞。

對於兵戰,他主張採取賞厚罰重的辦法,使民不得不勇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嚴刑之下,變怯為勇,殊途同歸。他還提出了全國皆兵以及加強戰爭宣傳的主張,以造**人聞戰則喜,爭先恐後的局面。

法家已認識到耕和戰互相促進的關係,農為戰作準備,戰又推動農業發展。。(4)強化君權。法家認為“權制斷於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手裡,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君主極端**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三 法家思想的侷限性 法家作為反對傳統儒家思想的一支學派,起思想與觀點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尤其是法家代表的商鞅,更是因推行法治幫助秦國走向強大。最終統一全國。但是現今的我們應該有自己清楚全面的認知,也應看到它歷史的侷限性。

法家的主要思想都有什麼,法家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先秦時期,法家的主要思想1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 禮 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2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 就是 定分止爭 也就是明確物的所...

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和主張是什麼,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

峰穎迷 論語 是我國先秦時期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 言行,全書二十篇,共四百九十二章,比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請問 在 簡介 中,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正確答案 a 仁 義 禮 智 信 答案解析 原文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 仁義禮智信 君權神授 用來束縛古代人的思想。 仁...

常見的數學思想有哪些,數學思想有哪些

考試加油站 1 符號化思想 在數學教學中,各種量的關係 量的變化以及在量與量之間進行推導和演算,都是以符號形式 包括字母 數字 圖形與圖表以及各種特定的符號 來表示,即執行著一套形式化的數學語言。2 分類思想 以比較為基礎,按照事物間性質的異同,將相同性質的物件歸入一類,不同性質的物件歸入不同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