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的來歷,上巳節風俗來歷

時間 2025-05-12 00:18:30

1樓:網友

上巳節是中國漢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夏曆三月初三為上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斗山、西高山踏青。

上巳節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農曆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洞咐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

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乙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

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裂拍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

此後,在一些志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乙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肆顫羨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 後漢書·禮儀志上》 )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上巳節風俗來歷

2樓:居家能手小晴

上巳節的風俗有:祓禊、祭祀高禖、曲水流觴、郊外遊春、射雁司蠶、互贈香草等。上巳節。

祓禊。所謂「禊」,即「潔」,「祓禊」就是通差擾過自潔而消彌致**素的儀式。三月到了,天氣回暖,人和耐們結伴到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

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裡清潔免疫,吉祥如意。

祭祀高禖。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

人們通過這種巫教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節又是乙個求偶節、求育節。

曲水流觴。曲水流觴,也叫臨水浮卵。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

曲水流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虛棚旦則罰酒三杯。

上巳節的來歷:

追溯上巳節的來歷,可以一直推至上古時期。傳說伏羲氏與女媧捏土造人,繁衍後代,故而後人尊伏羲為「人祖」,並在淮陽一帶修建太昊陵古廟,在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舉行廟會,在此期間對伏羲進行朝拜。後來又逐漸定為在上巳這一天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也正因為是為了祭祀造人的祖先,上巳節最初的諸多活動都與子孫繁衍有關。

上巳節的由來

3樓:魚小魚看社會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農曆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乙個巳日,謂之上巳。

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裡,《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農曆三月三正值暮春,春天的特點就是「生髮」,所以這時的民俗也都是提倡人們多活動,熱愛生命。

三月三(上巳節)的歷史十分悠久,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古時以農曆三月第乙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後來,上巳節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後代便沿襲下來。

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

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三月初三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乙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

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上巳節的並巖意義

上巳節具有紀念的意雀亂義。上巳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展現著中國從古至今的生活風貌,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價值、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上巳節作為黃帝誕辰節,彰顯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同時,炎黃子孫在上巳節祭拜黃帝,祭拜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種同根同祖、血脈相連的情感,並能增強對本民族的熱愛與認同。

這項紀念活動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在這種意義上,上巳節就像粘合劑一樣把中華民族成員們緊緊聯絡在一起頃蔽檔。

上巳節有什麼來歷和傳說

4樓:懂視生活

上巳節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可能並不熟悉,實際上這是乙個傳統節日。上巳節俗稱三月三,該節在文字記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上巳節的來歷和傳說。

春秋時期,已有在三月上旬的晌銷脊巳日,在水宴滲邊舉行招魂祛災的信仰民俗。到了漢朝,三月上巳已確定為節。傳說農曆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聚會,道教信徒們也會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頌經祈禱。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上巳」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裡。《周禮》鄭玄注:

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寫的就是當時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濱去洗鬥燃濯,去除宿垢,同時帶走身上的災晦之氣,有祈福的意義。《後漢書》中有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_為大潔」,文中說的即是以流水潔淨身體、讓災厄與疾病隨水同去的一種風俗。

上巳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的乙個節日。按通常的說法,漢以前節期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後固定為漢歷(農曆)三月初三,不一定為巳日。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_,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

高_,又稱郊_,因供於郊外而得名。人們通過這種巫教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節又是乙個求偶節、求育節。

上巳節的由來 上巳節是什麼意思

5樓:星恩文化

搏拆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據說在很早以吵銀襲前,世界上發生了一次大災難,人類和動物都沒有了,只有伏羲、女媧兄妹受到烏龜的公升兄保護而得以存活下來。為了人類的延續,在烏龜的撮合下,兄妹結為夫妻,生兒育女,並捏土造人。

因為兄妹倆成親那天是三月三,為了紀念他們繁衍人類的偉大功績,以後每年的三月三日人們都要祭祀女媧伏羲。

上巳節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黎民百姓,都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出遊,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去郊野陌上宴飲行樂。

上巳節是什麼日子 上巳節有什麼習俗

又稱女兒節,滿18歲可以戴精美的頭冠。上巳節有什麼習俗 上巳節的習俗有 祓禊 祭祀高禖 曲水流觴 郊外遊春 射雁司蠶 互贈香草 吃薺菜煮雞蛋等。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祓禊祓禊,指去災病,上古女巫給去晦,唐宋時流行泡溫泉,以前是...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來歷 故事 風俗習慣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的來歷 故事 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 一 端午節的來歷 故事有四種說法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躲端午 時端午節習俗。直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 躲午 亦稱 躲端午 俗稱5月,5月5日為惡日...

乞巧節的風俗是什麼,乞巧節的來歷和風俗

乞巧 拜織女 吃正當果 針刺 蜘蛛乞巧 拜魁星的習俗。1.乞巧藝術節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為了紀念織女,又稱 七姐妹 乞巧節是女性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七月初七晚上,俗世女子向她乞求智慧型和技巧,她們必然會要求婚姻幸福。2.乞討技巧的真正意義是情人節和女生節,這兩天對女生來說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