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凌_絮
折桂令·中秋。
一輪飛鏡誰磨①?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②,洗秋空銀漢無波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註釋。飛鏡: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涼、悽清的樣子。
銀漢:天河。
賞析。這首散曲抒發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通過對澄徹月光的喊老坦反覆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 「一輪……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語奇崛。
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圓滿明淨,給人一種新奇之感。以「飛鏡」作比,使人產生一種不知是從何處突然飛來掛到天上的聯想。而「誰磨」一問,更造成一種月光明亮無比的情勢鄭桐。
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發此驚問。下面兩句,轉入對月光的具體描寫,但作者沒有進行正面描繪,而是採用側面烘托的手法來表現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間,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晝,「徹」、「透」兩字,形象地表現了月光照耀的程度。
玉露……無波」兩句,又從另一側面來寫,只是它比前兩句寫得更加空靈。作者從玉露著眼,寫玉露將秋空洗得「銀漢無波」。那瑩潔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產物。
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較往常更為明淨。縱使如此,也並沒有妨礙月中桂樹展現其優美灑落的身影。這是對前面的乙個總結,同時又從明月本身來進行描寫。
前人曾有「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的句,這裡卻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含圓清晰影像來反襯月光的澄徹。通過多側面多層次的反覆渲染,烘托出一種明月如水,清幽靜謐的氛圍。面對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從中來,他引吭高歌,並向月中的嫦娥發問:
在這美好寧靜的月夜,怎能不舉杯痛飲,一醉方休呢?
《折桂令·九日》原文翻譯
2樓:優點教育
折桂令·九日
元代: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盃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譯文
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歸雁橫越秋空,睏倦遊子思念故家。憶翠袖殷勤勸酒,金盃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西風蕭蕭人已衰老滿頭白髮,玉蝶愁飛明日黃花,回頭看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隻遠飛的。
寒鴉。註釋
九日: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中國人素有登高懷鄉習俗。
對青山強整烏紗: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晉桓溫於九月九日在龍山宴客,風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為意。
歸雁橫秋:南歸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橫排飛行。
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勸酒。化用宋晏幾道《鷓鴣天》詞句「彩袖殷勤捧玉鍾」意。翠袖:此處借指女子或**。
金盃錯落:各自舉起酒杯。金盃:**酒杯。錯落:參差相雜,一說酒器名。
玉手琵琶:謂歌女彈奏琵琶助興。
折桂令·中秋的介紹
3樓:巧南壘
行山折桂令·中秋》是元代詩人張養浩所創作的散曲。這首散曲舉枯抒發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通過對澄徹月檔答中光的反覆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
喬吉的《折桂令.秋思》賞析及翻譯
4樓:齊東人也
翻譯:吹紅了山樑上的楓葉,使千山萬壑如同用胭脂染過;吹起了漫天如輕紗般的雲霞,絆住了欲染瓊枝的嚴霜的腳步,正是西風浩蕩萬里時,周天的瀟瀟暮雨,更喚起分處兩地的人的相思。
自恨紅顏薄命的人兒在這裡,試問跨駿馬據雄鞍而遠遊的你又怎能坦然在外呢?就連南歸的大雁也沒帶來你何時歸的訊息,真是流水無情意,空負我落英題詩意。
賞析晚上吧)
非常緊急成語不要重複的有誰知道啊 快點啊!非常著急
作作有芒 作賊心虛 作育人材 作威作福 作舍道邊 作善降祥 作如是觀 作金石聲 作繭自縛 作奸犯科 作嫁衣裳 作好作歹 作法自斃 作惡多端 作壁上觀 座無虛席 坐於塗炭 坐擁百城 坐以待旦 坐以待斃 坐言起行 坐薪懸膽 坐享其成 坐臥不安 坐收漁利 坐視不救 坐失良機 坐山觀虎鬥 坐立不安 坐冷板凳...
滕王閣序全文和翻譯誰知道啊
滕王閣序 唐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 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 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 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
誰知道這首詩,誰知道這首詩的全部啊?
問個事啊 暈了 是滿朝朱紫貴,皆是讀書人 勸學詩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歐里庇得斯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滿朝諸子貴,盡是讀書人 美眉天才 前2句是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誰知道這首詩的全部啊? 東方紅51號 西河大鼓立面有乙個小段,名字叫 打黃狼 裡面有這首詩山前梅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