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一詞最早被引進中國叫什麼聽說是張之

時間 2022-03-27 04:05:12

1樓:

如果只是說中文物理單詞,則戰國時期就有了;如果是說和physica對譯則17世紀就有了。還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國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分類,包括天文、氣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2023年巴黎科學院成立時科學仍分成數學和物理兩大類,只不過數學包括力學和天文學;而物理學還包括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可見法國直到l7世紀,物理學也是大物理或廣義物理學。

中文「物理」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莊子·知北遊》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秋水》也有:

「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之說。「萬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詞的基本含義。天地之執行.四時之交替.萬物之生衰,古人都將其看作「物理」的表現。

在此基礎上,《荀子·解蔽》作了進一步總結:「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這裡「物理」一詞雖未連用,但上下文看是專講觀物知理的。

所以唐揚驚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則可知物理也。」

據查李之藻(1569-2023年)和傅泛際(1587—2023年)於2023年譯畢、2023年陸續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譯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後。宗也、殊也、類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獨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後。

」此文原意是闡述宗、殊、類三公為本然之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在先;而獨,依二公為依然之稱,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因在後。

《名理探》是17世紀初葡萄牙的高因盤利大學耶穌會會士的邏輯講義.用拉丁文寫成。原名《亞里士多穗辯證法概論》,原書刊於2023年。我們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書.因此還不敢說「物理」一詞肯定對譯於拉丁文「physica,但從《名理探》中有關「物理」的引文來看實際上是講形性學的,仍屬中國古代「大物理的範疇!

因而這種翻譯是準確的。

王夫之(1619-2023年)對方以智質測之學獨有所鍾.他在《搔首問》中曾說:「密翁(即方以智)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之窮理,唯質測為得之。

若邵康節、蔡西山則立一理以窮物,非格物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

-----------王夫之,船山遺書·搔首問.上海太平洋書店2023年排印本

我們姑且不論王夫之關於格物與非格物的區別及其與西方物理、化學相比是否貼切.僅就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而論,王夫之對當時西方「物理」、「化學」這兩個科學名詞已經運用得相當準確了。這再次證明我國至遲在l7世紀下半葉對西方「物理」、「化學」兩個科學名詞,已有了準確的譯法.

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百科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

日本早期物理學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說:「在我國最初把physics稱為窮理學.明崇禎年間一本名叫《物理小識》的書,闡述的內容包括天文、氣象、醫藥等方面.

早在宋代,同樣內容包含在『物類志』和『物類感應』等著述中,這些都是中國物理著作的淵源.」

2樓:矻矻的矻矻

2023年以前,我國譯述西方物理學著作沒有採用「物理學」的譯法,而是多譯為「格物學」或「格致學」。大量史料表明:「格物學」或「格致學」就是「physics」的早期漢語意譯。

這兩種譯法是「格物致知」一詞兩種形式的縮寫。「格物致知」一詞源於儒家「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的思想。

如2023年美國人林樂知將羅斯古編寫的一本物理書翻譯成漢語並命名為《格致啟蒙》,其中第二卷為格物學;2023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也將一本物理書譯為漢語,名字為《格物測算》。另外,國內2023年有譯著《格致小引》,2023年又有《格物入門》出版。

3樓:勇氣做我自己

話沒說完吧, 是張之洞 主張洋為中用,很多公派留學的人士回來普及給國人的

4樓:人魔神轉生

「物理」一詞始見於三國時期楊泉的《物理論》(雖然由於當時的侷限性,很多理論現在看來是不正確的;比如:「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

吐元氣,發日月,經星辰,皆由水而興。」--------大概的意思是天地地是浮在水面上的,水是大地之根本,天則是水蒸發之後形成的,大概是說水化成的水蒸汽=雲(吐元氣),到達日月星辰所在之地形成了天)

再後來是明末學士王宣《物理學》(資料缺乏,是方以智的師塾),以及對此書進行模仿借鑑的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著作的《物理小識》,2023年出版的由美國傳教士盧公明主持編纂的漢英字典《華英萃林韻府》已經將「物理」與英語的「physics」對譯〔(日本是2023年出版的小學教材《物理階梯》首先使用「物理」一詞的)等等。

在物理學方面,《物理小識》更是多有可稱道之處,尤其表現在它所論及的光學和聲學知識方面。《物理小識》對於光和聲的波動性的認識,遠較其前人為強。書中提出了被我們稱之為「氣光波動說」的樸素光波動學說,方以智並在此基礎上闡釋了他的「光肥影瘦」主張,認為光在傳播過程中,總要向幾何光學的陰影範圍內侵入,使有光區擴大,陰影區縮小。

他並據此批駁了傳教士有關太陽直徑將近有日地距離三分之一大的說法。這些,都是前無古人的學術貢獻。

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有「物理」一詞出現

5樓:人魔神轉生

如果只是說中文物理單詞,則戰國時期就有了;如果是說和physica對譯則17世紀就有了。還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國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分類,包括天文、氣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2023年巴黎科學院成立時科學仍分成數學和物理兩大類,只不過數學包括力學和天文學;而物理學還包括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可見法國直到l7世紀,物理學也是大物理或廣義物理學。

中文「物理」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莊子·知北遊》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秋水》也有:

「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之說。「萬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詞的基本含義。天地之執行.四時之交替.萬物之生衰,古人都將其看作「物理」的表現。

在此基礎上,《荀子·解蔽》作了進一步總結:「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這裡「物理」一詞雖未連用,但上下文看是專講觀物知理的。

所以唐揚驚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則可知物理也。」

據查李之藻(1569-2023年)和傅泛際(1587—2023年)於2023年譯畢、2023年陸續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譯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後。宗也、殊也、類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獨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後。

」此文原意是闡述宗、殊、類三公為本然之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在先;而獨,依二公為依然之稱,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因在後。

《名理探》是17世紀初葡萄牙的高因盤利大學耶穌會會士的邏輯講義.用拉丁文寫成。原名《亞里士多穗辯證法概論》,原書刊於2023年。我們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書.因此還不敢說「物理」一詞肯定對譯於拉丁文「physica,但從《名理探》中有關「物理」的引文來看實際上是講形性學的,仍屬中國古代「大物理的範疇!

因而這種翻譯是準確的。

王夫之(1619-2023年)對方以智質測之學獨有所鍾.他在《搔首問》中曾說:「密翁(即方以智)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之窮理,唯質測為得之。

若邵康節、蔡西山則立一理以窮物,非格物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

-----------王夫之,船山遺書·搔首問.上海太平洋書店2023年排印本

我們姑且不論王夫之關於格物與非格物的區別及其與西方物理、化學相比是否貼切.僅就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而論,王夫之對當時西方「物理」、「化學」這兩個科學名詞已經運用得相當準確了。這再次證明我國至遲在l7世紀下半葉對西方「物理」、「化學」兩個科學名詞,已有了準確的譯法.

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百科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

日本早期物理學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說:「在我國最初把physics稱為窮理學.明崇禎年間一本名叫《物理小識》的書,闡述的內容包括天文、氣象、醫藥等方面.

早在宋代,同樣內容包含在『物類志』和『物類感應』等著述中,這些都是中國物理著作的淵源.」

6樓:匿名使用者

中文裡的「物理」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鶡冠子·王鈇》一文中最早出現:「龐子雲:『願聞其人情物理』,意思是事物的道理,之後被廣泛運用,在《淮南子》,《莊子》,《荀子》等中國典籍中都有運用。

而外語中的「物理」(physics)一詞最早出現於古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

我國何時開始使用「物理學」一詞

7樓:人魔神轉生

如果只是說中文物理單詞,則戰國時期就有了;如果是說和physica對譯則17世紀就有了。還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國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分類,包括天文、氣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2023年巴黎科學院成立時科學仍分成數學和物理兩大類,只不過數學包括力學和天文學;而物理學還包括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可見法國直到l7世紀,物理學也是大物理或廣義物理學。

中文「物理」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莊子·知北遊》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秋水》也有:

「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之說。「萬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詞的基本含義。天地之執行.四時之交替.萬物之生衰,古人都將其看作「物理」的表現。

在此基礎上,《荀子·解蔽》作了進一步總結:「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這裡「物理」一詞雖未連用,但上下文看是專講觀物知理的。

所以唐揚驚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則可知物理也。」

2023年徐光啟和利馬竇翻(義大利人,mateo ricci,1552—1633)譯的歐幾里德(euclid,330bc—275bc)的《幾何原本》前六卷時,徐光啟作的該書序言中也談到了「物理」 一詞.

據查李之藻(1569-2023年)和傅泛際(1587—2023年)於2023年譯畢、2023年陸續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譯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後。宗也、殊也、類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獨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後。

」此文原意是闡述宗、殊、類三公為本然之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在先;而獨,依二公為依然之稱,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因在後。

《名理探》是17世紀初葡萄牙的高因盤利大學耶穌會會士的邏輯講義.用拉丁文寫成。原名《亞里士多穗辯證法概論》,原書刊於2023年。我們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書.因此還不敢說「物理」一詞肯定對譯於拉丁文「physica,但從《名理探》中有關「物理」的引文來看實際上是講形性學的,仍屬中國古代「大物理的範疇!

因而這種翻譯是準確的。

王夫之(1619-2023年)對方以智質測之學獨有所鍾.他在《搔首問》中曾說:「密翁(即方以智)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之窮理,唯質測為得之。

若邵康節、蔡西山則立一理以窮物,非格物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

-----------王夫之,船山遺書·搔首問.上海太平洋書店2023年排印本

我們姑且不論王夫之關於格物與非格物的區別及其與西方物理、化學相比是否貼切.僅就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而論,王夫之對當時西方「物理」、「化學」這兩個科學名詞已經運用得相當準確了。這再次證明我國至遲在l7世紀下半葉對西方「物理」、「化學」兩個科學名詞,已有了準確的譯法.

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百科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

日本早期物理學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說:「在我國最初把physics稱為窮理學.明崇禎年間一本名叫《物理小識》的書,闡述的內容包括天文、氣象、醫藥等方面.

早在宋代,同樣內容包含在『物類志』和『物類感應』等著述中,這些都是中國物理著作的淵源.」

“丈夫”一詞的由來是什麼,“老公”一詞最早的含義是什麼?

檸檬玖瑤 遠古時期,我國許多部落都有搶婚的習俗。因此,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該男子身材是否有高度,是否偉岸,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一丈約等於七尺,所謂七尺男兒即由此而來。據說,只有達到這個身高的男子,才有可能抵禦他人搶婚。所以,當時的已婚女子都習慣地稱自己的男人為 丈夫 此外,在西安出土的距今六...

科學一詞最早出現於什麼時候, 科學 一詞的由來

封狼居胥 中文的 科學 一詞第一次出現是在 時期。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 知識 學問 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把 science 譯為 科學 但關於中國第一個使用 科學 一詞的人是誰一直存在爭議,目前流傳比...

“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及其含義演變

中國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 一詞最早出現是在 周代 詩經 中,如 大雅 民勞 惠此中國 但 詩經 中的此類 中國 實為 國中 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 中國 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 孟子 滕文公上 雲 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 又 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莊子 田子方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