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咒時要生死心切和還是要一念不執?生死心切是一種執著嗎?

時間 2025-07-04 06:34:58

1樓:亭林直樹

用功就是先要生死心切的念(就像唯一的依靠那種),唸到全身心地融入這個咒中,最後連唸咒的這個念頭也自然地脫掉——真的一念不執(用功到最後會水到渠成,刻意放下就不是了)。當然時間是不短的。

這是乙個過程,先把人世的種種執著,轉化成對這個咒的執著,最後這個執著也自然放下。你說是執著也的確是執著,但這是整個去執的過程。

因為叫你一下子完全放下迅散,你放不下,所以換著方法讓你放下,一切的法門都是這樣來的。

要一念不執的念猜昌銷也可以。但是這個法理要相當地通透,並且自己的修行程度夠才好(其實工夫到了自然就執著就淡了)。如果自己平時煩惱多多的,一邊念一邊亂想的管不住念頭,嘴上說說是沒有益處的。

建議看看母音老人的講解。恩,如果自己的很多疑惑的話,多看相關的大德的開示。修行的原理弄懂了,自己才好上路。

還有一點提示,很重要,有不明白的或修行沒進步,注意多積累福德(福德資糧很很重要)。

希望對你有穗遊幫助。

2樓:aaa**王

生死心切就是一種執著 這個提議 說法是錯誤的 生死心切只能說是埋陸有個出離心 求生極樂的心 不是修行的重點!彎首頃!唸誦咒語要一心不亂 也可能無心念誦 內心虛空無我 無法 才算高芹源層次的!!

3樓:網友

1、法無定法。生死心切與一念不執的定義是什麼呢?有乙個固定的說法嗎?

每個人看見就會有乙個解釋,以誰說的為準。執著的法能正解脫就不是執頌閉著。或者說,依此執著得成佛,就無執著者。

2、是比喻專心念咒。不要在比喻上分別。比喻說:

標月指。有一小孩問月在哪兒,大人伸手指天,小孩看手,不看天。佛經,法師,佛喻手指,月喻佛性,小孩喻眾生。

經書,法師有不同相,法義是一,順佛法,專心誦咒即是。有空就誦。不想其他。

3、佛性一味,依眾生緣就會有不同攔握理解。佛無法可說。文簡櫻慶殊問維摩吉不二之法。

維摩吉不動無言。該怎麼理解呢?聽法師講解,自參悟。

反問自心。不問明白不罷休。

4、如果不能安心持咒,就先看看楞嚴經,大般涅槃經。等佛經,讀誦抄寫。看看又有什麼想法。

5、佛無上智,發心願成佛。

個人一些想法。但願利益到見聞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生死心切,唸佛成片

4樓:黑科技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雲唸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日用未嘗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焉能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

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尺盯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在自己著力,若但將唸佛做皮面,驢年無受用時。

唸佛雖易,世人不知,都輕視為尋常,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路,但不知唸佛之妙,故多錯誤耳?且唸佛即是參禪,更無二致,凡唸佛時,須先將自己胸中,一切煩惱妄想,貪瞋痴愛,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心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如此亮桐日用動靜中,不雜不亂,久之夢寐一如。

若是如此用心,敬困坦唸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死,生淨土之時節也。若但口說唸佛,心地不淨,妄想不除,只道唸佛不靈驗,縱到三生六十劫,亦無出頭分,爾其勉之!

學習時要成績還是要視力,你覺得哪個重要?

其實我認為兩者都重要,而且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只要合理運用時間和方法的話,就可以很容易的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很多孩子因學習而導致近視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不懂得合理的方法,如果方法運用得當的話,不僅學習成績會有明顯的提高,而且還會很好的保證視力,這種例子在我們身邊也是可以看到的,比如說我的同學就非常會運用一...

跑步時是閉嘴還是張嘴,跑步呼吸要張嘴 還是閉嘴?

盡可能閉嘴,但如果只用鼻子呼吸不能滿足需要,憋氣難受,就必須再加上口的呼吸了。一般來說,在長跑的開始階段或跑得很慢時,尤其是在冬天練長跑或頂風跑時,應該用鼻呼吸。因為鼻腔內有豐富的血管,能把通過的空氣溫度提高一些 鼻粘膜分泌有液體,能提高通過的空氣的濕度 鼻毛和鼻粘膜的分泌液,還能阻擋 清除塵埃和細...

泡酒時要放生糯米還是熟糯米嗎,製作甜酒時,為什麼要把糯米用水浸泡一晝夜???

水清霞明 平時喝的糯米酒都是老媽自己製作出來的,感覺一點都不比買來的差,而且口感好,味道也非常的正宗,無論是直接喝還是煮成粥,都有一股不一樣的香醇口感,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釀糯米酒的方法,但是在釀糯米酒的時候,應該把糯米蒸熟好還是煮熟好呢?估計十人九不知,難怪做出來的糯米酒口感不香醇。來看看正確的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