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生平簡介,季羨林生平簡介

時間 2021-10-14 22:58:49

1樓:匿名使用者

苦澀童年

季羨林,字希逋,曾用名齊奘,2023年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

該縣在山東西部幾乎是最窮的縣,官莊村在窮縣中的窮村,季羨林的家在全村中幾乎是最窮。季羨林出生後,家境仍然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麵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麵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裡煮水,醃鹹菜。一年到頭,就吃這種鹹菜。

好在季羨林在故鄉只待了6年。在6歲那一年,他離開父母,離開故鄉,叔父把他接到濟南上私塾。季羨林當時並不用功,玩的時候多,唸書的時候少。

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對**情有獨鍾。書桌上擺著《四書》,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這個時候也開始學英文,當時英文對他來說,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

那些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

綜觀季羨林的童年,從一片灰黃開始,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他當時生活的寫照。

負笈清華

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剛能吃飽飯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搶到一隻“飯碗”。當時社會上只有三個地方能生產“鐵飯碗”:一個是郵政局,一個是鐵路局,一個是鹽務稽核所。

這三處地方都掌握在帝國主義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會裡,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幹活,不違“洋”命,則會有飯吃。

這樣的情勢下,季羨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畢業後能搶到這樣一隻“鐵飯碗”。高中畢業後曾報考郵政局,可惜沒有考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季羨林才報考了大學。

在出國方面,季羨林以為清華條件優於北大,所以舍後者而取前者。

清華四年,季羨林認為有兩門課對他影響最大:一門是旁聽而又因時間衝突沒能聽全的歷史系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另一門是中文系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是一門選修課。陳、朱二師的這兩門課,讓季羨林終生受用不盡。

20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

清華大學畢業後,山東濟南高階中學校長宋還吾託人遊說季羨林回母校任國文教員。當時除了這條路以外,季羨林已無路可走,於是於2023年秋天到了濟南高中。

學術春天

2023年,學術春天來了。“在這種非常良好的政治大氣候下,我個人也彷彿從冬眠中醒來了,心情的舒暢是從來沒有過的。”季羨林感慨地說。

這期間,季羨林研究印度史,研究中印文化關係史,研究印度佛教史,翻譯和研究梵文文學作品,並撰寫了包括《〈西遊記〉裡面的印度成分》《〈羅摩衍那〉**》《〈大唐西域記〉今譯》《吐火羅語a中的三十二相》《古代印度砂糖的製造和使用》《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等多部重要著作。

季羨林認為,從以上著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也有濃厚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 “我原以為,我成為"雜家"是被環境逼出來的。現在看起來,似乎並非如此,我真好像是有一些"雜家細胞"。

現在環境早已改變了,而我仍然是東抓西抓,還樂此不疲,這事實我能否認掉嗎?我早已年逾古稀,至今仍無改變的跡象和意願,我恐怕將以"雜家"終了。”季羨林說。

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享譽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被譽為“國寶”。大師在自傳中寫道:“我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

”他還多次公開表示拒絕“國學大師”“國寶”等稱號。

2樓:凌安蓮

季羨林,字希逋,曾用名齊奘,2023年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

季羨林生平簡介

3樓:錢二嗲

季羨林,2023年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曾在濟南三合街小學、濟南一中、山東大學就學。2023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2023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202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2023年回國,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建立東方語文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

202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 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2023年研究所分設,改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

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葉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季羨林近10年來積極參與國內東西方文化問題的討論,也貫徹著這一思想。

季羨林將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至今的歐美文化體系,而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系。

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振興和東方文化的復興吶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季羨林表達的是一種歷史的、巨集觀的看法,也是對長期以來統治世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積極反撥。

季羨林自2023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建立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中國東方學有季羨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實為中國東方學之福祉

季羨林的生平介紹

4樓:手機使用者

季羨林bai(1911.8.6~2009.7.11),男,山東du臨清人,字希逋,又字zhi齊奘。中國著dao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版會活動家,

權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2023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

個人見解:季羨林年輕時主要研究方向是佛學、印度文化、中印交流、各種外文,晚年在巨集觀方向研究了國學,但並不深入,所以“國學大師”的稱號並不恰當,他自己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三辭桂冠”,這才是季老的可貴之處:實事求是,敢說真話。

季羨林簡介,季羨林簡介200字的

季羨林,著名古文本學家 歷史學家 翻譯家 佛學家 作家,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北京大學副校長 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

張作霖生平簡介,張作霖生平簡介與張學良生平簡介

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曾用名李毅,1901年6月4日出生於遼寧省檯安縣。張學良童年的生活環境是動盪不安的,學生時代也未進過正式學校。6歲時其父張作霖特聘檯安縣舉人崔駿聲為其開蒙,13歲從師金樑學文。1915年隨父進入奉天 今瀋陽 在家設專館,聘請教師,學習國文和英文。十五六歲是張學良走出家庭步人社...

席慕容生平簡介 ,席慕蓉生平簡介?

手機使用者 席慕容,抄著名詩人 散襲 文家 畫家。一位來自察哈爾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是蒙古族王族之後,外婆是王族公主,後隨家落居臺灣。她於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詩集 七里香 在臺灣颳起一陣旋風,其銷售成績也十分驚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 成長的痕跡 表現她另一種創作的形式,延續新詩溫柔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