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的真正涵義呢

時間 2021-08-30 10:18:46

1樓:魚要糧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涵義: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的原文並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習慣說》 劉蓉(清)、《後漢書》中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孟子》中也有記載。

這句話的意思是: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

2樓:黛妮

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原句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屋不掃就真的不能掃天下了。儒家思想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影響了國人思維多少年,而實際上,修身講的也是提高自己個人的綜合素質,並不是一味地強調做很瑣碎的事情。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過於把時間用於”掃除一屋”上,那怎麼又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來”掃除天下”呢?

歷史上,也有很多一屋不掃就掃了天下的事例,儒家的創始人孔老夫子不是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為君子。”一個房子都掃不好,怎麼去掃天下呢?

形容凡事要從小事做起,只有做好小事,才能幹大事其實告誡我們成大事者需要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頭頂青天,踏踏實實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小事做多了就成大事了

二、附原文如下: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經尺,浸淫日廣。

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後蓉復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

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噫!

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習慣說》 劉蓉(清) 《後漢書》中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 《孟子》中也有記載。

與此還有一個類似的記載: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

“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選自《後漢書》作者范曄。

以上是古書中兩個相似的故事但是有不同的的兩種觀點,前者批,後者贊。

單這句話而言,解釋如下。

解釋:譯文: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

引申義: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

3樓:你大爺

東漢有一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而齷齪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打掃乾淨來迎接賓客。他回答說:

“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 陳蕃之所以不掃屋,無非是不屑而致。胸懷大志,欲“掃除天下”固然可貴,然而一定要以不掃屋來作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的表現,我則未敢苟同。 凡事總是由小至大,正所謂集腋成裘,必須按一定的步驟程式去做。

《詩經·大雅》的《思齊》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之語,意思就是先給自己的妻子做榜樣,推廣到兄弟,再進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國。試想,一個不願掃屋的人,當他著手辦一件大事時,他必然會忽視它的初始環節和基礎步驟,因為這對於他來說也不過是掃屋之類。於是這事業便如同一座沒有打好地基的建築一樣,華而不實,連三四級**也經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這又使我想起許多老師曾經說過的學習基礎問題。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重視鑽研一些綜合繁雜的大題,而不知不覺地放棄了基礎知識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後悔也不能夠挽回失去的時間,便只有從頭鞏固,印象卻淡多了。

我受這種思想的危害已不淺,因而對“掃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發覺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這些都說明了沒有平日的積累,縱然有最好的命運降臨到他頭上,他也只能手足無措地眼望它擦肩而過,那將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所以我們必須先會“掃屋”,分清楚應先掃地還是先灑水,抑或是先拖地板;這樣,在“掃天下”時,你才會知道哪些是應該馬上解決的,哪些事可以暫緩,甚至放棄。 我們敬愛的***堪稱欲掃天下而先掃一屋的代表 ,他從小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巨集偉目標。

在他的青少年時代,學習成績是一流的,社會活動是廣泛的。他辦過報紙,寫過文章,做過洋洋萬言的演講,有過人的口才與機敏,這些對於他日後出任總理時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說有相當大的影響。假若他沒有當年腳踏實地的“掃地”工作,那麼,當他面對一個6億人口的泱泱大國,面對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局勢,面對那些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他能夠當好日理萬機的國家總理嗎 ?

這說明***“掃天下”的光輝革命業績與他早年的“掃屋”工作是分不開的。 “掃屋”與“掃天下”一脈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掃天下”又怎麼能排斥“掃一屋”呢? 陳蕃欲“掃天下”的胸懷固然不錯,但錯的是他沒有意識到“掃天下”正是從“掃一屋”開始的,“掃天下”包含了“掃一屋”,而不“掃一屋”是斷然不能實現“掃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荀況《勸學篇》裡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前蘇聯革命導師列寧也說過“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從小事做起。

” 以上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體現了“掃天下”與“掃一屋”的哲學關係,說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積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為”,“善”再小,也只有積善才能成德。雷鋒同志就是從“掃一屋”做起的最好的典範,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做好身邊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4樓:

中華德育故事:大叔教導孩子道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什麼意思?

5樓:麼麼茶

意思是: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

這句話的原文並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習慣說》 劉蓉(清) 《後漢書》中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 《孟子》中也有記載。

1、原文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經尺,浸淫日廣。

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後蓉復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

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2、譯文

清代文學家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裡讀書。他專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 這屋有處窪坑,每經過,劉蓉總要被絆一下。

起初,他感到很彆扭,時間一長也習慣了,再走那裡就同走平地一樣安穩。

劉蓉父親發現這屋地面的窪坑,笑著對劉蓉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還能治理國家麼?”隨後叫僕童將窪坑填平。 父親走後,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裡踱起步來。

走到原來窪坑處,感覺地面突然凸起一塊,他心裡一驚,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整整,他彆扭地走了許多天才漸漸習慣起來。劉蓉不禁感慨道:一個人學習時,初始階段的習慣非常重要,君子求學,貴在慎重地對待開始階段的習慣養成。

3、出處

出自清代劉蓉的《習慣說》

1、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習慣成自然,這是人人常說也人人熟知的道理。養成好習慣,一生終身受益;養成壞習慣,一輩子受害無窮。

這篇文章就是作者為了告誡世人治學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於是通過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寫的一篇文章。

2、賞析

這篇短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寫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小見大,發人深思。作者先寫少年時代在養晦堂西側的一間小房子裡讀書的情景。

“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這一描述,就生動地勾勒了一個善於思考的讀書人的形象。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善於思考,就很難說學有所獲,更談不上什麼有獨到的見解。

文章以“思”為經,貫穿始末。因“思”而“繞室以旋”,從“旋”而極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題的闡發。總之,這都是善於思考的結果。

書房裡有一塊窪地,愈來愈向外擴充套件。在這塊地上踱來踱去,當然很不自在。可是時間久了,卻習以為常了。

等到填平這塊窪地,卻又感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經過一段時間,這才恢復到正常的感覺。窪地踩慣瞭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適應。這是什麼緣故呢?

作者深有感觸地說:“習之中人甚矣哉!”這是一篇之警策,撮辭舉要,統攝全文。

習慣成自然,這是一個很樸素的真理。由此推論,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乃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後的結論是:

“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意即治學一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有了良好的習慣,就有了良好的開端。這一體會,不僅對育才樹人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做好一切事情,都有著普遍的借鑑作用。

這是一篇論說體裁的散文。只就一件小事說起,使人感到自然而親切,從而受到啟迪。可以說是語淺意深,言之有物。

3、作者簡介

劉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號霞仙,湘鄉人。咸豐四年(2023年),隨曾國藩在湖北、江西與太平軍作戰。咸豐五年(2023年),從羅澤南由江西回援湖北。

其弟戰死蒲圻,送喪歸籍。咸豐十一年(2023年),駱秉章督師四川,被聘參贊軍事。

以知府加三品頂戴,署四川布政使,明年實授。同治元年(2023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由滇、黔人川時,赴前線堵截,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自投清營,乃將其檻送成都後殺害。同治二年(2023年),奉命督辦陝西軍務,擢巡撫,率軍進駐廣元。

同治四年(2023年),克階州,擊滅四川地方起義軍和太平軍餘部。不久,以洩露密摺,降調革任,仍署巡撫。同治五年(1866),因病開缺,仍留陝辦理軍務,與巡撫喬松年不和,所部楚軍三十營被西捻軍張宗禹擊潰於灞橋後,革職回籍,著有《養晦堂詩文集》、《思辨錄疑義》等。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辯論賽正方觀點

個人衛生整潔,不代表你能力強!大街掃得多幹淨,最多不過一個環衛工 一個基層崗位幹得多好,並不是說就能平步青雲走上高層!要知道大事有大事的邏輯,小事有小事的方法,兩者不能混用,就好像自行車不能轉上賽車的發動機,雖然兩個都是代步工具,但是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事物。就好像創業,很多創業者從開始就是一個領導者,...

不掃一屋可以掃天下的理由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屋不掃就真的不能掃天下了。儒家思想提倡的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的思想影響了國人思維多少年,而實際上,修身講的也是提高自己個人的綜合素質,並不是一味地強調做很瑣碎的事情。乙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乙個人過於把時間用於 掃除一屋 上,那他怎麼又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來 掃除天...

一屋不掃何掃天下的典故有什麼哲理

這句話出自乙個故事 東漢時期,一位叫陳蕃的男孩在家中讀書,一位父親的朋友前來拜訪,當進入他的屋子後,父親的朋友看到屋子裡凌亂無序,問陳蕃為何不把屋子收拾收拾,陳蕃表示 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這樣的回答讓他父親的朋友很詫異,於是勸說道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通過這樣一句話,勸說陳蕃應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