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是根據什麼制定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什麼制定的?

時間 2021-08-14 10:10:23

1樓:水果菇涼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結合了氣象學和天文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

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乙個節氣;執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樓:沒道理的開心

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節氣居然是冬至!為何它又被稱為小年

3樓:旋林風

天干地支歷並不是農曆,相反恰恰是中國傳統的陽曆,我們現在叫的陽曆是西方曆法,天干地支是根據太陽執行規律制定的,立春為新一年的開始,由於陰陽合曆的關係,你會發現農曆春節跟立春是差不了幾天的,順便一提,你屬什麼也跟中國陽曆有關,跟農曆沒有半毛錢關係

二十四節氣是依據什麼制定的?

4樓:何桂花雋子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所定的,也就是太陽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的位置所制定的,也就是每15°制定乙個節氣。因為二十四節氣是農曆中的陽曆部分,所以與月亮無關。

希望能夠幫到lz。回答完畢,望採納。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

5樓:nccr的文庫

中國農曆是採用干支紀年法,根據月亮的變化制定的曆法,農曆一年最長是385天,最短是353天。而且閏月多,很多季節都錯亂了,所以用農曆去指導農業生產可能錯過了春耕秋收的季節。於是古人根據每年的季節特點,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與現在的公曆幾乎是一致的,如2月4日立春,4月5日清明,12月22日冬至, 其中冬至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夏至是白天最長,夜晚最短,春分秋分是白天夜晚一樣長。

我們知道,地球是繞太陽旋轉的,有近日點與遠日點,但是季節卻不是根據近日遠日點來確定的,也就是說,夏天不是因為地球離太陽近就成夏天了,地球上是一年四季同時存在的,季節和太陽直射角度有關,南半球夏天的時候,北半球是冬天,北半球夏天的時候,南半球是冬天。中國地域廣闊,從南到北,季節也是不同的,如三月,南方已經春暖花開了,北方可能還是冰天雪地,那麼這個節氣是按什麼來分的呢?根據日長來計算,既然冬至是12月22日,夏至是6月22日,冬至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夏至是直射北回歸線,既北緯23°26′28〃44,所以,二十四節氣是按北回歸線來劃分的。

如果二十四節氣拿到南半球去使用,就是節氣錯亂了。

6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是按照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詳情如下:

第一類是反映季節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第二類是反映氣候特徵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第三類是反映物候現象的。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向天地萬物通報春回大地的資訊。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是按照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詳情如下:

第一類是反映季節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第二類是反映氣候特徵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第三類是反映物候現象的。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向天地萬物通報春回大地的資訊。

7樓:匿名使用者

是根據太陽直射地球的緯度來劃分的,比如夏至就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那一時刻。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什麼得來的?

8樓:開心市民李某某

是古人根據太陽的執行週期來定製的。我們古代是乙個農業生產十分發達的社會,但是農業生產有乙個弊端就是得靠天吃飯。人們對天空和太陽觀察的時間長了,自然就摸索出了一定的規律,以此來指導人們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

根據這種方式來把握季節的變化以及播種的時機。

01、二十四節氣是為了補充農曆的不足

咱們傳統的曆法是農曆,這個曆法可不一般,它是人們根據月亮的週期來制定的。比方說初一和三十的時候月亮都是彎彎的,到了十五左右月亮就會變圓,這個過程被古人發現記錄,並且創造成為了曆法。但是人們勞作和月亮沒啥關係啊,只好又加上二十四節氣,根據太陽來勞動。

02、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智慧型的結晶

在古代沒有公曆,怎麼區分一年四季呢?這就是乙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了。人們根據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氣溫的不同,劃分出了四季,在觀察太陽高度角的過程中也不斷發現著其他的東西,比方說太陽到了哪個角度適合播種,什麼時候該收穫,慢慢製作出了二十四節氣,這和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03、古人是怎麼確定二十四節氣的

人們先觀察了日晷上影子的長度,到了大中午,那根棍子影子最長的時候,那就是冬至了,之後每天都會有人來記錄這個影子的長短,終於到了影子最短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夏至了,然後根據這個時間的長短來制定這個二十四節氣的週期。其實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們古代的時候所說的「陽曆」,和現代通用的「公曆」還是有差異。

9樓:小詹每天學

是根據古代人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農忙的經驗,什麼時節該播什麼種,就是為了方便百姓農作創造的24節氣,是古代人民智慧型的結晶。

10樓:陳江峽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根據地球在黃道(是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跡)上的位置變化制定的。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型的結晶。

11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位置來劃分的。太陽從春分出發,每前進15度為乙個節氣,執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為一回歸年。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

12樓:卿漣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乙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乙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

六、甘一,下半年逢

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13樓:賽孝六婷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二十四節氣即: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

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中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反映降水量的則是:

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24節氣是根據什麼制定的

卿漣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 太初曆 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 一個節氣 ...

24節氣的詩歌,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詩歌

關於24節氣的詩歌有很多,包括 雨水草木萌動花盛開,春耕閒田有人來。大地氤氳天生水,淅瀝滋潤貴如油。立春柳枝條條探芽苞,輕風吹拂催嫩草。田野欲出泥土香,今年播種春苗秧。 合夥人金林 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立夏桑果...

24節氣特點,二十四節氣及其特徵有哪些?

耐撕 24節氣的特點 1 春季 立春 斗柄指向法 鬥指寅 定氣法 太陽黃經為315度。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於公曆2月3 5日交節。雨水 鬥指壬 太陽黃經為330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曆2月18 20日交節。驚蟄 鬥指丁 太陽黃經為345 蟄是藏的意思。...