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吹笛喚春歸的含義? 寒山吹笛喚春歸 出自哪裡

時間 2025-05-29 23:20:16

1樓:匿名使用者

李益 寒山吹笛喚春歸, 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 不待天明盡北飛。 這首《春夜聞笛》是詩人謫遷江淮時的思歸之作。 從李益今存詩作可知他曾到過揚州,渡過淮河,經過盱眙(今安徽鳳陽東)。

詩碼輪盯中「寒山」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南,是東晉以來淮泗流域戰略要地,屢為戰場。詩人自稱「遷客」,當是貶謫從軍南來。詩旨主要不是寫士卒的鄉愁,而是發遷客的歸怨。

這首詩是寫淮北初春之夜在軍中聞笛所引起的思歸之情。前二句寫聞笛。此時,春方至,山未青,夜猶寒,而軍中有人吹笛,彷彿是那羌笛淒厲地呼喚春歸大地,風光恰似塞外。

這笛聲,這情景,激動士卒的鄉愁,更摧折著遷客,不禁悲傷流淚,渴望立即飛回北方中原的家鄉。於是,詩人想起那大雁北歸的傳說。每年秋天,大雁從北方飛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棲息過冬。

來年春天便飛回北方。後二句即用這個傳說。詩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飛的心情,也極其羨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飛的自由,所以說「不待天明盡北飛」。

與大雁相比,遷客卻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歸。顯然,這裡蘊含著遺憾和怨望:遷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還沒有隨著大自然的春季一同來到。

詩人以恍惚北方邊塞情調,遲和實寫南謫遷客的怨望,起興別緻有味;又借大雁春來北飛,比託遷客欲歸不得,寄喻得體,手法委婉,頗有新意。而全詩構思巧妙,感情複雜,形象跳躍,針線緻密。題曰「春夜聞笛」,前二句卻似乎在寫春尚未歸,所以有人「吹笛喚春歸」,而遷客不勝其悲;後二句一轉,用回雁峰傳說,想象笛聲將春天喚來,一夜之間,大雁都北飛了。

這一切都為笛聲所誘發,而春和夜是興寄所在,象徵著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後二句之間,從眼前景物到想象傳說,從現實到希望,從寒山笛聲到遷客,到洞庭群雁夜飛,在這一系列具體形象的疊現之中,動人地表現出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喚春歸始,而以雁盡北飛結,人留雁歸,桐答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間,有不盡的怨望,含難言的惆悵。

王之渙《涼州詞》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是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氣概。李益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其實相同,不過是說春風不到江南來。所以情調略似邊塞詩,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氣,情調遜於王詩。

然而這正是中唐詩歌的時代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在冬天寒冷荒涼的山上,吹奏起悠揚的笛曲,呼喚春天早點到了,讓大地重新充滿生機。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寒山吹笛喚春歸,弊蠢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冷冷的天氣裡吹著笛子要離開正卜喚的朋友客人互相舉凱看著不禁淚流溼衣。洞庭湖邊一夜有無無數的飛雁,可是不等到天亮了就都各自飛了。

4樓:元氣少女的生活記錄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含義: 冷冷的天氣裡吹著笛子,要離開的朋友客人互相看著,不禁淚流溼衣。洞庭湖邊一夜有無數的飛雁,可是不等到天亮了就都各自飛了。

"寒山吹笛喚春歸"出自**

5樓:匿名使用者

年代:唐五代。

作寬敬者:李益。

作品:春夜聞笛。

內容: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念巧腔相仔衫看淚滿衣。

洞庭衣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