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名句,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有哪些?

時間 2021-08-30 09:17:02

1樓:

1、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釋義: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篇》。志存高遠,樂在其中,即便身居陋巷,衣食簡樸,又有何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格局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釋義:這句話出自《論語·子罕篇》。艱苦的環境,困難的時刻,最能考驗一個人的品性。百折不撓,不輕言放棄,才可能有所成就。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釋義: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篇》。別人身上總有自己學習地方,對於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學習和利用,而對於不好的地方則想辦法改進。不盲目排斥他人,隨時隨地的學習,不成功也難。

4、“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釋義: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篇》。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

那些最終登臨絕頂的人,體力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們絕對是最有信念的。不自我設限,勇於進取,才不至於半途而廢。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釋義: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事先做好了應有的準備工作,自然順風順水,事半功倍。

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釋義: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麼樣的朋友,很有可能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可以相互提攜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反之,擇友不善終究會累及自身。

7、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釋義: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篇》。過於質樸直率,就會顯得粗野,但是太在意繁文縟節、文辭修飾,又顯得華而不實。文與質相得益彰方顯君子本色。

2樓:問題系思想唔通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言行的書。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①[不己知]不瞭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論語•為政》。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出自《論語•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出自《論語•里仁》。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自《論語•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自《論語•雍也》。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出自《論語•述而》。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①也。”

出自《論語•子罕》。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論語•憲問》。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出自《論語•衛靈公》。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3樓:

哈哈哈像樓上說的

乾脆你還是聽老師的

把課文背下來

4樓:

敏兒好學,不恥下問。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樓:長沙房地產網

有朋自遠方來

知知為知知不知為不知````

太多了!

6樓:喜讀菜根譚

你把論語從頭到尾翻一遍不就知道了?

7樓:帛芷琪繆谷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論語·里仁》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有哪些?

8樓:韓琴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述而》

白話文釋義: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支學習,找出他們缺點加以改正。

2,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

白話文釋義: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嗎!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麼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麼能行駛呢?”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白話文釋義: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篇》

白話文釋義: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看見有德行或才幹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9樓:螢火蟲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並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註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

【註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

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知識點:“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聰明智慧。(其他知不變)

誨的意思:教,傳授。

乎的意思:語音助詞。

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罕》)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說說論語名句,《論語》中經典名句有哪些?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上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同上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上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

古代名言貌似是論語中的,出自《論語》的古代名句言必信

禮記?檀弓上 說 子夏問於孔子曰 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 寢苫枕幹 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曰 請問居從父兄弟之仇,如之何?曰 仕,弗與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曰 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 不為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後。 老聃布衣 也許春秋戰國亂世時期法律並不完善,私...

論語中關於“惠”的句子有哪些啊,論語中關於誠信的語句有哪些?

困厄泥的做法 論語中關於誠信的句子 1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2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3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4 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