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壯族節日,要詳細點!謝謝

時間 2021-10-19 20:09:53

1樓:楊永龍心理疏導

1、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

2、“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曆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

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3、農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

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4、愛猴節:農曆五月初五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後匿藏到石旮旯裡, 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隻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裡之後,人們才悄悄地離開。

傳說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 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剝樹皮以充飢。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數以萬計的猴子抱著一隻只大南瓜自懸峭壁而降,義軍因此得救。

故人們立節報 償。

5、蓄水節: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淨,然後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製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醃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於染布、釀酒、制醋、治病。

2樓:匿名使用者

壯族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很多都與漢族相同。正月過年非常熱鬧,各村寨青年男女都要以傳統購“拋繡球戲撲”。打“磨秋”也是傳統內容之一,即栽一直木於地上,以一橫木鑿其中,合於直木頂的磨心上,二人一左一右撲於橫木兩端為戲,此起彼落,此落彼起,騰在半空,非常有趣。

壯族每年固定的宗教節日甚多。如部分壯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獻“老人廳”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過小年。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日。

“祭龍”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曆需要的雞、豬等犧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騎馬、戴鬥籤者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能使人畜平安,五穀豐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後並祭“田公”。七月“接祖”。

八月各寨祭獻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還有許多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

如正月初一不準吹火,不得串門。平時不能坐在門檻中間。不能用腳踩灶臺和三腳。

不能抬著鋤頭或戴著斗笠進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龍山上的樹木。如有結婚之家,孕婦不準去看新娘。

家有產婦時,門上懸掛草帽一頂,暗示外人不得入內。

跳宮節在雲南省的富寧、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那坡等地,每年農曆四月間要過跳宮節。各地的節日時間有區別,有從四月初三開始的,也有從四月初八或十一開始的,節日活動連續三天。

第一天要稱舉行請鼓儀式,由那公(寨主)、宮頭(總管)等人身著古裝,帶著準備過節的村民去請那摩(年紀最大的頭人)起銅鼓過節。那摩應允後就領著大家到埋鼓的地方,焚香頌經,虔誠祭祀,然後才把銅鼓從地下挖出來,連同祭品一起系在鼓架上,眾人載歌載舞,簇擁著反銅鼓抬至節日跳舞的地方――宮坪。

宮坪選在村邊壩子上,中間用籬笆圍著一蔸金竹。相傳他們的祖先在一次戰爭中被外族圍追,一位英雄藏身於金竹叢中,用計擊退了敵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敬獻金竹,形成了圍著金竹跳舞唱歌的跳宮節。

節日的一切準備就緒後,由那摩擊鼓三下,宣佈節日開始。接著吹起葫蘆笙,擊起銅鼓,人們伴著**,和著鼓點,圍著金竹熱情地跳舞。不時有人跳餓了累了,便停下來吃點糯米飯,嘗塊肉,喝口酒,然後繼續跳舞。

歡快的歌舞活動持續兩天。第一天晚上,人們要結隊到那摩和那公家去祝賀節日。第二天晚上則到各家各戶去跳金竹舞,祝福家家戶戶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青年們則扮演各種鳥獸,讓大家追打。這種妙趣橫生的遊戲,使節日之夜的歡樂氣氛更加濃烈。

節日的最後一天俗稱“過三朝”。中午,由那公組織全村寨各家各戶,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宰雞殺狗,祭祀祖 先感謝祖先的恩德,祈求祖宗保佑。祭祀結束後,還要舉行“送鼓”儀式。

由那公、宮頭和七個帕比(節日主持者)帶著眾人載歌載舞護送銅鼓回到那摩家裡。這時,節日告以結束。現在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髮展,跳宮節成了娛樂和物資交流的盛大集會,節日內容更加豐富了,附近的壯、苗、瑤、漢等民族也來參與物資交流和娛樂活動,以歡慶節日。

花朝節農曆二月初二舉行,是廣西寧明、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花朝節是紀念百花仙子的節日,傳說她降於這天。她喜歡木棉樹,因為它長得挺拔粗壯,春來滿樹紅花,鮮豔如火。

所以她常棲木棉樹上,佑護大地百花燦爛,人間安寧。

節日是選在有高大木棉樹的地方過的。男女青年們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他們穿著民族盛裝,懷揣五色糯飯、 餈粑或粽子等食品,帶上為情人而備的頭巾、千針底新鞋等禮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繡制的繡球。

人倦綠叢中三五成群,對唱山歌,贊情侶,誇對方,求連情,同時歌頌百花仙子的佳潔、美麗。唱到情深意醉,繡球便帶著無限的柔情,象彩虹一樣飛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時在綠叢中彩球飛舞,給歌場增添了無限的趣意。

夕陽時分,人們按照傳統習俗,從四周把繡球向木棉高枝拋去,於是一道道彩色的“閃電”,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拋擲過後,木棉樹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人們用這樣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壯族節日的風俗

3樓:沉默鏡頭

壯族的節日

吃立節“吃立節”是龍州、憑祥一帶壯族特有的節日。據說中法戰爭時,當地壯族人民因忙於抗擊外國侵略者而顧不上過春節,直到正月三十才凱旋而歸。為了慶祝勝利,補過春節,當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個節日來過,此後相沿成習。

歌婆節(歌墟)

壯族人民的歌婆節一般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

五、三月初

三、四月初

八、五月十二舉行。它是壯族地區傳統性的群眾活動。壯語稱“窩埠坡”或“窩坡”。

屆時,青年男女從各地彙集在固定地點,每次一天或數天不等,一般有數百乃至數千人蔘加。各三五成群互相對唱,這一組同那一組問唱,那一對同這一對唱答,並多是觸景生情、隨編隨唱。據文獻所記,“歌墟”始於宋代,明代的“歌墟”已與今接近。

婭拜節廣西者寧、索烏的壯族每年4月屬兔的那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隻雞和48條魚,到婭拜山上祭奠壯族傳說中的婦女婭拜,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百姓與壓迫他們的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定名婭拜山。

每年到她遇難那一天,壯家人都要祭奠她,表達懷念之情。

少數民族的節日是什麼,我國少數民族都有什麼節日

檸萌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數不勝數,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 蒙古族的那達慕 傣族的潑水節 傈僳族的刀杆節 彝族的火把節 白族的三月街 哈尼族的扎勒特 藏族的酥油花燈節 景頗族的目腦縱歌 拉祜族的月亮節 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

各個少數民族都有哪些節日,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都有什麼風俗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一 壯族 壯族是生活在中國廣西的少數民族,他是所有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乙個民族,原先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 布壯 布土 布儂 布雅依 等20餘種自稱。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 僮族 後來改為 壯族 壯族人信仰比較原始的宗教,有祭祀祖先的習俗...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節日風俗習慣

後來新生 朝鮮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按照傳統習慣,近親 同宗 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 是一種普遍習俗。父子關係是一切人倫關係的基礎。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多數地區居民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則實行火葬。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