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老師的主題班會應該怎麼開,關於尊敬老師善待朋友的班會的結束語應該怎麼寫?

時間 2021-10-14 21:32:07

1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以下事例可以幫到你

1、程門立雪

遊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遊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裡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

“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

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定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

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

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裡,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

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裡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

"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

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

"為何說它不乾淨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

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是個賢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

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

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

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

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

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

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5、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閒遊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

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

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裡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裡,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

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

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複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

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祕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

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開啟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

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階參謀.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有中隊長髮言,小隊長向中隊長報數,中隊長向老師報數。然後,要有主持人演講,主持人必須演講的貼近主題,還要報中隊會的節目,節目主要包括:演講,詩歌,舞蹈,獻辭,歌曲,當然,節目的內容一定要貼近中隊會主題!

明白嗎?我說的這些你都明白嗎?

關於尊敬老師善待朋友的班會的結束語應該怎麼寫?

3樓:夢莎莎公主

對師長心存感恩,因為他們給了我教誨,讓我拋開無知,懂得思考,在學習的歷程中實現自我。

對朋友心存感恩,因為他們給了我友愛,讓我在孤寂無助時傾訴、依賴,看到希望和陽光。

4樓:鬱金香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尊敬老師善待朋友的班會,知道了為什麼尊敬老師善待朋友,

尊敬老師善待朋友會讓我們一生受益。

讓老師的愛和朋友的暖盪滌在胸,

在成功的彼岸花開正濃,

馨香四溢,

讓我們攜起手來,

尊敬老師善待朋友,

讓人間充滿希望,

世界充滿愛。

5樓:唯獨你

甲:在這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裡,老師,我們有很多話要對您說.(主持人選讀6-7名學生所寫的幾句最想對老師說的話)

甲:老師,加減乘除,算不盡您作出的奉獻!詩詞歌賦,頌不完對您的崇敬!

老師,在您的節日裡,讓我們為您而歌唱,為您而舞蹈!(獻給老師的歌舞):乙:

老師,忘不了您的教誨,也忘不了您欣慰的笑面.老師!和我們一起盡情地唱吧、跳吧,享受這快樂的時刻.

(師生大反串)

甲:九月,屬於老師.老師,屬於九月.

乙:您像一支紅燭,為我們獻出了所有的光和熱!

甲:您像辛勤的園丁,培育我們成長!

乙:白雲奉獻給藍天,鮮花奉獻給山野,我們拿什麼奉獻給您,我的老師?

甲:我們只有更加努力地學習,愛祖國、愛學校、愛身邊的每個人,才能回報您的辛勤付出和教誨!

乙:師恩永不忘.老師,謝謝您!

齊:祝福您萬事如意,身體健康!“銘記師恩,感謝師恩”主題活動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參與。

表示尊敬老師的成語,形容尊敬老師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焚香禮拜 負駑前驅 尊師重道 師道尊嚴 良師益友 能者為師 研桑心計 一字之師 好為人師 教無常師 開山祖師 抗顏為師 老師宿儒 良師諍友 名師出高徒 三人行,必有我師 師心自是 師心自用 師嚴道尊 為人師表 先聖先師 學無常師 一字師宗師案臨 尊師貴道 至聖先師 尊師重道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這個好...

尊敬老師的名人名言

1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 師說 2 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元.關漢卿 3 為學莫重於尊師。譚嗣同 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4 君子隆師而親友。荀子修身 5 疾學在於尊師。呂氏春秋勸學 6 事師之猶事父也。呂氏春秋勸學 7 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8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

「經」中要尊敬老師的是哪一句,「三字經」中要尊敬老師的是哪一句

sunny柔石 三字經 中要尊敬老師的那一句是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 習禮儀。釋義 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啟示 學會親近好的老師 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三字經 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