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賞析,請問一下”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是什麼意思?它全詩的?謝謝了

時間 2021-09-01 22:58:05

1樓:胡丁生

初看到這人生最高三境界的時候,想呀!既然枝頭上的葉片已然零落,且皆化為養份。龔自珍不是有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呣。

雖說那是需要一定時間作為鋪墊,藉助其黴爛變質的潮溼氣;或是久經雨霧的滋養,促使這落葉化解。黴爛腐朽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緩而慢之的積攢。

一般來說,落葉期大都匯聚於秋季。"秋風掃落葉“嘛,大約等到“瑞雪兆豐年”的深冬,雨雪降臨的平常,使得這許多的落葉漸漸化解為腐朽而成為了“春泥"。那麼,自然界又何處去再尋找出滿山映入眼簾的繽紛或蕭瑟呢!

但是,又一想,不對呀,既然出自佛教經典,不可能就字面理解了那麼簡單吧!定然要往更深層次裡去尋求出更為精闢約涵義才是。

然而,或是自己的智商愚拙,不夠靈敏的緣由,腦袋都想的發脹,轉而又似乎有點麻木的知覺,仍不能夠解出個所以然來。

於是,騎車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但渺渺數語,仍使我如雲霧中纏繞,不得其宗。

困頓的思維迫使我暫且放棄思索這個條目,休息好了再冷靜地捊一捊自己這有限的知識量,從新再去找尋根究。

禪宗裡的理論依據一切皆以“虛無"為導向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慧能的偈語,所謂的物,也就是眼前的物,是我們人類視野中知覺得到的物體,離開了我們的眼目感觸,便也不成為物了。

這樣,是不是應了王陽明的那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哲學範疇。仔細思量,也確是如此。即使塵世間有這麼一件物質存在,而因你的人未到,未曾與此物相接觸,眼眸間的視覺不知覺此物的存在與否,縱使思維裡想像那個地方有此物質的狀態,但那也是虛空裡生髮的,是據於記憶中的知識。

倘若某物質於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是空白,那麼即使這件物質擺於眼前,仍是一臉的茫然。

是的,“本來無一物"的虛空境界中,即使光禿禿的枝椏,也是經過了一整個寒冬白雪覆蓋後的蘊育,才會在春風和煦的溫暖中,漸漸滋生出枝葉的苞蕊,然後才生髮葉片,根據自身的本質狀態,然後才逐漸有了綠色、紅色、紫色,以及青色或其他顏色,點綴在這個塵世間,爭豔奪彩。然後,於蕭瑟的寒風中,零落於塵,再稍後,還原成虛無狀態。塵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處在這種狀態的。

於是,便有了“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的境界。這是一種精神,是見仁見智的哲學智慧。想要悟得透徹,必得從生活中的最簡單的地方著眼,用心去體會,方可得到真諦。

2樓:茂闊憑靈秀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句。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譯文今天郡齋裡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隱居的人。你一定在澗底打柴,回來以後煮些清苦的飯菜。想帶著一瓢酒去看你,讓你在風雨夜裡得到些安慰。可是秋葉落滿空山,什麼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跡?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作品。此詩抒寫秋風秋雨之夕,詩人懷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攜酒去安慰老友又無從尋覓的惆悵之情,寄託了詩人深摯的情愫和淡遠的情趣。全詩語言簡潔,平淡無奇,然感情跳蕩反覆,形象鮮明自然,情味幽遠。

3樓:凜冰凝

第一境“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喻示自然茫茫尋禪不得,舉目所見無非客觀物件;第二境“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雖然佛尚未尋到(也尋不到),但“水流花開”則喻示了對我執法執已經有所破除的訊息,“水流花開”,是一無慾非人的聲色之境,水正流、花正開,非靜心諦視無以觀,觀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境“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喻示時空被勘破,禪者於剎那間頓悟。禪宗最激烈地破除偶像崇拜,以走向自然取代那個高懸俯視的“他者”似乎是它尋求解脫的必由之路,自然作為色相、境界,被賦予了不可或缺的“唯心”的意義,是個體解脫的最直觀的親證。禪宗這樣看待自然,明顯地不同於莊子,卻又與莊子精神有著內在的關聯。

莊子是自身親和於自然,禪宗是於自然中親證自身,目的都是獲得自由,但面對著自然,前者的逍遙是“遊”(親和)出來的,後者的解脫是“證”(覺悟)出來的。

而這第三種境界,便是參透了人生所有大是大非,而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悟”。

它們不能算是完整的詩句,應該算是三句分別的偈語吧。:)

4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五言《寄全椒山中道士》。

寄全椒山中道士①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②。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④。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註釋]

①全椒:今安徽全椒縣,唐屬滁州。

②郡齋:滁州刺史衙署的齋舍。

③“澗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絕人世的幽獨清苦生活。荊薪:

柴草。煮白石:《神仙傳》雲:

“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④瓢:將幹瓠刳空,剖而為二,叫做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風雨夕:風雨之夜。

[賞析]

這首詩寫對山中道士的友情,作者在風雨之夜想持酒去探望山中的道士,又恐怕不能相遇,所以只能以詩寄意。詩中的道士形象鮮明,過著“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的清苦幽獨的生活,在寒冷的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詩人懷念苦修的友人,想送一瓢酒去,安慰秋風冷雨中的他。

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秋天來了,滿山落葉,路也不容易找,到哪兒去尋找這閒雲野鶴一樣的人呢?自然而富有韻致,留給人以無窮意味,為後世論者所稱賞。全詩用語平直,意境幽遠。

ps:另有人將此句的含義作為禪宗三重境界的第一重境界。

5樓:少奶奶

葉落空山說明了山間的人跡罕至,描繪出秋日山間落葉紛紛空無一人之景。因為人跡罕至故而找不到行人的蹤跡,也許是紛紛的落葉遮住了本來就罕見的行跡。前後兩句勾描了寂寥之景,以景襯情突出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彷徨。

6樓:藍羽

“落葉”本來就是令人傷感的一種意象,“滿空山”,落葉的“滿”與山的空構成了一幅秋葉飄零的深秋圖;“何處尋行跡”表面是說落葉滿地覆蓋了道路,其實也表達了作者不知何去何從的迷茫、悵惘之情(或者還有在秋天這個特殊季節的傷感之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呵呵。希望對你有所啟示)。

7樓:匿名使用者

落葉滿山都是,滿山又好像什麼都沒有.

要找的東西好像近在眼前,卻又找不到.

請問一下”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是什麼意思?它全詩的?謝謝了

8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境“落葉滿抄空山,何處尋襲行跡”,喻示自然茫茫尋禪不得,舉目所見無非客觀物件;第

二境“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雖然佛尚未尋到(也尋不到),但“水流花開”則喻示了對我執法執已經有所破除的訊息,“水流花開”,是一無慾非人的聲色之境,水正流、花正開,非靜心諦視無以觀,觀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境“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喻示時空被勘破,禪者於剎那間頓悟。禪宗最激烈地破除偶像崇拜,以走向自然取代那個高懸俯視的“他者”似乎是它尋求解脫的必由之路,自然作為色相、境界,被賦予了不可或缺的“唯心”的意義,是個體解脫的最直觀的親證。禪宗這樣看待自然,明顯地不同於莊子,卻又與莊子精神有著內在的關聯。

莊子是自身親和於自然,禪宗是於自然中親證自身,目的都是獲得自由,但面對著自然,前者的逍遙是“遊”(親和)出來的,後者的解脫是“證”(覺悟)出來的。

而這第三種境界,便是參透了人生所有大是大非,而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悟”。

它們不能算是完整的詩句,應該算是三句分別的偈語吧。:)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10

9樓:餅乾狗

據說,參禪要經過三種境界:一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三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而這第三種境界,便是參透了人生所有大是大非,而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悟”。

10樓: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五言)

今朝君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出自蘇軾《十八大阿羅漢頌》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什麼意義,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意思

一 秋天樹木落葉的原因 當秋天悄然來臨的時候,空氣變得乾燥起來,樹葉裡的水分通過葉表面的很多空隙大量蒸發,同時,由於天氣變冷,樹根的作用減弱,從地下吸收的水分減少,使得水分供不應求。如果這樣下去,樹木就會很快枯,為了繼續生存下去,在樹葉柄和樹枝相連形成離層 偶注一下什麼叫離層 葉柄本來是硬挺挺地長在...

美的櫃式空調顯示塵滿如何處理,美的空調顯示“塵滿”怎麼消除?

塔木裡子 美的空調出現塵滿是室內機的濾網上灰塵太多,及時清除就可以了,需要工具 毛刷 洗衣粉 抹布,具體步驟如下 1 首先,拔掉空調電源插頭,拆卸 組裝家用電器,無論電器是什麼,都要斷開電源。插上插頭即使不開機,也怕漏電靜電導致意外,所以一定要關掉電源,如圖所示。2 然後,向上拉空調板的兩側,開啟空...

如何處理女朋友的負面情緒,女朋友總是存在滿滿的負面情緒,我要怎麼辦

和她溝通。在我上段感情中,我是個時刻都有負面情緒的女孩,前男友因為很愛我,所以他以為我的負面情緒會隨著他愛我而減少。但是我的負面情緒一直沒有減少,他的愛反而越來越少。他不會和我溝通,我也不善於和他溝通。等我發現需要溝通的時候,我感覺出來他已經做好了要離開我的準備,而不是等待我變好。當時的我發現他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