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夜雪》最後一句的意蘊?急求,快!謝謝

時間 2025-07-05 15:40:09

1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初看起來平平淡淡,毫無亮點可言,不過是幾句再也普通不過的話語,既沒有姿態的描摹,也沒有色彩的渲染,氣氛的烘托。但細加品味便會發現,在質樸語言的背後,蘊藏著詩人構思的艱辛。詩人沒有正面寫景,而是從人的感覺、視覺、聽覺諸方面寫起,顯得新穎別緻,卓爾不群。

感覺:首句不從正面寫雪,卻從感覺寫起,含蓄地道出「夜雪」悄無聲息地來臨了。「衾」「枕」暗示「夜」穗掘字,「訝」「冷」暗傳「雪」字,緊扣詩題,文筆簡潔了當。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當雪初臨時,空中的寒氣被潮溼的水氣所吸收,凝成雪花,因此此時氣溫不會立馬下降。只有在雪下過一段時間後,才會感到空氣中的嚴寒。乙個「冷」字,折射出不僅有雪,而且雪並非初降,而是下了很久。

雪本無聲,悄然飄落,初時人極難覺察。乙個「訝」字,說明雪已下了很久了。以上這些,都是詩人感覺到的。

視覺:二句仍未直接讓「雪」登臺,又從視覺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已深沉,夜色凝重,此時詩人舉目視窗,本該漆黑的一片,卻見窗戶光明白亮,說明雪下得大,積得厚,正是積雪的強烈反光才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聽覺:三、四句筆鋒一轉,從聽覺角度來寫。寂靜的夜晚好掘,不時傳來積雪壓折竹枝的清晰的響聲,可見雪下之久,之大,所積之厚。

第三句乙個「重」字,是全詩的詩眼。一、二、四句都圍繞這一「重」字,雪下之久、之大、之厚,無不落在它的身上,這一「重」字,既是詩人對雪的感知和推想,更是詩人心情的一種披露。詩人屢遭貶謫,這首詩正是他謫居江州時所作,詩人孤苦淒涼的沉重心情自不待言。

寒冷的冬夜,詩人心緒不佳,徹夜無眠,感覺「衾枕冷」,看到「窗戶明」,聽到「折竹聲」,不由自主地寫出了一種獨特的人生感悟。

詩中明寫人,暗寫雪,可謂苦心孤詣,獨出機猜襪核杼。以往詩人寫雪多從正面下筆,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雪花開六出,冰珠映九光」,「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等,而詩人卻落筆於人,避開人們慣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通篇採用側面暗示,將雪虛筆寫出,這就使得這首小詩含蓄雋永,韻味悠長,不愧是詠雪詩中的珍品。

2樓:匿名使用者

夜雪。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夜深知雪重,時毀灶聞折竹聲 」,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轉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 ,托出「重」字 ,別有滲粗情致 。

折竹聲」於「 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傳達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獨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全詩詩纖喊扮境平易,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體現白居易詩歌一貫的風格。

3樓:匿名使用者

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首句從人的感覺寫夜雪,乙個「冷」字,寫雪大,寫空氣中的嚴寒蠢棗。乙個」訝」字,於「寒」之外寫出夜雪無聲無息的又一特點。次句,夜深卻見窗戶明,從視覺角度寫雪下得很大,積得很深。

後兩句從聽覺帶喊拆角度寫不時傳來的「折竹聲」,表現雪勢滲彎的有增無減。全詩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寫人,卻處處寫雪,詩境平易自然,渾成熨貼,卻又韻味悠長。

白居易寫的《夜雪》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

4樓:乾萊資訊諮詢

1、從側面描寫夜雪之大、雪夜之冷,渲染了一種淒冷的氛圍;但細細揣摩,不難發現,外在環境的淒冷與詩人當時被貶江州時內心的孤寂淒涼相互呼應,詩人其實是借夜雪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愁苦,是一種孤寂、淒涼的心情。

2、描寫的特點:最大特點是沒有從正面描寫夜寒雪大,而是採取烘托陪襯的藝術手法,既描繪出了夜雪的寒冷和皎潔,又烘托出了人物的動作與神態。

3、白居易。

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_,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2)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西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

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夜雪》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5樓:網友

夜 雪。

白居易已訝衾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在大自然眾多的產兒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讚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麼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是一朵別具風采的小花。

這首詩新穎別緻,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

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全用側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

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

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已。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

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全詩詩境平易,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格。

6樓:網友

大雪夜間降臨,原本應該悄無聲息,但詩人被寒意驚醒,乙個"冷",乙個"折竹聲"婉轉表達出詩人被貶後的寂寞冷清之狀和些許愁思和感慨!

7樓:網友

寫出了白居易對寺廟的喜愛之情。

8樓:skylove薰衣草

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

求古詩的下一句,求詩句最後一句自己玩玩的下句不知道怎麼接了

敢問您幾年級 夕貶潮州路八千 秋雨梧桐葉落時 獨釣寒江雪 海日生殘夜 書中自有千鍾粟 僧敲月下門 採菊東籬下 養在深閨人未識 池塘水滿柳飛綿 村女沿籬採碧花 農夫猶餓死 生男埋沒隨百草 秋月春風等閒度 少小不努力 平沙萬里絕人煙 只是未到傷心處 明朝散發弄扁舟 只是近黃昏 早有蜻蜓立上頭 多少樓台煙...

請問“風”的詩詞一句,“花”的詩詞一句“雪”的詩詞一句,“月”的的詩詞一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 煙花三月下揚州 遙知不是雪 舉頭望明月 趙兔子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蘼蕪 東風無力百花殘 無可奈何花落去 去時雪滿天山路 秦時明月漢時關 五月可兒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

古詩風橋夜泊的意思 一句一句解釋

聽聽濤聲依舊就知道了。楓橋 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一作 夜泊楓橋 楓橋夜泊。標題 楓橋夜。作者 張繼。格律 七絕。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亮下山了 烏鴉在哇哇啼叫 雪霜遍地。我 面對著江邊的楓樹 漁船上的燈火 難以入睡。蘇州城外的寒山寺上。半夜打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