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父母恩,佛教 父母恩

時間 2022-06-06 19:30:05

1樓:

您痛苦,但卻只關心因果報應,卻不關心痛苦的根源。

嘗試用心體會父母當時的心理狀態,去理解他們為何行為極端,人不會無緣無故發瘋,多半是外界環境所迫,再加上內心不堪重壓。您恨父母,但是您對他們了解多少?您恨父母,多半是因為您不了解、也想不通他們當時為什麼這樣對您。

嘗試用真心,用慈悲,用寬容,用愛去化解矛盾會比暴力來得有效得多。

如果您揚起巴掌對他們說,你們錯了,您聽到的回答多半是「你才錯了」。如果您寬容他們,跟他們說一聲對不起,也許您聽到的回答也會是一句對不起。您如果相信因果,那麼您的寬容將會是乙個大大的善因,必然種出大大的善果。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兩代人的矛盾是多麼的深多麼的複雜,誰能說得清?用真誠,用愛去化解一切吧。

看佛經是好事。用一顆大悲心,真誠地去實踐佛經中的慈、悲、喜、舍,這樣應該能夠幫助閣下化解很多矛盾。

2樓:海紫玉

您好。您的經歷和我有相似,在這之前我也曾有您這樣的想法,那是確實太年輕了,懂得的太少,不明白的太多。學佛之後,明白了萬事萬物皆有因緣啊!

以前的事情已經過去,不要心存怨惱,今後的還沒來到,只有好好把握現在,好好活在當下,善待父母吧,也是善待您自己啊!

3樓:匿名使用者

怕我這個答案會誤導你,但是說實話,佛教我們的是要活得自在。

不能說要你放下你父母給你的傷,給你的痛,

只想說,也許有的時候,離他們遠一點點,如果生活在一起會有痛苦的話,那就分開吧。

安安靜靜的和父母說好吧,如果生活在一起只是無休止的傷害,那就給彼此一些空間吧。

如果他們在沒有了你的環境裡同樣能快樂,那就讓他們快樂。

如果你能在沒有了他們的環境裡快樂,那就自己快樂的生活。

加油!生活是自己!

4樓:無上真愛

世間一切皆是業報感召,受虐待是你惡業所招,比如逆業招謾罵,犟業招毒打,君若不服氣,惡境難離啊。古人云:「喝酒不醉方為高,見色不迷真英豪,見財不貪真君子,見氣不氣禍自消。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啊,必須修改自己的惡性方能離其惡境。

5樓:匿名使用者

………………你的父母就是你最大的恩人,你可以說你的父母有報應,但是也不應該是你來報應,你那是造業,你也有果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建議你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6樓:抱撲守一

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人身難得。無論如何,父母賜予肉身,此恩此德,已經足夠。若無此恩,不知仁兄您老人家還在**受苦呢。得此人身並不容易,望珍惜,學佛修行。

7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您看看八大人覺經,您自己如果能邁過去,將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 順祝六時吉祥

8樓:匿名使用者

你看看聖經吧,那裡有答案,。

9樓:蒙塵的結他

想想,如果沒有他們你會來到這個世界上麼?

佛法中關於父母恩的經律論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父母於子。

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

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

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

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

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不聞使聞教授。

獲安隱處。慳貪教令好施。勸樂教授。

獲安隱處。無智慧型教令黠慧。勸樂教授。

護安隱處。如是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教信法教授。

獲安隱處。諸法甚深。現身獲果。

義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

教令信聖眾。如來聖眾。甚清淨行。

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

三昧成就。智慧型成就。解脫成就。

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四雙八輩。

是謂如來聖眾。最尊最貴。當尊奉敬仰。

是世間無上福田。如是諸子。當教父母行慈。

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養子。是謂比丘有二子。

是故諸比丘。當學所生子。口出法味。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全文結束────

11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佛說父母恩難報經,我空間裡有原文,您可以去看看。

12樓:匿名使用者

報父母恩情咒:南無彌慄多,哆婆耶。薩訶。

學佛人是否要很強調父母恩?

13樓:海印放光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一切正規宗教大力提倡的,佛教也是如此。

在佛教經典中,有許許多多佛經講到要孝敬父母,不孝之人會墮入地獄受苦。《地藏經》、《善生經》、《優婆塞戒經》、《父母恩難報經》……等等,都講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這都是佛祖講的經,學佛人應該聽從佛的教導。

14樓:表情大帝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中,佛祖曾與摩揭陀國王舍城中的500長者專門**了父母養育之恩的意義及佛對父母養育恩情的看法。具體觀點有四:

一、父母之恩第一,功德不可校量。

佛對前來聆聽佛法的500長者說,你們此刻聽說了佛法的大乘妙義,就心生求利益安樂的未來法,這是不對的。世間有四種恩情不能忘:「世出世恩有其四種:

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佛將父母養育之恩名列四恩之首,其次是眾生間的人情交集,再次是國王領主對個人生命的庇佑,最後才是佛法僧三寶對生命的指引。佛甚至認為,供養佛菩薩的功德遠非供養父母重要。佛說:

「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

二、悲母之恩「逾於須彌,重於大地」

佛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尤其是母親對子女的恩。恩及未形,從娘胎十月便吮母心血而生。

出生後,要「飲母乳百八十斛」才能真正發育完成。佛說,母有十德。「一曰大地、二曰能生、三曰能正、四曰養育、五曰智者、六曰莊嚴、七曰安穩、八曰教授、九曰教誡、十曰與業。

」父母之恩,割肉侍親且無以為報。佛如是說:「世間所高莫過山岳。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

三、母在為富,母沒為貧

世人無不愛富嫌貧。然佛問:「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在佛看來,最富者並非是手捧價值三千大千世界、能夠滿足你任何心願的至寶摩尼珠。

佛的答案是:「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母在為日中,為月明;母沒為日沒,為暗夜。故佛說,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與供佛福等無異。

四、眾生恩者,即無始來,等無差別

舜孝而有瞽叟之父。有人說,我誠心對待父母,奈何我以人為父,人不以我為子!想孝順,不是沒心,是沒機會。對於此,佛如何認為呢?

佛說,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多半互為父母。生生世世迴圈,父不慈母不悲子女不孝並非偶然,並非當下誰之責任。唯有互相體諒對方,才是家庭的和諧之道。

15樓:胡笳十八拍

是的,百善孝為先,這既是佛心,也是佛理根本。

16樓:娛小冰

是的,其實學不學佛都要強調感恩父母?

17樓:**c嗜血

佛學傳入中國後,改革過,與儒教碰撞融合,增添了有關父母的內容。如果是印度本土佛教是不講父母之恩的。但中國佛教是強調的

18樓:英美心裡

學不學佛都要強調父母。

父母的恩情大於天。

19樓:英語學習小秘書

學不學佛都不能忘父母恩。

20樓:龍騰探海

百善孝為先,信佛就要多積德行善!

佛說報父母恩咒

21樓:匿名使用者

沒聽說過此咒,念楞嚴咒吧,咒中之王

《佛說孝子經》:佛**如何報父母恩

22樓:百家名寺錄

東漢安世高所譯《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講到,父母對子女恩重如山,縱使「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尤不足報父母恩。」《佛說孝子經》中,佛從懷胎、臨生、養育、教導、與子休戚與共等方面陳述父母對子女的恩情。佛問諸沙門,父母恩重,如何報答。

諸沙門答以「唯當盡禮,慈心供養。」意思是極盡世俗之義務,滿足父母之快樂,諸沙門的回答主要是供養父母吃穿遊玩,滿足其感官快樂。佛說此不為孝,真正的孝須能令父母去惡行善,皈依三寶,奉持五戒,壽終生天,世世逢佛,聞法得道。

以這種孝為本,能令沙門梵行,君主仁愛,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婦貞。個人進德修業,社會和諧昌明。

《佛說孝子經》之孝道是建立在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基礎上,善待父母,不但今世善,也要後世善;不但要果善,更要因善,因善自然果善,其中最大的善是見佛聞法,長與苦別,究竟涅槃,對父母之大孝亦以能令父母解脫涅槃為目標。

佛教傳到中國,與中國儒家傳統衝突之一便是孝道問題。儒家之孝主要是敬事父母,承祭祖先:在世,事之以禮;壽終,葬之以禮,逝後,祭之以禮。

儒家特別強調子女奉養父母,父母在不遠遊,甚至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尤其重視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價值觀自然視佛教之辭親出家為大不孝。

「無後為大」的不孝,實際上是個宗教性問題,因為「不娶無子,絕先祖祀」(語出東漢趙岐《十三經注疏》)。這件事很重大,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仍然記得,鄉人被罵「絕戶」感覺是莫大的侮辱和難堪。「踹寡婦門,挖絕戶墳,吃月子奶,罵啞巴人」是四大缺德事。

儒家沒有佛教的輪迴思想,人死為鬼,回歸祖先那裡是普遍的信仰。有子不孝,在世父母受苦,但如果有後能祭祀祖先,還不算最大的不孝,無後代祭祀,列祖列宗都可能會在另外的世界挨凍受惡,生活悽慘。祖先鬼要靠後代子孫祭祀來生活,讓人聯想到佛教「餓鬼」一詞。

餓鬼的總稱為「薜荔多」(梵語preta),意為「祖先鬼」,以飢渴逼惱,從他希求得名。「薜荔多」之「祖先」大概與中文的「祖先」意義不同,私以為大概更多的是壽命很長的意思。

在佛教看來,眾生福業,從布施、持戒、忍辱而來,尤其是財富,源於前世布施,若是慳吝,易墮餓鬼。中國人古來天災人禍較多,百姓多懷生存恐懼,能夠活下去,能吃飽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希望,無心無力行於布施,然而對於孝養父母,養育子女則有堅定的倫理信念,故生前死後之給養亦從子女獲得,養兒不但防老,而且也是對列祖列宗衣食負責,故「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為大不孝。佛教以離家出家為大善,累世父母都會因此得到利益,勸導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更是大孝。

在古代,子女出家與父母的現世安樂常常產生衝突,而現代許多寺院開始建設安養院,安養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安置好出家人的父母,既可以使出家人的父母安度晚年,更有利於使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善莫大焉!

23樓:天涯野客

這個是偽經,大藏經查不到

24樓:exo豐豐

應該看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佛教十報恩

25樓:解疙瘩四為堂

你問的大概應該是十報父母恩吧

一報懷胎守護恩

累劫因緣重,今來託母胎。

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開。

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災。

羅衣都不掛,妝鏡惹塵埃。

二報臨產受苦恩

懷胎十個月,難產將欲臨。

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

含悲告親族,惟具死來侵。

三報生子忘憂恩

慈母生兒日,五臟總開張。

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

生已聞兒鍵,歡喜倍加常。

喜完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四報咽苦吐甘恩

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

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愛重情難忍,恩深復倍悲。

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飢。

五報 日乾就溼恩

母願身抽濕,將兒移就幹。

兩乳充飢渴,羅袖掩風寒。

恩憐恆廢忱,寵弄才能歡。

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

六報哺乳養育恩

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

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增無怒目,不嫌手足攣。

誕腹親生子,終日惜兼憐。

七報洗濯不淨恩

本是芙蓉質,精神健且康。

眉分新柳碧,臉色奪蓮紅。

思深摧玉貌,洗濯損盤龍。

只為憐男女,慈母改容顏。

八報遠行憶念恩

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

子出山關外,母憶在他鄉。

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

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九報 深加體恤恩

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

子若願代受,兒勞母不安。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

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十報 究竟憐愍恩

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

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

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

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報父母恩咒,報父母恩咒是?

michael小廖 您好!報父母恩咒全文是 南無密慄多,哆婆曳,莎訶。n m m l du du p y su h 每天至心懇切念108遍 也可以是7的倍數,多多益善 後,功德迴向給現世父母消災免難,增福延壽即可。如果能迴向過去世父母蒙佛接引,往生淨土,迴向天下父母遠離諸苦,歡喜自在,長壽安康,吉祥...

養兒方知父母恩。求下聯,“養兒方知父母恩”出自哪首詩?

睢寧一指禪 首先要說明的是,按照對聯的規則要求,養兒方知父母恩 一句應該是下聯,求對的應該是上聯。現聊對上聯,供參考 當家才覺柴米貴 養兒方知父母恩。常言道 當家才知柴米貴,意思是自己成家立業以後,才知道生活艱辛的滋味 有兒才知報娘恩,意思是自己有了子女,才知道養育子女不容易,從而感知 回報父母的恩...

養兒方知父母恩全詩,“養兒方知父母恩”出自哪首詩?

沒有這樣的詩,這是俗語。俗語全句是 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 只是俗語,不是詩,俗語全句是 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望採納 我是 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 飛哥說紅木 只是個俗語,不是出自詩中 養兒方知父母恩 出自哪首詩? 子清塵 並沒有這首詩,這是俗語,並非七個字就都是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