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賞析

時間 2021-10-28 01:18:27

1樓:雪天裡的梨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翻譯: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又知道多少?

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連春花秋月都能勾起詩人的往事,令他傷懷。回首往昔,又做了些什麼,落得如此田地。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我們不難看出,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也有些悔恨之意,詩人身居囚屋時,看春花明月,觸景生情,心中愁緒萬千。

乙個「又」字,表示這個情形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世事變遷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表達了 詩人內心的愁緒。後話,也是詩人的這首詩引來了殺身之禍。

2樓:時遷清淺

虞美人賞析: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

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

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賞析

3樓:匿名使用者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所作的詞。相傳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詞,宋太宗趙匡義知道這件事後,賜酒將他毒死。堪稱絕命詞。

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

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此調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賞析

4樓:騎雨凝車順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葉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春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鏤玉器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5樓:御孟止楚

對不起,是我在網上搜的,沒有細看。真的很抱歉。只有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賞析

6樓:野草蒼茫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版別:1. 秋月,別作「秋葉」。

花謝會再開,月缺會再圓,因此花月常被用來代表永恆,在本詞中也是一樣。春花秋月,作為永恆的代表,來和下句「往事」的短暫形成對比。春花秋葉則達不到這種對比效果。

大概是後人為了避免與下文的「月明中」重複,而把「月」改為「葉」的,卻不知這樣一來,就令這開篇一問失去了應有的張力。

2. 小樓,別作「小園」。二者區別在於,小樓是有高度的,小園則是平面。聯絡下文的「回首故國」,以登高遠眺的行為比較適宜。故以「小樓」為佳。

3. 東風,別作「西風」。東風為春風,意暖。

西風為秋風,意寒。風前乙個「又」字,表示周而復始。則此句所表達的,應是年復一年,年年相似,故國依舊不堪回首之意。

春是一年之始,故覺以「東風」為宜。且東風有暖意,風暖心卻寒,春回往事卻不回,形成對比的效果。相比而言,西風則一點效果也無,內容單薄得很。

疑是後人為避免與末尾的「向東流」重複,故改東為西。殊不知重複在晚唐五代本非大忌,無需刻意避免。如此一改,卻完全破壞了詞句本身的張力,實在是得不償失,畫蛇添足。

4. 回首,別作「翹首」。翹首意為抬頭而望,包含著希望、盼望。

而回首的含義更多是不捨,是掛念。觀詞意,這樣的生活年復一年,早已失去了期盼。明知故國不再,卻依舊在明月下張望,並非是因為還心存希望,而是心存掛念的緣故。

這是表達絕望之情的句子,不適合用飽含希望的「翹首」。

5. 應猶,別作「依然」。 「應猶在」是疑問句,表推測。

「依然在」則是陳述句,表判斷。詞人既已去國多年,怎知故國近況?這裡當以推測的語氣為宜。

「依然在」語氣太過肯定,與全詞表達的追憶、掛念的情緒不符。

6. 問君,別作「不知」。結合下句來看,這裡應是乙個設問句。

上句提出問題,下句給出回答。「不知」是在陳述事實,而不是在問詢。無法順理成章地引出下句的回答,讓下句顯得十分突兀生硬。

上句「問君」,下句作答,則水到渠成順其自然。故覺「問君」為佳。

7. 能有,別作「都有」、「卻有」。 「卻」有轉折的意思,觀前後句並無轉折的趨勢,此處用「卻有」不妥。

「都」有全部的意思,強調的是數量。結合下句的回答來看,這裡以表達程度的「能有」為宜。

8. 幾多,別作「許多」。「許多」包含肯定的含義,不適合放在疑問句中。

9. 恰似,別作「卻似」、「恰是」。「卻似」表轉折,而觀前後句,此處無需轉折。「恰是」為判斷句。而這裡是比喻句,以水喻愁,以「恰似」為宜。

賞析:這是一首思國之詞。

起筆即是驚天動地的一問。春花秋月,本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花謝花開,月缺月圓,永無休止。

詞人卻問這世間最美好而永恆的事物何時了,問得極無理。接下來不說為何發此一問,卻又發出另一問,往事知多少。往事已經完結,其有多少不問自明,問得又極多餘。

只因在詞人心中,往事如同這花月一樣美好。但花月永恆往事卻易散。花寫了會再開,月缺了會再圓,往事去了卻不會重現。

在這無理與多餘間,在這永恆與短暫的強烈對比間,蘊含著的是詞人心中巨大的痛苦與不甘。憶起往事,登樓遠眺,想在月色下尋找故國的影子,卻**找的到?東風吹來春色,卻以乙個又字言之。

只因東風年年吹過,春色年年如一,而故國,卻別易會難,再也無法相見了。縱有春風年復一年地吹暖天地,吹開萬物,卻再也吹不暖詞人冰冷的心,吹不回他早已消散的,如花月般美好的往昔。這春風,也顯得多餘了起來。

只能憑想象去猜測,故國的宮殿應該還如一如往昔吧?但是人卻已不再是從前了。「無情」之物,往往比「有情」之人要來的長久。

物是人非的現實,讓詞人心中的愁苦,如同春水一般。一旦破冰而出,便綿延不絕,無可逆轉。

對比是本詞一大特色,且貫穿始終。開篇兩個問句,以花月的永恆對比往事的短暫。而正因往事與花月同樣的美好,才讓二者有了可以對比的基礎。

因為美好是相同的,所以這永恆與短暫的差異,才顯得格外的觸目驚心。表面看是兩個疑問句,實則是個設問句,第二句是以問代答。東風可以吹開萬物,吹暖天地。

縱使經歷了寒冷的冬天,也可以讓人間溫暖得如同前乙個春天一樣。但春風再暖,也吹不回往昔,吹不暖詞人的心。春天過去了,有春風可以吹回。

但往事過去了,卻再也喚不回。這是溫暖與冰冷,希望與絕望的對比。雕欄玉砌不知亡國之苦,依然如昔,而當年的人,卻已改變了。

這是無情與有情的對比,是外物之永恆與已人事之無常的對比。最後,則以比喻作結。以春水破冰之時的洶湧澎湃勢不可擋,喻心中愁苦之綿延不絕,無可消除以水向東流之必然,喻心中愁苦之必然,無可改變,無可逆轉。

簡單的乙個比喻中,蘊含著巨大的張力,也蘊含著詞人無盡的苦悶。

存疑:本詞別說為柳永作。從內容上看,本詞字裡行間皆是亡國之思,往事之痛。

從萬物的永恆,反觀人生的無常,於是發出不甘的吶喊。這種亡國之痛,不是柳永經歷過的,也不是他可以抒發得出的。從風格上看,本詞通篇白描,不假修飾。

用詞明白如話,而用情則感慨至深。這種清水芙蓉般的天然率真,也不合柳永善於雕琢、鋪陳的筆法。柳永說實難取信於人。

據載,後主七夕命宮妓作樂,傳「小樓昨夜又東風」之句於外。太宗聞之大怒,遂賜牽機以毒之。這首詞,可算是後主的絕命詞。

即便無法考證出,這究竟是不是他寫的最後一首詞,至少從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無可抑止的痛苦中也可看出,本詞是他入宋日久的作品,如罌粟花般開放在他生命的盡頭。http://tieba.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原文及翻譯

7樓:白衣拂青衫

原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雕欄 通:闌)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注釋: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原文及翻譯

8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春花秋月什麼時候才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

小樓上昨夜又刮來了春天的東風,在月明中對已亡的本國不忍回首去想念。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朱紅的顏色已經改變。問您能有多少愁?

正象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賞析

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嘗盡辛酸,最後被宋太宗用藥毒害而死。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據說這首詞中抒寫自己的悲恨和懷念故國,因而成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詞中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自己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的愁恨,追懷往事,懷念故國,表達了亡國之痛。

詞的開頭一句就極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卻以怨恨的口吻發出詰問:「春花呀 ,秋月呀,什麼時候才能終了呢?

」詞人為什麼這樣見花落淚,對月傷心,為什麼這樣痛不欲生呢?因為春花秋月只會引起他對往事的追憶,而往事樁樁件件都會令人心碎。「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兩句縮筆吞嚥,放筆呼號。

因偷生人間,歷盡折磨,感到這種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沒有盡頭,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下闋承上,因故國月明進一步聯想,舊日的宮殿猶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來真是肝腸寸斷,悽慘之至。結尾兩句自問自答,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長流不息來形容自己愁恨的永無盡時,以興體作結,尤為精警。

全詞以問起,以問結,由仰首問物,到撫心自問,一氣盤旋,曲折迴盪,如泣如訴,聲淚俱下。通篇語氣連貫而又起伏不定,抒發感情深沉真摯。詞中還運用反襯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但卻怨問其「何時了」,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這都是反襯的手法,表達感情更為深刻。「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現出愁思如水,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通過這樣具有詩意的形象比喻,真實而深刻地表現自己的深哀和劇痛,而且將這些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東西寫得具體形象,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原文和譯文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1 虞美人 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此調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 一江春水 玉壺水 巫山十二峰 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具體內容 譯文

曦禾 虞美人 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取名於項羽寵姬虞美人。因李煜填此詞的名句,又名 一江春水 此外又名 玉壺冰 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闕均兩仄韻轉兩平韻。春花秋月 春花開秋月圓的省語,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時刻。了 完結。往事 這裡指過去尋歡作樂的宮廷生活。小樓 自己被俘降宋後在汴京 今河南開封 ...

春花秋月何時了歌詞,春花秋月何時了歌曲原唱

誰唱過的一首歌的歌詞有 春花秋月何時了?鄧麗君 幾多愁作詞 李煜。作曲 譚健常。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