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皈依三寶後才能稱為居士,是不是皈依三寶後才算佛教弟子

時間 2021-10-14 22:47:15

1樓:匿名使用者

1、嚴格的說,皈依三寶,在家修行,稱在家學佛居士。2、皈依三寶,雖然是做個儀式,也是乙個良好的開始。3、更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寶,覺、正、淨。

4、從儀式開始匯入實質,聞思修、五戒十善、信解行證。 居士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

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於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於《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閼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位名副其實的居士,便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決不是帶有灰色氣氛的處士或隱士。

然在《長阿含經》中,唯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並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那麼居士者,相當於商人、經理或者是實業家了。

在我國,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於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我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如首楞嚴經義疏注卷

一、法華經演義卷七之

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載。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比如篤信道教的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居士的由來:

據說,釋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傳教時,婆羅奈城的一位長者——俱梨迦的兒子耶舍,因厭倦奢侈豪華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請求釋迦牟尼幫他解脫苦惱。釋迦牟尼聽到耶舍的苦惱與自己當太子的時候相似,都是厭倦現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將他收為**。而這時,耶舍的父親——俱梨迦尋找兒子到了佛陀處,佛陀向他講了佛理:

富貴並不可靠,人生最寶貴的是覺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啟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業又無人管理。佛陀教導說,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

於是便收俱梨迦為第乙個在家的佛**,稱為優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為「優婆塞(居士)」之後,請佛陀到他家講學。釋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時,對耶舍的母親宣講了佛法,耶舍的母親願意當釋迦牟尼的信女,過佛化的家庭生活。

於是佛陀收她為第乙個優婆夷,意為清信女,漢譯女居士。佛陀說過,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如果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一樣了。

歷史上的居士

青蓮居士——李 白(唐代大詩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詩人)

耐辱居士——司空圖(唐詩人)

烏傷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蓮峰居士——李 煜(南唐後主)

龍丘居士——陳慥(北宋詩人)

無盡居士——張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儀(北宋文學家)

山谷居士——黃庭堅(北宋文學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學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學家)

斜川居士——蘇 過(北宋文學家)

翠微居士——薛紹彭(北宋書法家)

一佛居士——鄭 俠(北宋文學家)

鹿門居士——公尺 芾(北宋書法家)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詩人)

六一居士——歐陽修(北宋文學家)

東坡居士——蘇 軾(北宋文學家)

淮海居士——秦 觀(北宋詞人)

後山居士——陳師道(北宋女詩人)

斜川居士——蘇 過(北宋文學家)

清真居士——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

至遊居士——曾 慥(北宋末、南宋初)

稼軒居士——辛棄疾(南宋詞人)

彝齋居士——趙孟堅(南宋畫家)

簡齋居士——陳與義(南宋詞人)

蘆川居士——張元幹(南宋詞人)

石林居士——葉夢得(南宋詞人)

後村居士——劉克莊(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詞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詩人)

蘆川居士——張元幹(南宋詞人)

灌園居士——計有功(南宋文學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詩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詩人)

於湖居士——張孝祥(南宋詞人)

幽棲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詞人)

後村居士——劉克莊(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無諍居士——劉 迎(金文學家)

雲林居士——倪 瓚(元代畫家)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詩人)

瑁湖居士——陸居仁(元書法家)

清容居士——袁 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徵明(明畫家、文學家)

無相居士——宋 濂(明畫家)

聖華居士——丁雲鵬(明畫家)

梅村居士——吳偉業(明代詩人)

青藤居士——徐 渭(明晚期文學藝術家)

石頭居士——袁巨集道(明文學家)

滄溟居士——李攀龍(明文學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書法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畫家、文學家)

遵巖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溫陵居士——李 贄(明文學家)

蓮溪居士——薛論道(明散曲家)

慎娛居士——李流芳(明文學家、畫家)

蝶庵居士——張 岱 (明末清初文學家)

梅溪居士——錢 泳(明清文學家)

柳泉居士——蒲松齡(清文學家)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學家)

萬松居士——錢 載(清詩人、畫家)

板橋居士——鄭板橋(清書畫家、文學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學家)

隨園居士——袁 枚(清文學家)

破塵居士、圓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天瓶居士——張 照(清代書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葦間居士——邊壽民(清代畫家)

樵山居士、觀白居士——張 崟(清代畫家)

晚學居士——吳熙載(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豐六年狀元,近代史頗有影響政治家)

仁山居士——楊文會(清末佛學家)

東洲居士——何紹基

觀濠居士——楊沂孫

井東居士——戴 熙

範湖居士——周 閒

風流居士——鈴木大拙(日本佛教學者)

無競居士——張之洞(清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

太炎居士——章炳麟(國學大師)

曲園居士——俞 樾(國學大師)

量守居士——黃 侃(國學大師)

戒欣居士——趙蓓欣(當代國畫家)

傳立居士——崔建立(一然,當代國畫家)

東嶺居士——李豔曉(作家、律師、攝影師、拍攝佛教祖庭/)

康德居士——周師全(現代名醫)

若齋居士——張耀虎(現代青年書法家、作家、詩人)

2樓:匿名使用者

居士是在家的信仰佛法、護持佛教的修行人。

是不是皈依三寶後才算佛教**

3樓:

真正做到三皈依的要求就算佛**,如果沒有做到,只是做個皈依儀式,不算。

受三皈依之前需要做到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修「十善業」,佛只說了十條,沒有說多,容易記得,讓我們時時刻刻遇到這個緣,知道這十條不能犯。特別是言語之間,更深一層起心動念之處,什麼念頭不能動?貪心不能動,嗔恨不能動。

換句話說,不能發脾氣,愚痴不能動,心裡頭沒有貪嗔痴,這個人自在,這個人有福報;不但有福報,他肯定也有智慧型,能把「十善業」修好。

這是第一條——人天福報。這不是佛門**,這是佛給一切眾生慈悲教導,都要遵守。

學佛的人沒有這一條,不能受「三皈」、「五戒」。受「三皈」、「五戒」是佛門**。佛門**是有條件的,什麼人?要「善男子、善女子」,佛接納他;不是「善男子、善女子」,佛不接納。

所以你要想依佛為師、剃度出家,佛問你出家的條件就是前面四句,你具不具足?你是不是孝父母?是不是敬老師?

是不是修十善?如果不是,不是,不能學佛。先要把這個做好,然後才來學佛,才到佛門裡面來。

在家**:

【解】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這個「眾戒」是「五戒」。「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修「五戒」、「十善」,在家**,根本戒。

如果出家,那就修「沙彌律儀」,有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規矩,不能不守規矩,要持戒,要守規矩。

所以這個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沒有第一條,就沒有第二條,第二條是以第一條為基礎;第三條又是以第二條為基礎。逐漸向上提公升。

這個第二條三句是小乘,人、天小乘。

人,是第一條,四句;天,第二條可以生天;第三條就能往生,你要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第三條要具足。

【解】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第三條,第乙個,「發菩提心」,在上一品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菩提心」,「菩提」是覺悟,就是儒家《大學》裡面所說的「致知」。「格物致知」,「致知」是「菩提心」。

「菩提心」一定要把慾望放下,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菩提心」,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第乙個。

第二,「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的「因果」在第一條就有了。這個「因果」是講大乘佛法,特別是修淨土法門,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深信、沒有疑惑,對於阿彌陀佛深信,真願意往生,就是「深信切願」,我要求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條件你就具足了。

念佛功夫的淺深,那是管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真正往生的條件就是「深信」,沒有懷疑,一心一意念念想著極樂世界,念念想著阿彌陀佛。

「讀誦大乘」。大乘經典要學,我們這部經是屬於大乘經,我一生就讀這部經行不行?行,沒有問題。

這部經幫助你認識極樂世界、幫助你明了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你明白了,極樂世界你認識了,你自自然然會放棄娑婆世界,求生極樂世界。

這個「三福」重要!極樂世界是宇宙之間福報最大的地方,如果不是大福德人,他去不了。

「一心信樂」。「信」是相信,「樂」是喜歡,喜歡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的念佛人就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福報的人。沒有大福報他不想念、他念不下去;大福報的人,萬緣放下,一心專念。

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什麼是皈依三寶,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鯨娛文化 皈是迴轉,或是皈投 依是依靠,或是信賴。意思為皈向或依靠之意,根據佛法說,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在生日苦海中浮沉,無依無靠,甚為可憐,但唯有受到三寶的加持。 潛川如斯 這就就好像你要加入一所學校,你不辦個入學手續和學生證,進到學校裡面讀書,你又怎麼能學到東西呢?佛教也是如此。皈依三寶就等於...

為什麼要皈依佛門呢?皈依三寶後要遵守什麼

8萬4千法門 今天我們在此地舉行三皈傳授的儀式,首先我們要明了 三皈 的真實意義。學佛,我們對於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的理解,真正發心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才發心來求受皈依。求受皈依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作學生,從今之後,我們願意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修正我們在生活當中許多...

皈依三寶,是不是要受五戒,修十善業的

阿彌陀佛師弟要明白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皈依後,五戒是一定要受的,而且必須要吃素,所以沒有毅力不要輕易的皈依,否則破戒造業可不好五戒抱括 殺生戒 偷盜戒 邪淫戒 妄語戒 飲酒戒至於修十善業是天乘佛法,五戒屬人乘佛法佛法有五乘 人乘 天乘 聲聞乘 闢支佛乘 菩薩乘。人天二乘乃小乘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