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起始於什麼朝代啊?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什麼風俗麼

時間 2022-01-20 08:35:09

1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起始於周朝。習俗除了吃月餅還有玩兔兒爺、舞火龍、跳月等。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1.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資訊,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

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台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2.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3.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2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

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在唐朝,朝廷就規定,中秋要放假三天,所以唐朝人中秋也會放假。南宋時,中秋放假一天,在元、明、清三朝,包括中秋在內的大部分傳統節假日都被取消。

月餅最早是用來祭拜月神的供奉祭品,到了唐朝時成為士兵慶祝勝利的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

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話說高祖接過西域而來的月餅,進一步也說明月餅的普及程度在唐朝時已經是十分的廣泛,到了宋朝是一度將中秋文化發展成了巔峰,各種中秋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並一直流傳至今,中秋一直到了今天仍是全球華人最為重要的團圓佳節之一,不論身在何方,頭頂一輪圓月的全球華夏民族都知道今天是團聚的美好日子!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有什麼習俗?

從什麼時期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3樓:北京德華盛教育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說的是每年秋季,**會給老人提供粥食。

在這裡,沒有明確「中秋」具體是哪一天。但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秋收是一年中的大事。當農作物歸倉之後,人們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中秋的前身是先秦時的秋祀和拜月習俗,家家拜祀土地神,久而久之,圍繞「秋報」便形成了一系列風俗。同時,中國的原始宗教是多神教,自然崇拜占有重要地位,祭月、拜月之風很盛,這便為中秋節的誕生提供了土壤。但是,中秋節成為乙個氣氛隆重、情感色彩強烈的大節日,卻是在南北朝以後,節日的某些習俗形成也比較遲,一般認為,中秋節成為節日,大約始於唐代。

在唐代,中秋賞月之俗已十分盛行,如《唐逸史》記載:「開元中,中秋夜侍明皇於宮中玩月」。唐詩中也有不少歌詠中秋之夜的詩篇,如司空圖的《中秋》詩云:

「閒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苦無月,一年虛過秋」。唐人認為,中秋不見月是件很遺憾的事。

唐人在中秋賞月的同時,總要以酒食相伴,這樣,與月亮有關的食物也就發展起來,其中最具有中秋節特點的食品是「玩月羹」,它是以桂圓、蓮子、藕粉等精製而成的。據說在五代時,開封一位專賣四季小食的張手美,每屆中秋便以玩月羹應市,很快就會被搶售而空。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和周密的《武林舊事》,但這兩本書中都尚未將其與中秋節聯絡起來,似為一種普通市食。

關於月餅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有個傳說是,在唐高祖李淵當政的時候,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歸來,當時有在京城經商的西域商人獻上胡餅祝捷。適逢圓月之夜,唐高祖與眾臣在高台飲宴。

他結果華麗的禮盒,親手從裡面取出圓圓的胡餅,望著頭上一輪圓月,想起這些年連戰連捷的喜悅,不僅賦詩曰:「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胡餅分給眾人君臣盡歡而散。

唐高祖與大臣分享月餅的事情一時間在大唐國域內傳為美談,臣民也紛紛模仿,從胡人那習得胡餅製作方法,月餅漸漸流傳起來了。

在明代的各類書籍中,開始出現了大量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描述。明人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則團圓之意」。

沈榜《宛署雜記》中「八月饋月餅」條的「注」解釋說:「士庶家具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之數百錢者。

」可見,在當時的北京城,已經出現了靠包裝取勝的豪華月餅。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在中國,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即以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徵月圓和家庭團圓的意義。至此,中秋節也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團圓。

中秋佳節除食月餅外,一些地方還有食「桂花糕」「桂花酒」的習俗。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吃些桂花蜜糕,乃是中秋之夜飲食風俗中的又一件美事。

屈原《九歌》中「援北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表明我國很早開始就用桂花釀酒了。人們喜食桂花,入公尺麵可做成桂花糕;用桂花薰茶,可泡飲「桂花茶」;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還可長期保香於密封容器中。

中秋節會有什麼習俗,中秋節有什麼習俗啊?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賞月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 中就記載有 秋暮夕月 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 西瓜 蘋果 李子 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唐代,中秋賞月 玩月頗為盛行。在...

中秋節是從那個朝代開始得,中秋節是從那個朝代開始得

中秋 一詞,最早見於 周禮 根據我國古代曆法,漢服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 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 仲 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載 其中春 中秋釋奠於文宣王 武成王 及 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

除了中國,原來日本韓國也有中秋節,三國中秋節有什麼不同呢

是阿席達卡吖 他們兩個國家確實有中秋節這一說,其實毫不客氣的說,中國文化上下統共五千多年,許多風俗習慣也延續了幾千年,日本和韓國的歷史也有兩千多年,但他們地域狹小,人口數目較少,在許多朝代是依附於中國的,可以說他們的中秋節,多多少少也受到了我國的影響,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情的變化,也出現了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