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這句話,如何理解孔子 吾與點也 這句話

時間 2021-10-14 20:11:32

1樓:匿名使用者

「道」這個字在《論語》中大約出現了一百次。對於孔子思想的詮釋來說,「道」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並且,正如我們應當直接可以看到的,對於「道」這個字的哲學分析,支援著我們對於孔子宇宙論的獨特詮釋。

「道」這個字由兩部分構成,乙個是「辵」,意思是「走過去」、「通過」;另乙個是「首」,意思是「頭」、「首要的」。這兩個部分都提供了「道」這個會意字的意義。鑑於這種構成,「道」基本上可以被視為動詞。

首先,幾乎所有由「辵」構成的字都是動詞。此外,在《書經》中,「道」字被屢屢用來指開通渠道並「引導」河流以防止河水氾濫。甚至「首」這一構成部分也有「引導」的涵義。

如果將「道」的動詞意義作為基本涵義,那麼,它的派生的幾種意義自然就會出現了,如「引導」、「道路」、「途徑」、「方式」、「方法」、「藝術」、「教導」、「解釋」等。「道」最基本的意思是「鋪設道路」,其引申的意思是指已經鋪設好從而能夠旅行的道路。

許多孔子《論語》的注釋者常常將「道」名詞化,將其解釋為一種預先存在的理念,而與這一理念的相符是令人感到愉快的。儘管《論語》確實具體提到過這種意義上的「道」,但卻是以一種貶低的方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論語·泰伯》)也就是說,簡單地被引導在現存的道路上行走,是與極為不同且更為困難的「開闢道路」有所區別的。我們將會論證,實現「道」就是去經驗、詮釋和影響這個世界,強化並拓展文化先驅所建立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為後代提供交通圖和方向。因此,對孔子來說,「道」在根本上就是「人道」。

孔子經常將道描述為一種從前代所繼承的遺產:

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

「道」在人中,由人傳承下去,為人所聆聽。並且,各個個體都以獨特和互不相同的方式來接受和體現「道」。有些時候,從文化傳統中繼承的「道」是與代表性的歷史人物相一致的,例如文王和武王。

另一些時候,「道」則與諸如「三代」或「上古」這樣的歷史時期相一致。由於這些人物和時期是人類經驗某種特定的品質的真正象徵,在這種歷史屬性以及「道」與君子、善人、聖人的抽象水準的聯絡之間,事實上就差別不大。雖然有時孔子會將「道」界定為遙遠的歷史人物以及人類成就的最高典範,但孔子也堅信,「道」就在當前,在同代人身上,在老師身上,甚至在家人身上。

「道」還經常被歸於孔子本人,所謂「吾道」、「夫子之道」。

在限定於人的世界來理解孔子「道」的概念時,有乙個重要的考慮就是:人不僅是道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並且,人在事實上還是終極性的創造者。因此,我們應當論證:

「道」出自於人類的活動。正如「道路」的比喻所提示的,至少對孔子本人來說,「道」最終是來自於人的根本。

作為「道」的最初根源,人們行「義」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君子創造意義和價值,體現在文化傳統中的被繼承的「道」得到了傳播和進一步的拓展。所謂「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季氏》)事實上,在「道」之不行的國家裡,君子不是要成為隱士,而是要力圖繼續行道,並通過個人發揮能力賦予世界意義來使「道」得到復活。正所謂「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

在《論語》中使用的有關「道」的比喻特徵,揭示了其兩方面的性質,它既是恰當的繼承,又是個人的貢獻。所獲得的「道」被當作一條門徑,為有所覺悟的人提供方向。所謂「誰能出不由戶?

何莫由斯道也?」(《雍也》)「道」是乙個人的文化氛圍所架構的門徑,通過這一門徑,乙個人得以成功。「道」是乙個出發點,是乙個確立方向的指示燈,而不是乙個終極的目的地。

世界就像是乙個匠人的作坊,在這個作坊中,乙個人學習各種技能和以往的經驗,作為為了自己的時空而創造性地獲得「道」的準備。「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張》)「道」的產生和滋養來自於聖賢人物的努力,其實現也最終有賴於人的活動。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在斷言**不僅僅是跟隨別人亦步亦趨時,所強調的正是這種被忽略了的「弘道」的向度。在延續、拓展「道」的過程中,人類發揮著積極、創造性的作用。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靈公》)

作為「造就人」的「仁」與「造就世界」的「道」之間的直接關聯,頗有助於澄清「道」的這種偶然性。貫穿《論語》始終,「道」都不斷地與「仁」彼此相連,如果不是由「仁」來定義的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在乙個獨特的個人與其獨特的環境之間的動態互動過程中,這個人本身既得到了定義,也定義著該過程。正是由於這一點,《論語》中經常提及的「仁」,就仍然是模糊和不確定的。「道」是一張穿越生與死的通程車票,它由形成之中的人性和變化之中的世界之間的相互交流所決定。

究極而言,行人路最終來自於自己的努力,它包括組織並構建人類經驗的歷史過程的所有方面。它是乙個造就世界的過程,在形形色色的文化趣味的各種領域中,所有人所不斷獲得的種種成就的基本一致性使這一過程得到了統一。

顏回這位孔子最喜愛的**曾經描述過:個人的努力需要沿著難以捉摸的「道」而行。他還強調了孔子在引導他不斷探索「道」的過程中對他的幫助: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

意料之中的是,在《孟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顏回的「道」,並且可以肯定,顏回的道與古代的聖人禹和后稷的道是一樣的。(《孟子·離婁下》)一條被清晰描繪的道路上有什麼,是由那些文化先驅們所打造的,並且,對於那些使用這條道路來開闢自己的不同生活道路的人來說,這條道路是保持開放的。但是,隨著環境在改變,時代將流逝,道也就隨之衰退和失落。

恰如《論語·憲問》所謂「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孔子本人就生活在這樣乙個時代。在那個時代,古之道已經失落,周遭的環境則協力打破了美好的生活。因此,需要乙個特定的人物來掃清道路,為將來的行路人提供新的開端,就是這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特定人物要為舊的道路重新定位,並開啟新的道路起點,這種責任是《論語》中的乙個重要的主題。當乙個人無法通過參與從政來推進「道」時,他可以退而求其次,在私人存在的領域內繼續行道:

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捲而懷之。(《衛靈公》)

「道」是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對世世代代所總結和傳承的人類經驗的詮釋。雖然「道」的體現總是需要乙個特定的視角,但是在「道」的綜合性的擴充套件當中,每一種當前看問題的立場都是所有以往事件作用的結果,同時也是所有將來各種可能性的根據,這樣一種事實表明了「道」的統一性。不但過去會重新塑造現在和將來,而且過去本身也會根據現在的各種結果被不斷地重新觀察和重新塑造。

孔子既更新了中國文明當下的文化成果,其本人也不斷地被人類經驗代代更新的視角及其側重點的轉換所重新塑造。

就特性而言,「道」可以被描述為一種各種文化向量的聚結。通過連續性的多重視角,那些文化向量被整合並集中為一種可理解性的中心。「道」具有不同領域的重要性和不同程度的成就,其較低的層面可以被描述為細枝末節的「小道」,如果這些「小道」不是彼此不同的話;而其中心的、更高的層面則是對人的生活的恰當關注。

「善人」之「道」與「君子」之「道」這兩者,相對於「聖人」之「道」都還有所欠缺,然而,《論語》的文字在這一點上看起來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說,我們此處所面對的並非完全不同的「道」,而是面對的不同角度下的「道」的不同特性,這些不同特性是根據聚焦與涵蓋的不同程度來加以衡量的: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傳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子張》)

「道」的多樣性在於:它解釋了我們文化興趣的每乙個領域中那些具有重要性的東西。有**之道、射箭之道、大臣之道、還有天道。

鑑於孔子對社會政治問題的格外關注,在《論語》中,關於「治道」的問題就佔據了核心的位置。在每乙個歷史時期,每一位重要的文化人物都不但以某種適合於其特定環境的適當方式體現著「道」,而且還能以其原創性的貢獻,在乙個嶄新的方向上建立「道」的動力。

我們可以強調個體性的「道」的特性,或者強調作為一種潛能的資源的「道」的連續性。儘管我們強調「道」的那種倍受忽略的多樣性與個體性的創造維度,但我們也並不希望忽視「道」的最為根本的連續性。我們所說的關鍵僅僅在於,在重視孔子思想中有關「道」的連續性的同時,我們也要理解在孔子思想中同樣重要的更新(novelty)與原創(originality),它們也都蘊涵在「道」之中。

如何理解孔子"吾與點也"這句話

2樓:雨中漫步

這句話出自《侍坐》.意思是孔子說:「我與曾點的觀點一樣啊.(我同意曾點說的啊.)」

點:指曾點,人名,孔子的學生. 夫子幾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不過是「各言其志」罷了,孔子為什麼獨獨「與點」呢?對於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概括起來說,大致有以下五種代表性說法:

①「孔子與曾點者,以點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禮樂治國的理想.」

③「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欲居九夷」、「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④振興古禮. (雩祭,祭水旱也,春天求雨的祀禮.)

⑤是道家思想,疑為孔門後學所記.

孔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和怎麼會不同呢?怎麼理解?

3樓:社會事無講究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儒家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思想到現在影響深遠,留下很多發人深省的語句,比如「溫故而知新」「君子和而不同」……面對這些語句,有些很好理解,但是有些卻值得我們琢磨一番。比如「君子和而不同」,面對這句話,很多人,既然是和,為什麼又會不同?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對於歷史留下來的珍貴文化,我們確實要秉持一種接受而批判的態度。我們應該在具體意思上琢磨並加以應用。「君子和而不同」其實還有下半句,那就是「小人同而不和」。

熟悉全句的人們就不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孔子是想告訴我們君子和小人,這兩種人的價值觀和處事風格的不一樣。和的是什麼呢?

和是大事的處理過程處理結果,大家共同努力完成大事;同的是什麼呢?同的是立場觀點是價值觀和原則。這其實蘊含著一種大智慧型,跟求同存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句話放在現今社會,依然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我們在跟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保持和諧友善的人際關係,在大是大非的態度和立場上,應該擁有求同的心態,齊心協力共同攻克難關,以求取得事情的圓滿成功;然而,在具體的事情和問題上面,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立場,處理對待事情不必非要大家一致,可以各抒己見各謀其道。這句話可以用來如今的企業管理上,我們現在都講究的協同合作,大家可以懷著多元化的觀點,來進行合作。

孔子先生留下來很多關於人生相處之道的名言警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並加以應用,但是這樣並不是指生搬硬造,不加思考直接套用。就好比這句話,我們現在已經很難直截了當地分清楚何為君子,所以在處世做事的時候,我們多從人性出發,然後學會交流溝通,協調處理。

如何理解這句話

1全部應該是 it is best if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pet you want,for this helps you choose a healthy pet.吧 個人認為,這是兩個句子,it is best 後面是乙個主語從句,正常語序應該是if yo...

如何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如何理解孔子論語的 知其不可而為之 與莊子的 知其

風遠翊 這個理解起來很麻煩,因為這句話不是孔子親口說的,而是其他人對孔子的評價。論語 憲問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 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 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子曰 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 作者七人矣。子路...

如何理解「不忘初心」這句話,不忘初心,這句話如何理解

不少的人走著走著,就丟失了自己的初心,日益變得浮躁,就像是個自動巡航的機器,情緒也是很容易炸,整個人其實相當的負能量,而人都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這樣的人真的很難吸引他人的靠近。作家楊大俠表示,不忘初心才能收穫真心 女人為了抓住男人的心也好,為了取悅自己也好,一定不能忘記自己的初心,時刻戒驕戒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