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有關對孟子評價的文章,我心中的孟子

時間 2021-10-14 22:35:41

1樓:賀顯華老師

孟子被後人稱為「亞聖」。做為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我不能不說他的作品是儒學的又一次大的飛躍。

他的命運和他的先師一樣是坎坷的。在宣揚儒學,提倡仁政的道路上,其步履是同樣艱難的。尤其是在遊說諸侯的歷程中,不轉折碰了多少壁,甚至於險些客死他鄉。

然而命運總是眷顧這些有準備有先見之明的人。儘管他的遊說並不能讓諸侯改變先前的**而施行他心目中理想化的仁政,但在當時廣大的普通民眾心中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對後來的皇帝、大臣以及學者起到前車之鑑的效果。

他的作品風格在但是來說應該算是無人能比的。尤其是措辭委婉,模擬推理的作文思想,為一大批的詩人,詞人做採用。他的作品是詼諧幽默中不失脫俗,委婉例證中不失空洞······

總之,我認為他是無可挑剔的。但人無完人,他也不例外。他過風的宣揚「性善」,「自我完成」的思想,有很大的侷限性,甚至帶有明顯的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傾向和普遍的唯心主義思想。

儘管如此,他仍做為儒學泰斗與孔子齊名,由此可他造詣之深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姓孟名軻,約生於西元前372年,卒於西元前289年,出身於乙個沒落的貴族家庭,比孔子約晚生170年。他雖然未得孔子直接教誨,但他出生的鄒國(今山東鄒縣)緊鄰孔子生長的魯國,對儒家文化十分仰慕,通過刻苦學習,終成為孔子之後又一著名儒學大師,被後人尊稱為「亞聖」。他一生經歷與孔子大致相同,青少年時期刻苦學習,成年之後奔走列國、遊說諸侯,宣傳他的學說思想,雖然未被採納,但卻產生廣泛影響。

他通過辦學、廣召**,培養出一大批很有才能的人。在他死後,**們將他的言論編成《孟子》一書,一直流傳至今。他對孔子創立的儒學既有繼承又有發展,以至後人將儒家思想稱之為「孔孟之道」,他主要的學術思想有以下內容:

政治上,他極力主張推行「仁政」。仁政由孔子的「仁學」發展而來。「仁」是孔子學術思想的核心,但孔子主要從道德層面上來論述仁,強調「仁者愛人」,即人要有仁愛之心,談的是做人的原則。

孟子將「仁」擴充套件為仁政,是作為一種政治理想提出,引申到社會政治制度層面,並有許多具體的制度設計安排。如他說「仁政必自經界始」,也就是從土地制度入手,讓人民擁有固定的土地。他還說「民有恆產者方有恆心」。

用今天的話說,讓人民群眾有了固定財產就能安定民心,推行仁政就有了經濟基礎。他所說的「仁政」核心就是「保民」「貴民」,給人民帶來實惠。他有時又將「仁政」稱為「王道」。

「王道」是作為「霸道」的對立面提出的。在他看來,「霸道」是「以力服人」,即通過強權政治壓服人,是不足取的。而「王道」則是「以德服人」,即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去關心民眾疾苦,以道德教化民眾,從而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這種「仁政王道」思想對我們今天建立和諧社會是很有借鑑意義的。

經濟上,他很重視發展生產,給人民以實際利益。在農業社會,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因此,他特別強調要給農民平均分配土地,他提出「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就是說,每一平方里的土地為一井田,每一井田總數為九百畝,當中一百畝為「公田」,其餘八百畝分給八家,每家一百畝,八家共同耕種一百畝的「公田」,「公田」耕完了,然後耕種私田。

這實際上是承認土地私有制,徵收什一的地稅。過去說他主張恢復井田制、美化封建土地制度。實際上這比起奴隸社會奴隸主無償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是一大進步,更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這與我們今天實施的家庭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他還重視家庭副業生產,因為光有糧食吃是不夠的,還得有衣服穿,有魚肉改善生活,使老人得到奉養。所以,他又說:

「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就是說在百畝耕地之外,每家還有五畝宅基地,在房前屋後種桑養蠶(那時尚無棉花種植),這樣有了絲綢織布成衣,一家老小就有足夠衣服穿了。再養上五隻老母雞、二頭豬就可以有肉吃。

這種給人民群眾提供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的經濟思想豈不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嗎?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乙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

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

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裡,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這種**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乙個巨大的推進。

3樓:天y為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等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急需有關“激勵中考”的文章!誰有?不要小氣啊!!速度速度的

抉擇 在一個村莊裡,住著一位睿智的老人,村裡有什麼疑難問題都來向他請教。有一天聰明又調皮的孩子,想要故意為難那位老人。他捉了一隻小鳥,握在手掌中,跑去問老人 老爺爺,聽說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不過我卻不相信。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鳥是活還是死的,我就相信了。老人注視著小孩子狡黠的眼晴,心中有數,如果他回答...

急需有故事情節的有關親情的適合朗誦的文章

紙船 寄母親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 留著,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從舟上拋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風吹捲到舟中的窗裡,有的被海浪打溼,沾在船頭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他無端入夢。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

有關對司馬遷的評價或文章

西漢史學家 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 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 遷生龍門 太史公自序 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 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蹟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於漢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