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 這句話的讀後心得

時間 2021-10-14 23:26:59

1樓:

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相反。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瞭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 就是走自己的路,同時也要知己知彼呀

2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

(31)本章所**的,正是人類社會這個系統內“患”與“不患”的問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其實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的省略

詳解:其他解釋大同小異,其實,用更形象的話大致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在現代社會,這種解釋的可笑和不切實際已不用多言,這種論調忽悠出來的,不是腐儒又能是什麼?且不說這類解釋的荒謬,就從語法上看,有兩個問題是不能逃避的:

一、“其”是指代“人”還是“己”。二、“能”是名詞還是動詞。

對於第一個問題,通常都認為“其”指代了“己”,但“其”當代詞,一般都指代第三人稱領屬關係,指代了“己”,把“其”翻譯成自己,不說完全不可以,但為什麼“其”不是指代語法功能和位置更恰當的“人”?

對於第二個問題,“能”當名詞沒問題,但在這裡,更合理的是動詞,因為,任何熟悉文言文對稱性修辭的人,都應該知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其實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的省略,相應的,“能”在這裡更應該是動詞。因此,本章的解釋更應該是“不患人不明瞭自己,患人不能明瞭自己。”這裡的“人”,包括自己和別人。

先說“人”指自己的情況,自己不明瞭自己,這是人的常態,而且只要還是人,這種狀態就無法徹底改變,而這沒什麼可怕,可怕的是人不能不斷明瞭自己,一世糊塗,而且以糊塗為榮,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失去了明瞭自己的願望和可能,這就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人,首要的是不斷明瞭自己,所謂“內聖”,所謂修身,也是要不斷地明瞭自己。

而對於“人”指別人的情況,別人不明瞭自己,反之,自己也不明瞭別人,人與人之間互相不明瞭,站在“家、國、天下”的角度,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由於個人在社會結構中所處位置的不同,相互間因為利益等問題,出現相互間的不明瞭,是很正常的,沒什麼可怕的。但可怕的是,人與人之間不能不斷互相明瞭,甚至還忙於互相製造鴻溝,你是“精英”、他是“平民”,這是“富人”,那是“窮人”,使得社會結構出現各種不可填補的裂痕,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相明瞭的願望與可能,這才是社會最大的不幸。

社會,首要的是互相間的不斷明瞭。所謂“外王”,所謂“齊家、平天下”,首要的,就是要人與人之間的不斷明瞭,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不斷明瞭,何來“人不慍”的世界?

那麼,本章說涉及的“不患”與“患”,和上一章的又有什麼關係?其實,上一章所說的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站在終極的角度,一切存在都有其“患”,而“患”以“不患”的無位次而位次。但所謂的終極,也是相對而言的,在具體的存在系統中,也相應有其“患”與“不患”。

在這系統似乎無位次的“不患”,在另一系統內就成了“患”;反之,在某一系統的“患”,在另一系統內就成了“不患”。每一個現實系統的存在,都有其“患”與“不患”。

而本章所**的,正是人類社會這個系統內“患”與“不患”的問題。在人類社會的角度,對於個體來說,自己不明瞭自己,就是“不患”,站在絕對的意義上說,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徹底明瞭自己,所謂的明瞭,只是相對於永遠不明瞭的明瞭,“不明瞭”是無位次的,而“明瞭”因“不明瞭”而位次。

說某某人有自知之明,某某人沒有自知之明,這都是因“不明瞭”的無位次而有了自知之明與沒有自知之明的位次,依次下去,自知之明還可以分出三六九等來。因此,該“患”的不是自己不明瞭自己的無位次,而恰好是以這無位次為藉口認為反正不能徹底明瞭自己,因此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失去了不斷明瞭自己的願望和可能。卻不知道,正因為“不明瞭”的無位次,所以才有了自己不斷“明瞭”自己的位次,所以才有了“明瞭”的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是不可能明白何謂“內聖”的。

同樣,在人類社會的角度,對於人與人來說,人不明瞭人,就是“不患”,站在絕對的意義上說,人永遠也不可能明瞭人,所謂的“明瞭”,只是相對於永遠“不明瞭”的“明瞭”,“不明瞭”是無位次的,而“明瞭”因“不明瞭”而位次。

因此,該“患”的不是人不明瞭人“不患“的無位次,而恰好是以這無位次為藉口認為人不能徹底明瞭人,因此肆意互相製造鴻溝,使得社會結構出現各種不可填補的裂痕,人人都失去了明瞭人的願望和可能。卻不知道,正因為“不明瞭”的無位次,所以才有了人“明瞭”人的位次,所以才有了不斷“明瞭”的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是不可能明白何謂“外王”的。

何謂“能”?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要主、客條件具備,從“不能”到“能”,就是要不斷創造,使得主、客條件具備。對於任何現實的社會、任何現實的人來說,“人之不己知”是絕對的宿命,是無位次的,是無條件的,是不患。

而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創造各種主、客條件使得這無位次的“人之不己知”不斷顯現“人之己知”不同位次的可能來,從而實現從“不能”到“能”位次的不斷提升。這就是人類社會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所謂“天行健”,不明白這一點,是無法理解儒學、《論語》、孔子的。

直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說:不患別人或自己不明瞭自己,患別人或自己不能明瞭自己啊。

注:不患、患是專門的術語,不能用其他詞代替,所以直接用,不翻譯了。

文章參考自孔聖人網www.kongshengren.cn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短篇讀後感..急!

3樓:

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讀後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孔子的這句話,道出了人與人交往的一種必需的心態。我覺得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就是不要對別人要求太多,自己應該多付出,多容忍。

是啊,如果每個人都能抱以這種心態去與人交往,相信每個人都能成為別人的知己,同時自己也可以成為每個人的知己。但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很多人都願意去進入別人內心世界去看個究竟,看看這個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想和他成為好朋友,然而要做到這一切需要的是你的努真誠,忍耐和體諒。

淡然這一切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我現在越來越相信不論你想得到什麼(光明的前途,堅固而真誠的友誼,美好的戀情,甚至是和諧的家庭),你都要用你的真心,儘自己的努力,踏踏實實的去付出。(我說的付出包括很多,絕不僅是指一味的感情上的付出,更不是指錢財上的給與!

更多的是一種寬容,信任和體諒。)有的時候人很煩惱,其實這些煩惱不是別人給的,正因為自己想得到得太多。而忘了自己該做的事情了並該怎樣做事情。

當然,我說的付出是有一定前提的,任何人都不能無條件的付出,不是自私,而是出於對自己的一種尊重。同時這也是你做好任何事情的首要前提!

????? 年輕人嘛,還是應該有點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無論是對學業,友誼,親情,戀情,還是自己!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告訴我們怎麼道理

4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註釋】

(1)患:憂慮、怕.

(2)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評析】

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在孔子的觀念中,“學而優則仕,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這裡的潛臺詞是:

在瞭解別人的過程中,也使別人瞭解自己.孔子積極鼓勵**從政,而從政的一個基本門路在於使別人瞭解自己.要想讓別人瞭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別人——這就是現在所說的換位思考.

5樓:命運與夢

本章所**的,正是人類社會這個系統內“患”與“不患”的問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其實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的省略

詳解:其他解釋大同小異,其實,用更形象的話大致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在現代社會,這種解釋的可笑和不切實際已不用多言,這種論調忽悠出來的,不是腐儒又能是什麼?且不說這類解釋的荒謬,就從語法上看,有兩個問題是不能逃避的:

一、“其”是指代“人”還是“己”。

二、“能”是名詞還是動詞。

對於第一個問題,通常都認為“其”指代了“己”,但“其”當代詞,一般都指代第三人稱領屬關係,指代了“己”,把“其”翻譯成自己,不說完全不可以,但為什麼“其”不是指代語法功能和位置更恰當的“人”?

對於第二個問題,“能”當名詞沒問題,但在這裡,更合理的是動詞,因為,任何熟悉文言文對稱性修辭的人,都應該知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其實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的省略,相應的,“能”在這裡更應該是動詞。因此,本章的解釋更應該是“不患人不明瞭自己,患人不能明瞭自己。”這裡的“人”,包括自己和別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

先說“人”指自己的情況,自己不明瞭自己,這是人的常態,而且只要還是人,這種狀態就無法徹底改變,而這沒什麼可怕,可怕的是人不能不斷明瞭自己,一世糊塗,而且以糊塗為榮,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失去了明瞭自己的願望和可能,這就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人,首要的是不斷明瞭自己,所謂“內聖”,所謂修身,也是要不斷地明瞭自己。

而對於“人”指別人的情況,別人不明瞭自己,反之,自己也不明瞭別人,人與人之間互相不明瞭,站在“家、國、天下”的角度,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由於個人在社會結構中所處位置的不同,相互間因為利益等問題,出現相互間的不明瞭,是很正常的,沒什麼可怕的。但可怕的是,人與人之間不能不斷互相明瞭,甚至還忙於互相製造鴻溝,你是“精英”、他是“平民”,這是“富人”,那是“窮人”,使得社會結構出現各種不可填補的裂痕,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相明瞭的願望與可能,這才是社會最大的不幸。

社會,首要的是互相間的不斷明瞭。所謂“外王”,所謂“齊家、平天下”,首要的,就是要人與人之間的不斷明瞭,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不斷明瞭,何來“人不慍”的世界?

那麼,本章說涉及的“不患”與“患”,和上一章的又有什麼關係?其實,上一章所說的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站在終極的角度,一切存在都有其“患”,而“患”以“不患”的無位次而位次。但所謂的終極,也是相對而言的,在具體的存在系統中,也相應有其“患”與“不患”。

在這系統似乎無位次的“不患”,在另一系統內就成了“患”;反之,在某一系統的“患”,在另一系統內就成了“不患”。每一個現實系統的存在,都有其“患”與“不患”。

而本章所**的,正是人類社會這個系統內“患”與“不患”的問題。在人類社會的角度,對於個體來說,自己不明瞭自己,就是“不患”,站在絕對的意義上說,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徹底明瞭自己,所謂的明瞭,只是相對於永遠不明瞭的明瞭,“不明瞭”是無位次的,而“明瞭”因“不明瞭”而位次。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

說某某人有自知之明,某某人沒有自知之明,這都是因“不明瞭”的無位次而有了自知之明與沒有自知之明的位次,依次下去,自知之明還可以分出三六九等來。因此,該“患”的不是自己不明瞭自己的無位次,而恰好是以這無位次為藉口認為反正不能徹底明瞭自己,因此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失去了不斷明瞭自己的願望和可能。卻不知道,正因為“不明瞭”的無位次,所以才有了自己不斷“明瞭”自己的位次,所以才有了“明瞭”的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是不可能明白何謂“內聖”的。

同樣,在人類社會的角度,對於人與人來說,人不明瞭人,就是“不患”,站在絕對的意義上說,人永遠也不可能明瞭人,所謂的“明瞭”,只是相對於永遠“不明瞭”的“明瞭”,“不明瞭”是無位次的,而“明瞭”因“不明瞭”而位次。

因此,該“患”的不是人不明瞭人“不患“的無位次,而恰好是以這無位次為藉口認為人不能徹底明瞭人,因此肆意互相製造鴻溝,使得社會結構出現各種不可填補的裂痕,人人都失去了明瞭人的願望和可能。卻不知道,正因為“不明瞭”的無位次,所以才有了人“明瞭”人的位次,所以才有了不斷“明瞭”的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是不可能明白何謂“外王”的。

何謂“能”?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要主、客條件具備,從“不能”到“能”,就是要不斷創造,使得主、客條件具備。對於任何現實的社會、任何現實的人來說,“人之不己知”是絕對的宿命,是無位次的,是無條件的,是不患。

而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創造各種主、客條件使得這無位次的“人之不己知”不斷顯現“人之己知”不同位次的可能來,從而實現從“不能”到“能”位次的不斷提升。這就是人類社會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所謂“天行健”,不明白這一點,是無法理解儒學、《論語》、孔子的。

直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說:不患別人或自己不明瞭自己,患別人或自己不能明瞭自己啊。

注:不患、患是專門的術語,不能用其他詞代替,所以直接用,不翻譯了。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翻譯是什麼

愛恨間的區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能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只能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注釋患 憂慮,擔心。人 指別人。不己知 不知己 的倒裝,不了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之 助詞,無意。不能 沒有能力 才能 也 一樣,相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其不能也。 童洛 原文 子曰 不患人之不...

子曰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的翻譯

夜璇宸 一 譯文 孔子說 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二 原文 春秋 孔子 論語 里仁篇 子曰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擴充套件資料 一 評析 這是孔子對自己和自己的學生經常談論的問題,是他立身處...

論語”不患人知不已知,患其不能也”何意

孔子說的。意思是 不因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憂慮,卻應當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怕別人不瞭解自己的人,要麼是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多麼優秀,這樣的人是自負,要麼是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多麼冤枉,這樣的人是自憐。總而言之,他們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這樣的人多是內向性格,他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己身上。怕自己不瞭解別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