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辛稼軒》本詞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請結合全詞進行分析

時間 2021-08-30 10:20:03

1樓:招恕真賦

辛棄疾號稼軒。指的是他寫過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詩提及蛙聲。

西江月·夜行黃沙①道中

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②,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③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註釋註釋

【註釋】

①: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

②:“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別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賞析賞析

〔賞析〕

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的作品。著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

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

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

這句話是一種很細緻的寫實,只有在深夜裡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捨的意味。

鵲驚時常啼,這裡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詞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裡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

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裡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裡,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

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

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

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訴衷情 這首詞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2樓:

首詞最大的特色是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以抒發作者心中的悲憤之情:

這裡是匹馬馳騁疆場,那邊是蒙塵貂裘戰袍.

這裡是壯心在前線站場(天山),那邊是退居家鄉(滄州)作者用如此強烈的對比,深層次地揭示了詞人的崇高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從而激起讀者對愛國志士產生很大的同情,對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

3樓:檾茗蔏菏荼

表現手法:對比。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是宋代文學家陸游的詞作。此詞描寫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一段歲月,通過今昔對比,反映了一位愛國志士的坎坷經歷和不幸遭遇,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不平之情。上片開頭追憶作者昔日戎馬疆場的意氣風發,接寫當年巨集願只能在夢中實現的失望;下片抒寫敵人尚未消滅而英雄卻已遲暮的感嘆。

全詞格調蒼涼悲壯,語言明白曉暢,用典自然,不著痕跡,不加雕飾,如嘆如訴,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為什麼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兩人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進行對比,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各是兩國的功臣,可是他們的性格和為人卻截然不同。用對比說明了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孕育出鄧稼先這樣的品德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鄧稼先才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為民族發展作出巨大貢獻。鄧稼...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閱讀答案請快一點

l番茄 1 奧本海默是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德國哥廷根鎮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寫的自傳中說研究生奧本海默常常在別人做學術報告時 包括波恩做學術報告時 打斷報告,走上講臺拿起粉筆說 這可以用底下的辦法做得更好 我認識奧本海默時他已四十多歲了,已經是婦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斷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