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書都是怎麼印刷的啊,古代怎麼印刷書

時間 2021-10-25 05:34:57

1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你有幫助基本上就是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過程:

(畢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複的時候使用。

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裡,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託,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

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後,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昇沒有采用。 畢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

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裝置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

可是關於畢昇的生平事蹟,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蹟,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裡。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雕版印刷:

(1)寫樣。在抄寫樣稿的薄紙上畫好直格,每一直格內用虛線畫上一條中線,俗稱;花格;。請善書之人用柳、顏、歐等書體在薄紙上抄寫出樣稿,抄寫好後,認真地校對一遍。

錯訛之處用刀裁下來,另貼一片白紙,重新正確抄寫。

(2)上版。上版也稱上樣。通常的做法是:在表面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刷一層稀漿糊,將樣稿有字的一面向下,用平口的棕毛刷把樣稿橫平豎直地刷貼到木板上(圖7-80a)。

(3)刻版。刻版前先用指尖蘸水少許,在樣稿背後輕搓,把紙背的纖維搓掉,使寫在樣稿上的字清晰得如同直接寫在木板上一樣,便可以鐫刻了。

刻版是用鋒利的刻刀把版面空白部分向下刻出一定的深度並剔除,使版面上有墨跡的字或線條向上凸起成為浮雕,使成為現代所稱的;凸版;。刻版工具多達20~30種,各有不同的功用,最常用的是拳刀。拳刀又稱剞、曲刀、雀刀、挑刀,是刊刻雕版最重要的工具(圖7-81a、b)。

拳刀也許是因其握法而得名,曲刀、雀刀則可能是刀刃彎曲頗似鳥喙而得名,其主要功用是刻除木板上無需印刷的部分,使需要印刷的字或線條呈浮雕狀凸起。

刻版的基本手法是:右手握住拳刀,刀柄向外側傾斜40度,向下向內用力。左手用大拇指第一關節攏住刀頭,控制運刀的速度、方向並防止滑刀(圖7-80b)。

第一刀一般沿著需刻墨線的外周約2-3毫米,向下並自外向內地用力在木板上拉出一條深約2~3毫米的刻痕,即所謂的;發刀;。然後將木板平轉180度,用刀鋒緊貼著墨線以大約40度的傾角再拉出一條刻痕,與發刀刻痕的底部相交,在截面上呈;v;字形,用拳刀將;v;字形凹槽中的木屑挑出。再將木板平轉180度,在同一條墨線的另一側;發刀;後,將木板再平轉180度,用刀刃緊貼墨線拉出另一條刻痕,剔去;v;字形凹槽中的木屑。

至此,一根陽刻墨線就凸現了。在實際刊刻中,為了提高效率,往往將整塊雕版中整體或部分的字全部;發刀;後,再緊貼墨線下刀將所有的字刻出來。刻版是雕版印刷的關鍵工藝之一,為保證印刷質量,刊刻時握刀要穩,下刀要準,務使一筆一劃依照墨線完成。

(4)打空。用一種稱之為;曲鑿;(圖7-81c.d)的特製工具將版面上沒有墨線的部分鑿除掉。

曲鑿,古時又稱;劂;,外形與木工使用的圓鑿相似,但刃口差別較大。打空時,左手握住曲鑿,使鑿口對準要剔除的部分,右手用木槌(圖7-81e)在曲鑿的後部敲擊,使鑿口向前移動,剔除無需保留的部分(圖7-80c)。大麴鑿用於鑿除大面積的空白部分,小曲鑿用於修理精細的部位,還可以用來雕刻圓形的圈點。

打空時應小心謹慎,不可用力過猛,更不能急於求成,若損壞已經刊刻好的字或線條,則前功盡棄。

(5)拉線。用刻刀將版面中分行的直線與四周的邊線刻出來即為;拉線;。為了保證線條平直,通常是用左手壓住界尺,右手持刻刀依著界尺進行刊刻(圖7-80d)。

(6)修版。對已經刊刻並打空的雕版,先用藍色刷印數張校樣,若校對出謬誤,則需將謬錯之處用平鑿鑿去,並向下鑿成凹槽,用一塊與鑿除部分相同大小的木板嵌入凹槽中,然後在嵌入的木板上刊刻出修正後的內容。

4.雕版的刷印

(1)固版。單色雕版印刷的印版通常不需固定在印刷臺上,有時為了防止雕版移動影響印刷操作,可用釘子沿雕版的四周釘在印刷臺上,也可用蜂蠟、松香等製成的粘版膠粘在印刷臺上。單色雕版印刷可用普通的方桌代替特製的印刷臺,只要方桌堅實,在印刷中不致搖晃,就不會影響操作,也不會降低印刷品的質量。

(2)刷墨。正式刷墨之前,先在版面上刷兩遍清水,待雕版吸水溼潤後,再刷墨印刷。刷墨時先用小毛刷從大墨盆中蘸少許墨放在瓷盤內,再用棕把(圖7-81f)在瓷盤中打圈旋轉,使棕把著墨均勻,然後用棕把在雕版上按順時針方向打圈,把墨汁均勻地刷在雕版上。

刷墨的要求是全版墨色均勻,凹陷處不存積墨,否則印出的紙張將濃淡不勻、洇漶不清。

(3)覆紙。單色雕版印刷的紙張一般不需固定,覆紙時用兩手將紙端起平放在刷過印墨的版面上即可。

紙張通常使用紙面光滑、紙質均勻、吸墨適量的竹製太史連與毛邊紙,藤紙、皮紙、宣紙多用於印刷精美的作品。有些不合要求的紙,經拋光石加蠟研磨等處理後也可用於印刷。

(4)刷印。正式刷印前,還需再印數張清樣,經再次校對,確認無誤後方可大量刷印。如有謬誤,則更正後再行刷印。

印刷時左手扶住紙張不使移動,右手持耙子(圖7-81g)在紙背刷印。刷印時用力要均勻,以保證雕版上每個字都能完整清晰地轉印到紙上。

(5)晾乾。擦印之後,將印紙從雕版上揭起,放在一旁晾乾。一塊雕版印完之後,換上另一塊雕版繼續重複上面的操作過程,直至全部雕版印刷完畢。

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活字印刷或者雕版吧·

古代怎麼印刷書

中國古代印刷書籍用的是什麼墨?

3樓:匿名使用者

墨不是礦石是松煙 硃砂是礦石的粉末。

古代制墨全部採用手工製作,主要工序有煉煙、和料、製作、晾乾、描金。

煉煙:是用不完全燃燒的方法從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煙塵,分別得到松煙和油煙,燃燒時要嚴格控制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

和料:是先將膠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新增原料,充分攪拌,杵搗均勻,據說和料要反覆錘敲達“十萬杵”,煙料和膠合料才能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製成坯料。

製作:將坯料按規格搓拓成渾然無縫隙的墨果,壓入墨模成形,成為各種形狀,墨面印上了精細的裝飾圖案及文字。

晾乾:墨成形之後還要晾乾,有平放、入灰、扎吊三種方法。平放晾乾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乾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復平整。

晾墨環境的溫度、溼度要嚴格控制,風大、陽光直晒、過分乾燥都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以致產生碎裂紋。另外,溫度過大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黴變,影響墨的質量。

描金:墨乾燥後,還要將墨面上的款識紋樣作描金添彩處理。一般以上金色和銀色為主,故名描金。

描金層要求光亮、整潔、色層均勻。描金的作用,不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一定的溼潤度。

古代紙質書籍有雙面印刷的嗎?

古代印刷術是怎麼印刷的,古代印刷有幾種方法?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的歷史最悠久最普及,版面影象和文字凸出部分接受油墨,凹進去的部分不接受油墨,當版與紙壓緊時,油墨就會印在紙上。印刷版材主要有 活字版 鉛版 鋅版 銅板,感光樹脂版等。有些書刊 票據,信封 名片等還在使用凸版印刷 需特殊加工的例如 燙金 銀,壓凹凸等,一般也使用凸版印刷。平版印刷 這...

中國古代印刷書籍用的是什麼墨,古代印刷圖書用的墨耐水嗎?

墨不是礦石是松煙 硃砂是礦石的粉末。古代制墨全部採用手工製作,主要工序有煉煙 和料 製作 晾乾 描金。煉煙 是用不完全燃燒的方法從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煙塵,分別得到松煙和油煙,燃燒時要嚴格控制火候 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 細度 油分 灰分。和料 是先將膠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新增原...

誰知道書這種古代文體,誰有 書 這種古代文體的知識介紹 5

書信,在我國有著淵遠流長的歷史.它產生於春秋時代,發展於西漢時期,並出現了一些書信寫作名家,如司馬遷的 報任安書 東漢以後,由於發明了紙筆,書信也隨同文學一道,逐步向社會下層發展.這時的書信,不僅是一種應用文體,且已發展為書信體散文,如白居易的 與元九書 到了清代,鄭板橋有16封家書傳世.至於現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