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的中文賞析急,水調歌頭賞析

時間 2022-03-04 02:40:13

1樓:休冷玉

你問的應該是蘇軾的 水調歌頭 吧.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絡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嚮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裡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複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嚮往,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乙個以區域性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2樓:毓冬易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裡,現在是什麼年代了。(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 我欲乘風歸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又恐瓊樓玉宇 , 高處不勝寒。)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像在人間!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賞析

3樓:匿名使用者

水調歌頭文學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2023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詞作上片問天反映執著人生,下片問月表現善處。

4樓:匿名使用者

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

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

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

2、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

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

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

「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

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

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乙個美好的境界。

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

這首詞把宇宙、人生問題融合在一起,把對官場的思考和對弟弟的懷念貫穿到賞月中去,想象瑰麗而又不忘現實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

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

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宋代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評價極高。

5樓: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遊」等。上下闕,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製《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

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宋人於前後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

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中秋佳節,皓月當空,作者高舉酒杯,向青天發問:這明月究竟是什麼時候就有的?此詞開篇出語奇逸,超人意表。

為什麼有此一問呢,是在追溯宇宙的起源?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還是在慨嘆宇宙的流轉無窮、蒼茫無極,人世的渺小短暫?

無論是什麼,作者此時必然是思接古今,有感而發。

屈原《天問》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李白《把酒問月》開篇曰: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此處詞意與前二者有著傳承關係。

不過,同樣是豪邁瀟灑、氣魄不凡,李詩舒緩,蘇詞峭拔,風格又各有不同。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對宇宙的追問尚未得到回答,作者的想象又飛向了天上仙境:不知道那裡今晚是哪一年,又是乙個什麼樣的日子?

這一句化用唐代韋瓘所撰**《周秦行紀》中的詩句:「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雲階拜洞仙。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民間素有「天上一日,人間百年」的傳說,人生短暫,而天上的神仙們青春永駐,從不為會老邁而擔憂。作者在這一追問中不僅是好奇,恐怕也隱含了對歲月流逝的焦慮之情吧。

3、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人間今夕,天上何年?天上是否勝過人間?作者想乘著清風飛上天去,可是想到那些用晶瑩剔透的美玉建成的樓閣,心中又不禁猶豫起來,只怕因為月宮太高,自己受不了那裡的清寒。

飛天入月,為什麼說是「歸去」呢?因為作者自認為不屬於塵世,那仙境一樣的自由世界才是自己的歸宿。蘇軾一生,以崇儒、講究實務為主;但也好佛道,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出世思想多有上公升。

蘇軾一生並未退隱,但他那種超然物外、曠達自適的人生態度,比很多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更為深刻。也正因如此,當時他就享有「坡仙」之稱。他在《前赤壁賦》中寫道: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在這裡,作者說自己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實際上寄寓著「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清影揮曳,月宮雖好,**比得上人間!

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寫酒後月下獨自對月起舞。蘇軾借用其詩中灑脫不羈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捨去了原詩孤獨迷惘的情緒,用來表達自己中秋月夜的「歡」情「醉」意,並與月宮的孤寒作比。

正因為人間勝於天上,他才欲去又止,實際上抒發了自己對人世的眷戀和人生的熱愛。

5、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上片寫作者對天上明月的遐想,下片轉而寫月光輝映下的人間景象。夜漸漸深了,月光移動著,將清輝灑向華麗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窗戶,照到了房中遲遲不能入眠的人。為什麼「無眠」呢?

結合下文來看,是傷離怨別,對月懷人。這個「無眠」之人,乃是千千萬萬望月傷懷的人的縮影。

6、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作為自然之物的月亮,本來是不會有什麼愁恨的,可是為什麼總在人別離的時候圓了起來?別時月圓,彷彿故意與人為難,令人傷心。用「何事」起問,表面上是埋怨明月不通人情,實則寄寓著自己懷人的深情。

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作者運思入情,用他的曠達來作自我排解。人事多變,有相聚,就有別離;有歡樂,就有痛苦。月亮也是這樣,今晚儘管充盈皎潔,可是它也有被烏雲遮蔽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

天地萬物很難十全十美,這是自古已然的事實。既然如此,又何必為離別感到憂傷呢?這幾句雙綰自然和社會,富有哲理,意境一轉豁達。

8、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雖然人間離別難免,相聚暫時不能如願,那麼只希望親人身健長在,即使遠隔千里,也可以明月與共,心意相通。

「嬋娟」,美好的樣子,指嫦娥,亦代指明月。南齊謝莊《月賦》中「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是這兩句所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蘇軾這兩句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於是,詞的境界愈見澄澈遼遠,詞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綿延。

求水調歌頭的賞析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口箱糖 詩歌賞析至情至理 豪邁高潔的情懷 重讀蘇軾 水調歌頭 這是蘇軾一首著名的中秋詞,此詞構思奇特,境界清虛,胸襟豁達,才氣飄逸,歷來被推為寫中秋詞的絕唱。這首詞語言明白如話,可以說不假雕飾,洗盡鉛華,如出天籟。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 豪邁高潔的情懷撼人心魂...

水調歌頭的賞析表達的情懷,水調歌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5

晨光美 你說的是蘇軾的 水調歌頭 嗎?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是蘇軾的代表作,倍受後人的讚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一七零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 由內心頗感憂鬱,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其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

水調歌頭蘇軾的翻譯,蘇軾《水調歌頭》譯文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 元會曲 凱歌 台城遊 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 宋代也有押仄韻的 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製 水調歌 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 中序 入破三部分,歌頭 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蘇軾的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比較出名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