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的作文

時間 2022-03-25 11:55:13

1樓:這個世界確實很有趣

《里仁》篇第一段: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照三家村學究的解釋就是:「孔子說,我們所住的鄉里,要擇仁人的鄉里,四周鄰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夠美了。」真不知道世界上哪來這許多仁人君子,對「擇不處仁,焉得知?

」他們解釋說:「我們選擇乙個居住的地方,假使不住在仁里的當中,這個人就不算有智慧型的聰明人。」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大家都是笨蛋!

對於這種解釋,剛才批評過了,這是三家村的學究們的解釋。

現在依照我們新三家村學究的解釋,「里仁為美」意思是我們真正學問安頓的處所,要以仁為標準,達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學問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擇不處仁」的意思是我們學問、修養,沒有達到處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型的成就,這是第一原則。

這個「裡」字應該作為動詞看,當然也指居住的地方。但是居住的地方,有處的意思。「居、住、處」在古文中,有時是表示站或坐在那裡,是動詞。

我們讀春秋戰國時代著的書,經常看到「居」單獨乙個字。我國古代沒方桌子,沒有椅子。日本人的榻榻公尺,是我們中國去的,由秦、漢到魏,都還是席地而坐。

魏晉以後才從西域傳進椅子來。唐代以前我們還看到一句話——「據胡床而坐」,胡床就是椅子的初形,從西域過來的。我們中國文化,許多名詞有一胡字,如胡椒,一看就知道這樣東西是外來的;不是「胡」就是「蕃」,蕃茄就是外國來的。

後來又加上「洋」,如腳踏車是外國來的,四川人叫「洋馬兒」,甚至如病名「洋梅瘡」也是外國傳來的。在明代以前,我國的醫學書籍上,沒有看過這種病,可見這是從外國傳進來的,而且開始由廣東方面上岸的,所以又稱作「廣瘡」。

我們知道了這些道理,就了解居、裡的意義就是「自處」,「里仁」的意思也就是乙個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處世,處人,尤其是自處,都要有「自處之道」。再明白點講,什麼叫「里仁」呢?

就是我們隨時要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現在討論「仁」。說到仁字,孔子學問的中心來了,頭大的問題來了。

上面三篇中,第一篇學而時習之,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仁。「仁」是什麼?

兩千年以來,莫衷一是,這真是乙個大問題。

第一,題目的裡仁。自處於仁,里仁象徵了學問的中心在如何自處。自心是「體」,處於人之間就是「相」和「用」了。

相就是人的行為,用則是發揮的作用。所謂自處就是自立,所謂處人就是立人。佛家的所謂「菩薩」之道,自立立人就是菩薩,這是梵文「菩堤薩埵」的譯音,譯成中文簡稱菩薩,等於中文的聖賢,名稱不同而已。

自處處人,就是仁的體用。

第二,本篇孔子就講到「吾道一以貫之」,換句話說,就是體用一貫,有體有用。所以說仁只是行為,只講用不講體,不講內心修養,也錯了。如果像另一派的宋儒所說,仁就是在那裡靜坐,養性談心為仁,不講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己立人,也錯了,應該體用一貫。

第三,在《述而》篇裡有「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四點是孔子講學問的中心綱要。

這也是他「一貫」的道理。但在《顏淵》篇中卻提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徹底語。這些資料,我們要先了解,以後再研究這篇的本身,最後把結論溝通起來,大家就可以豁然貫通了。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感悟

2樓:匿名使用者

感悟是:

我們身處社會,一直在不斷努力的追求進步。然而這個社會是個大染缸,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是可以做出選擇。就像孟母三遷的故事一樣,我們需要為自己選擇乙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優秀、品行良好的人在一起,吸收他們好的行事作風及聰明才智,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居住的地方沒有仁德的人,那你怎麼能獲得智慧型呢?」

擴充套件資料

里仁為美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另譯為居處在仁愛的鄰居鄉里中才是美。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乙個特點。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居住的地方沒有仁德的人,那你怎麼能獲得智慧型呢?」

4樓:咖啡寶貝

孔子說,跟有的人住在一起,你就會獲得智慧型,跟沒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你怎麼會獲得智慧型呢?

5樓:文似花海

【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評析】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

6樓:

如果人能夠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算好。選擇沒有仁德的地方居住,怎能算是聰明呢?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什麼意思

7樓:通古紀聞

1、意思是鄉鄰之間蘊含的高尚美德,能讓人過上品德高尚的美好生活。乙個人選擇住處的時候,如果不選擇具有高尚品德的地方,這樣的人就不是聰明人。

2、這句話出自於《論語·里仁》第一段。

3、全句為: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拓展內容:

《論語·里仁篇》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8樓:牛炸天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解釋:孔子說過:內在的仁德是善美的人性.如果不以仁德的準則而選擇,怎麼會獲得智慧型呢?

9樓:棉糖咕咕鴿

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里仁篇第四•第一章》

裡,這也可以看為動詞,居住也。

處,上聲chu,居住也。

知,《論語》的「智」字都如此寫。這一段話究竟孔子是單純的指「擇居」而言呢,還是泛指,「擇鄰」、「擇業」、「擇友」等等都包括在內呢?我們已經不敢肯定。

《孟子•公孫丑上》雲:「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

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便是指擇業,因此,譯文於「仁」字僅照字面翻譯,不實指為仁人。

(楊伯峻譯註)

10樓:粉色酸檸檬公主

體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認為教育對人的作用是性相近習相遠,從習相遠的角度出發,孔子特別重視居住環境的選擇,認為居住環境和美,利於人的正向發展

現實的例子比如說孟母三遷

11樓:最愛臨風竹

意思是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選擇住處,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麼能說是聰明智慧型呢?」

另一種解釋是:達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選擇沒有處在仁的境界,怎麼算智慧型呢?

12樓:匿名使用者

鄰里鄉親之間的相處是很美好的事,但是如果你不自己選擇走仁義的道理,又怎麼能夠知道或者得到這種美好呢?

13樓: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解釋:孔子說過美的人性.如果不以仁德的準則而選擇,怎麼會獲得智慧型呢?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的意思。

14樓:睡影望空

釋義: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里仁篇》。

原文節選: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白話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孔子說:

「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型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15樓:小魚的生活筆記

意思是: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居住的地方沒有仁德的人,那你怎麼能獲得智慧型呢?」

出處: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里仁篇》第一章。

原文節選: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型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擴充套件資料

「裡」指的是鄉里,居住之處,選擇居住之處首先要看鄰居怎麼樣。古人有句諺語:千金置宅,萬金買鄰。

花千兩**去買來房子,卻要花費萬兩**去買好鄰居。可見乙個好的鄰居所營造出的居住環境是多麼重要。

兩千多年前的孟母,就是為了給孟子選擇乙個「里仁為美」的居住、學習環境,使孟子在優良的環境中成長,不惜多次搬家,最終把孟子培養成了聖人。

孟母為了教育好孟子,曾經三次搬家。孟家原來居住在墳地附近,耳濡目染之下,孟子和小夥伴們就學起了築墓和祭祀的遊戲,孟母認為小孩子學這個不好,就決定搬家。新家旁邊有個肉鋪,模仿能力很強的孟子又跟著賣肉的學起了吆喝叫賣,學的還有模有樣,孟母也覺得這樣不好,再次決定搬家。

最後孟母就搬到了學堂旁邊,孟子看到每天開開心心上學的小朋友,孟子也跟著到學堂學習,孟母看到孟子天天和小朋友一起學習,還更加懂禮貌,知道禮節,就決定在這裡住下來,讓孟子在學堂的環境中成長,最終成就了孟子。

16樓:逗比逗無悔

意思是說: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選擇住處,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麼能說是聰明智慧型呢?」

另一種解釋是:達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選擇沒有處在仁的境界,怎麼算智慧型呢?

出處:春秋 孔子《論語》里仁篇

賞析: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集注》說:「裡有仁厚之俗為美。擇裡而不居於是焉,則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為知矣。」

朱熹亦為解釋,閭里有仁厚的風俗為善為美。擇閭里卻不居處在此,就闕失了是非善惡的本心,因而不得為明智。

孔子以為,人固有自然之稟賦,也有社會之習染。人之有智求仁,可擇居仁厚習俗之地以覺解、以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