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思想

時間 2021-10-14 21:08:55

1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文章善於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心思想: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1、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係,一個比一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

2、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定佔天時者不能攻破佔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於‘’地利‘’的重要。

3、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

4、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將上文提出的觀點承接下來,論說。先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一步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特色:

1、文章善於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2、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巨集,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採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3樓:布吉島該叫啥

《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思想是人和,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裡的內城,方圓七裡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啊。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援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4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係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認為“人和”是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

5樓:

得到民心的人,就有許多人幫助他;失掉民心的人,就沒人幫助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請問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6樓:假面

“得道多copy助,失道寡助”請問它的中心思想是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係,一個比一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

7樓:我主宰

《得道多助copy,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8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不如

地利復,地利不如制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bai和”,“得道多助du,失道寡助”zhi是為了闡述"人和"這個dao中心的.

看哪個是中心,你就看從哪個推得出哪個,在這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從理論上說明人和在戰爭中的作用,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提出則是針對上一句話的補充,說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作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斷,突出“人和”.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心思想:要施行仁政,兼愛非攻。

10樓:匿名使用者

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論點到底是什麼啊?

11樓:金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係,一個比一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定佔天時者不能攻破佔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於“地利”的重要。“三裡之城,七裡之郭”說明城小而難守;“環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佔有戰鬥的主動權;“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

戰鬥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

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佔了優勢,但守方可憑藉“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瞭守方具有優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結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於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2樓:森海和你

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出處:戰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節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裡的內城,方圓七裡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啊。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文章善於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巨集,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採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本來就是兩個正確答案啊

各地出版社選中心不同 而且此文章一直對中心沒有過真正的定論教育局出的書和新華的中心還不一樣 我上這篇課文時老師說過了兩個都對,但考試按課本來

14樓:葉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論點呢?就是道德好的人,會有很多人幫助你

15樓:匿名使用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論點到底是什麼?得到民心者得天下。

16樓:亦夢之城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2、出處:《生於憂患,生死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作者簡介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17樓:匿名使用者

論點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只是結論

18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為了闡述"人和"這個中心的.

看哪個是中心,你就看從哪個推得出哪個,在這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從理論上說明人和在戰爭中的作用,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提出則是針對上一句話的補充,說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作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斷,突出“人和”.

19樓:匿名使用者

這篇言論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結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指什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什麼意思 ?

出自 孟子 公孫丑下 指站在正義 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 違背道義 仁義,必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 天時 地利 人和 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道理。由此可見 得道者 實施 仁政 的君主。失道者 不實施 仁政 的君主。者,什麼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點詩句,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重點句子

陸希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重點句子 故,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陌上花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什麼意思 ?

學校管理制度 拼音 d d o du zh sh d o gu zh 釋義 道 道義 寡 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 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出處 孟子 公孫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例子 彼以武力為後盾,我以公理為前驅,蔡東藩 許廑父 通俗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