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的發展過程,古箏的歷史

時間 2021-10-28 11:21:04

1樓:天王地虎

箏,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據史書中最早關於古箏的記載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李斯列傳.諫逐客書》記載“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乃真秦之聲也。李斯上諫秦始皇的時間是公元前273年,因此古箏自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古箏形制的變化過程

早期——箏形似築

早期的箏只有五絃。東漢末(公元23年--220年)應邵撰的《風俗通》中說道:“箏,……五絃築身。”

許慎撰的《說文解字》中關於箏的解釋是:鼓弦竹聲,從竹爭聲。根據這些史料後人推斷,早期的箏的形狀和材質與築相似,都是竹樂器,但築為細項,箏不是細項。

因箏是截竹製成的,受竹身的圓徑長度所限,所以早期的箏,只有五根弦,音質也比較粗糙。

東漢末——箏形如瑟

至東漢末(23年---220年)箏的形狀和製作材料有了顯明的變革。(清)朱駿聲(1788--1858)在《說問通訓定聲》中說:“古箏五絃,施於竹,如築。

秦蒙恬改於十二絃,變形如瑟,易竹於末。”漢應邵在《風俗通義》中說:“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

”(幷州、涼州現在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的一部分地區。)

瑟的體積較大,通體為共鳴箱,一弦一琴碼,由琴碼將弦的振動傳遞到面板,引發面板振動,繼而引發共鳴箱內的空氣振動,把聲音擴大了由音孔發散出來。

古箏效仿了瑟的結構,增加為12根琴絃後,使古箏的音域、音量和音色都有了明顯的擴大和改善,加上它與瑟比較,12根弦的器身相對比較小和輕便,於是較快的得到了流傳和運用。如《古今樂錄》說:“吳聲歌,舊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箏。

”這個記載了古箏演奏已從村間的自娛逐漸進入其他的**形式。

明清——琴絃數量增加

到明清,古箏的琴絃增加為十

四、十五絃。《瑟譜》中寫道:“今宮箏十五絃,而世多用十四弦者。”清末十六絃箏出現。

當代——21弦s型古箏橫空出世

2023年新中國成立後,古箏從民間進入高等學府的專業教學的學科領域。在2023年左右,上海**學院的王巽之先生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繆金林師傅共同試製成功21弦s型古箏,並配置有上海**學院樂器廠戴闖與李良才二位先生髮明的由琴鋼絲、蠶絲

、尼龍為質地的鋼絲尼龍纏弦作為古箏琴絃。該古箏因音域寬、音量大、音色明亮、琴絃相對牢固,加上外觀美麗,因此,很快被箏界認同推廣。成為當代古箏的基本型制和規格。

古箏的歷史?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古箏的起源

箏,又名秦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淳樸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後來人又把它稱為“古箏”。

古箏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它是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二、古箏的發展

在漫長的二千多年曆史程序中,經過歷代彈奏者和樂器製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箏這件華夏民族的古樸樂器得以不斷改進,其發展趨勢和人類社會的事物發展規律一樣,也是由“簡”和“繁”、“彈撥樂器”。

最初的古箏體積小,只有5根弦,後來發展到十

二、十三、十

六、十八,直到現在最多的有五十餘根弦,目前慣用的則是二十一根弦,又稱二十一弦箏。

古箏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鮮、新加坡及我國臺灣、香港等地可與鋼琴並駕齊驅,由於古箏的表現力豐富,韻味深長、色音淳美、古樸典雅,彈奏起來時若玉珠落盤,時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變幻莫測,氣勢磅礴,令人陶醉。

三、箏體簡介

(1)箏頭、箏尾。大的一頭稱箏頭,小的一頭稱箏尾。

(2)嶽山:古箏分前嶽山、後嶽山,大箏頭處稱前嶽山,箏尾初處稱後嶽山。

(3)箏碼:也稱柱或雁柱,它是箏弦和麵板的傳振支柱,箏碼可以左右移動,以調整音高低,前後移動,以調整音質。

(4)箏弦:分鋼絲絃和尼龍弦,從高音到低音依次排列為1—21弦。

(5)箏的共鳴體由面板、底板和兩個箏邊組成。

四、坐姿

1、彈箏姿式分立式、坐式及盤式(盤腿、坐地)日本、朝鮮彈奏政者多采用盤式,我國常用坐式。

2、坐式要點

(1)坐在靠箏頭一邊,身體右側與前嶽山延長線對齊、人體中線對第

一、第二個箏碼。

(2)箏上最高碼之頂端在彈奏者胸腰之間。

(3)坐距箏體約10—15釐米。

(4)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呈“丁”字形。

(5)上體平直,放鬆自然。

3、手形要求

兩肩自然放鬆,手腕放平,手呈半握拳狀,各手指自然彎曲,各關節凸出,不能踏陷,大指要立起與中指相對,彈奏時各關節往掌心運動。

3樓:匿名使用者

古箏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箏的共鳴體由面板、底板和兩個箏邊組成,分好幾個品牌,有敦煌,金韻,華韻

古箏的歷史發展

4樓:★偢☆兲

箏演奏技法發展歷史

2023年,王昌元成功創作出古箏曲《戰颱風》,《戰颱風》的出現,使古箏的演奏的技術、技巧,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結束了古箏只能輕彈慢揉的時代,此曲中的掃搖四點、密搖、扣搖、刮奏及使用無效區的噪音來製造颱風效果等技法,都是創新技法,提高且豐富了箏的表現能力。

70年代,趙曼琴在演奏實踐中,創造使用了雙弦過渡滑音、和絃長音、快撥及1/5泛音等新技巧。並突破傳統的八度對稱模式,創立了由輪指、彈輪、彈搖等幾十種新指序構成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使箏不須改變定弦即可單手演奏五聲、七聲及變化音階的快速旋律,為箏由色彩樂器進入常奏樂器行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岡山上太陽紅》等。

90 年代以來,古箏創作迎來了百花爭豔的春天。《黔中賦》的演奏以運用扎樁搖和懸樁搖的交替手法而成為亮點;在這時期中,作曲家們參與箏曲創作,增強了創新力度,他們突破傳統五聲性調式的侷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調式、都節調式的色彩,借鑑了梅西安人工調式的經驗,自行設計了許多新的調式,甚至創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調式色彩,每個八度分為三個環節,每個環節是一個大三度音程,在每個環節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調的調式。新的調式色彩和多調性連環疊置的定弦方法,促進了演奏技法的變革。

如《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莊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這些箏曲的定弦中,就為轉調準備了條件。不同音區還採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區演奏不同的調式色彩成為可能,既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偏離,又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迴歸。

音程的變化又為新的**語言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同時期內,更多的還是用五聲音階定弦法創作的箏曲,如《秦桑曲》、《臨安遺恨》、《鐵馬吟》等等。同時古箏的重奏曲作品亦陸續推出,說明人們注意到發揮古箏在群體中的表現力。古箏琵琶二重奏《大浪淘沙》、《水鄉高歌》、《春江花月夜》、:

古箏與高胡二重奏《漁舟唱晚》:古箏高胡三重奏《豐收之歌》:古箏二重奏《滿江紅》; 古箏與蝶式箏二重奏《春之海》; 古箏四重奏《採蘑菇的小姑娘》、《步步高》、箏合奏《豐收鑼鼓》、《瑤族舞曲》、《伊犁河畔》、《百花引》、《拔根蘆柴花》等等,基本上都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

箏常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和歌舞、戲曲、曲藝的伴奏,因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被稱為“眾樂之王”,亦稱為“東方鋼琴”。

5樓:高逸淡雅

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故被俗稱為“古箏”。箏在漢、晉以前設十二絃,後增至十三絃、十五絃、十六絃及二十一弦。古箏名曲有:

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鴉戲水、漢宮秋月、蕉窗夜雨等

古箏的發展歷史

6樓:匿名使用者

、古箏的起源

箏,又名秦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淳樸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後來人又把它稱為“古箏”。

古箏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它是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二、古箏的發展

在漫長的二千多年曆史程序中,經過歷代彈奏者和樂器製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箏這件華夏民族的古樸樂器得以不斷改進,其發展趨勢和人類社會的事物發展規律一樣,也是由“簡”和“繁”、“彈撥樂器”。

最初的古箏體積小,只有5根弦,後來發展到十

二、十三、十

六、十八,直到現在最多的有五十餘根弦,目前慣用的則是二十一根弦,又稱二十一弦箏。

古箏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鮮、新加坡及我國臺灣、香港等地可與鋼琴並駕齊驅,由於古箏的表現力豐富,韻味深長、色音淳美、古樸典雅,彈奏起來時若玉珠落盤,時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變幻莫測,氣勢磅礴,令人陶醉。

三、箏體簡介

(1)箏頭、箏尾。大的一頭稱箏頭,小的一頭稱箏尾。

(2)嶽山:古箏分前嶽山、後嶽山,大箏頭處稱前嶽山,箏尾初處稱後嶽山。

(3)箏碼:也稱柱或雁柱,它是箏弦和麵板的傳振支柱,箏碼可以左右移動,以調整音高低,前後移動,以調整音質。

(4)箏弦:分鋼絲絃和尼龍弦,從高音到低音依次排列為1—21弦。

(5)箏的共鳴體由面板、底板和兩個箏邊組成。

四、坐姿

1、彈箏姿式分立式、坐式及盤式(盤腿、坐地)日本、朝鮮彈奏政者多采用盤式,我國常用坐式。

2、坐式要點

(1)坐在靠箏頭一邊,身體右側與前嶽山延長線對齊、人體中線對第

一、第二個箏碼。

(2)箏上最高碼之頂端在彈奏者胸腰之間。

(3)坐距箏體約10—15釐米。

(4)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呈“丁”字形。

(5)上體平直,放鬆自然。

3、手形要求

兩肩自然放鬆,手腕放平,手呈半握拳狀,各手指自然彎曲,各關節凸出,不能踏陷,大指要立起與中指相對,彈奏時各關節往掌心運動。

古箏的起源歷史

7樓:吸血排骨男

古箏是一件來

古老的民族樂器源,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

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甕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

後來在上面加上琴絃,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現在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裝飾。

漢.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絃,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

或曰蒙恬所造。”   從應邵的《風俗通》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絃,築身”,但是當時“並(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誰知道古箏的起源,古箏的起源歷史

古箏是中國最古老彈弦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盛行陝西和甘肅一帶。西元前237年李斯上書秦始皇時,曾如此描述當時民間箏歌場面 夫擊瓦叩,彈箏搏而歌科鳴鳴,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 之後,箏常因此被稱為 秦箏 據古文獻記載,箏最早為 五弦築身也 一般認為箏是由早期的五弦發展為漢代十二弦,進而為隋唐十...

燈的發展過程是怎麼的,電燈的發展過程

普燈的發展歷程 物理學教授的大膽暢想1802年,在 的彼得堡外科醫學院,一名叫作彼德羅夫的物理學教授宣佈,他打算 以電取光 在篝火 松明 動植物油以及燃氣還是主要照明方式的19世紀初期,在電流還是一件新鮮事物的前提下,這一決定無異於天方夜潭。但是彼德羅夫的熱情並沒有被眾人的冷嘲所壓熄,因為在不久前,...

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過程科學發展史起了什麼作用

從人類的進化過程看,最早讓猿 人類祖先 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的標誌居然是石頭 確切地說是 石器 的使用,由此開啟了人類的第一個時代 石器時代。石器時代的開啟,也標誌著人類從動物群體中徹底脫離出來。石頭也因此成為人類最早利用的材料。可以說,是材料見證和推動了人類 從猿到人 的整個過程。石器時代的鮮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